坎子营抗战史(散布在江南水乡的抗战遗迹)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740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6178字,配图33幅,阅读需要20分钟,2022年2月7日首发。
这个春节除了胡吃海喝外,好歹干了点事,趁车自驾回乡的机会,专程寻找了散布在江南水乡的抗战遗迹。主要是两处,一处是之前写过的肖特义士纪念碑(牺牲于1932年2月22日,即“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日本侵华武装冲突期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车坊镇江畔公园的湖边,详见(255.苏州上空的鹰,援华抗战义士罗伯特·肖特的故事),不做展开,另外一处就是吴福国防线的遗迹,现在是抗日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处真实的文物记录。
图1. 2022年2月2日(年初二,阵雨夹雪)拍摄的肖特义士纪念碑,一度在猪圈里躺了若干年,现在终于回归其应有的价值
图2. 网络上搜索到天气晴朗时拍摄的照片
图3. 肖特义士雕像面朝苏州工业园区,今年恰好是他罹难90周年
图4. 画作:仅以单机挑战三架日本“加贺”号航空母舰舰战队的三式舰战的罗伯特·肖特,此战中他不幸被击中身亡
吴福国防线,是苏州市吴江镇(现为吴江区)至常熟市福山镇之间的一道主要由碉堡和防御工事组成的抗战国防线,其缘由跟前文所述的“一·二八”事变紧密相关。事变以后,国民政府意识到日本必然会继续侵略我国,且极有可能先攻占经济中心上海,再西进攻占首都南京,而南京距离上海只有区区300公里,且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过多的天然防守屏障。为保卫首都,国府决定在南京与上海之间参照欧洲著名的马奇诺防线修建国防线。
图5. 一战结束后,为避免国土核心区再度遭德国入侵,法国斥巨资修建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对面的德国也对等修建了齐格菲防线,均以坚固的碉堡群为主要防御核心
图6. 马奇诺防线的碉堡群,修建这条防线主要是根据一战中的阵地战经验总结而来,并考虑到长期蹲坑战的生活需求
修建国防线的方案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从德国聘请的顾问提出,按照时间来推断,可能是1930年来华的乔治·佛采尔中将(第二任总顾问)、1934年来华的德国国防前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第三任总顾问)和1935年来华的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三人的杰作,法肯豪森就曾于1935年向蒋介石提交过一份《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两年后全面抗战爆发的大致走向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东部有两件事极关重要……一个是封锁长江,一位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系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终止为四川,最后防地。”
图7. 第三任德国援华军事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曾在一战后担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是历任总顾问中名气最大,职务最高的将军,可惜因身体原因来华一年就回国,1936年12月27日病故,终年70岁
图8. 第四任德国援华军事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他在华时间最长,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后才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被迫回国,1966年病逝,终年88岁
经过实地勘察,德国顾问提出一个耗资巨大的防御方案,因超出了当时中国的国力而未被采纳。后来,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制定了一个简化版方案,从1934年开始实施修建,到1936年耗时3年基本完工。这道防御工事预定日军进攻方向,分为京(南京)沪防御阵地、沪杭防御阵地、南京区防御阵地,其中京沪防御阵地是重中之重。
图9. 江苏省东南地区的大致地形,可见从太湖之滨到长江南岸的200余公里有多处大小湖泊(包括盛产大闸蟹的阳澄湖)及大量纵横交错的密集水网,适合设置防线
京沪防御阵地将依靠长江和太湖两处天然水体作为南北端,中间地带虽无大山阻隔,但湖泊水网纵横,如能扼守。国府凭借地形,选定了从苏州到福山修建吴福国防线作为第一道屏障,无锡到江阴修建锡澄国防线作为第二道屏障,并在昆山附近修建了少量永久和半永久工事作为前进阵地,常州到石庄一带则设置了后方阵地,便于物资储备、运送及兵力集结。不过说句笑话,这名字似乎没取好,选择了吴江和福山的首字,成了“吴福线(无福线)”,如果选择次字为“江山国防线”,岂不更威武霸气!
图10. 吴福国防线、锡澄国防线位置示意图(蓝色线),后来日军从上海出发,水陆齐进,终究还是没挡住鬼子的步伐
在这几条国防线上,修筑了大量永久和半永久工事,包含碉堡、观察所和弹药库等。设计的标准是:步兵骨干阵地可以对抗15厘米口径炮弹和五百磅炸弹(约227公斤),地下工事要求能抵抗一千磅以上炸弹(约454公斤),预计能够抵抗3个月以上。
根据1932年5月5日签订的《中日停战协定》约定,中国军队被迫退出上海,驻防在苏州的昆山、常熟一线,上海市区仅留有负责维护秩序的保安队和警察,相反西方列强和日本则有驻军“维持治安”,上海已经沦为西方冒险者的乐园。驻防在苏州的中国军队正是淞沪抗战前期的主力——德械的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等。
图11. 位于常熟市辛庄镇华欣村的抗日碉堡群位置,实际上这个点只有一座碉堡,另外两处碉堡相隔在2公里以外,未能到访。从地图可见,这处碉堡位于两条河道的交叉处,射击口向东开设,便于封锁从东面乘船来袭的日军
图12. 位于华欣村的这处吴福线碉堡遗迹,其两室分离的结构倒是跟印象中的碉堡有差异,碉堡内部面积仅有4*3=12平方,射击区仅容纳2-3人,可能考虑到人弹分离,避免殉爆
此次寻访的一处碉堡遗迹位于常熟市辛庄镇华欣村,当时共建4座,现存3座(2座位于华欣村,1座位于合泰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5米,宽4米,高3米,厚约0.5米。碉堡临河而筑,正面的方形射击口面向河道,背面开有高1.8米,宽0.8米的小门供人员进出。因为位于村子里面,车辆可以抵达,所以保存状态良好,内部还有一挺民二四式重机枪模型,但门被锁上无法入内。根据其他资料记录,碉堡分为左右两个室,右侧的机枪射击室架设重机枪,为主要作战场所,左室应为堆放弹药之处,以方便取用并与右室间隔开。
图13. 另外的吴福线碉堡外观,注意在射击口上方均有鱼鳞状的结构设计,我原本以为是透气用,但作为一处军事堡垒,显然不可能以舒适性为首选考虑,有意思的是,这种射击孔上方的鱼鳞状结构设计似乎是吴福线(也可能包括锡澄线)碉堡的一种外观特征,无形中带有一种中国古代鱼鳞甲的威武霸气
图14. 复原的中国古代鱼鳞甲,盛行于从汉到明的1500年间,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进入中国的佛教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很多都是身着鱼鳞甲或山纹铠甲
图15. 身着鱼鳞甲的四大金刚塑像,形象虽然是印度化的风格,但是铠甲却是中式风格,在印度次大陆穿这个得热个半死
图16. 跟华北的日军碉堡对比一下,显然日本人修的那玩意不能叫碉堡,充其量是个炮楼
图17. 华欣村内的吴福线碉堡里面还有一挺民24式重机枪模型,兴许就是这玩意的存在,所以碉堡必须上锁
图18. 华欣村的第二处碉堡之前可以进入,可以看到两个小隔间的设计,但在这个大年初二探访时,通往此处碉堡的小路已经被铁丝网围住
图19. 第三座碉堡,保存状况很差,其顶部已经损毁,露出内部结构,好在钢混结构坚固,虽经日晒雨淋仍屹立不倒,希望能尽量保持原貌,不要画蛇添足“修旧如旧”,跟好不容易打捞出水的中山舰一样失去历史的原貌
两处碉堡的距离有点远,估摸着应该在2公里开外,视频拍摄者注意到一个问题,即三处碉堡基本呈一条南北向的直线排列,且均位于能够控制河道的河口,显然,这些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位置。
按照碉堡的大小判断,至少应该安排一个重机枪班的兵力防守,从两座碉堡之间的距离判断,需要一个排才能完成基本的巡逻执勤,真遇到日军的大举进攻,还需要填上更多的兵力。所以吴福线的碉堡群更多是防御的中坚建筑,而非一条连绵不断的防线。
图20. 现存的辛庄抗日碉堡群地理位置,可见此处碉堡群恰好在昆承湖到阳澄湖之间狭窄的水网地带,可以用一道稀疏的碉堡群来防守
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吴福、锡澄国防工事基本上已经按质按量修筑完成的,据《何应钦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记录,吴福、锡澄等阵地预定构筑工事500座,在87师、36师等部的加紧构筑下,吴福线工事为245座,锡澄线工事为278座,合计完成523座。
另据1937年3月31日的《验收苏福线南段第三十六师构筑各永久工事报告书》记录:“苏福线南段的湘城镇、正仪镇往北直至吴江县的各地区已完成,现有69个永久重机枪掩体,8个小炮掩体,3个观测所以及3个指挥所,一共83个,各种掩体位置的射向角度等调整完毕,仅有山东端15号的机枪射向不符规定”。在《锡澄区巡察报告书》这一份报道中,也认为锡澄国防工事的质量是合格的,只是不知道是否真的用500磅和1000磅炸弹测试过。
图21. 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的抗日热情高涨,注意海报上的大字“从军报国是国民的天职”、“中华民族要誓死为独立自由而战”‘、“好男儿要做捍卫民族的英雄”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两道国防线,满打满算总共也只撑了20天左右,即从1937年11月13日日军重藤支队(由日军的台湾守备部队编成,日军称“台湾混成旅团”,显然有不少二鬼子在内,尤其是“赛德克·巴莱”们的高山族原住民)和第16师团登陆白茆口,至12月2日江阴要塞失守,守军残部撤往长江以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道防线远没有达到当初设计“阻挡日军三个月”的目标?
图22. 进攻中的日军,照片上标注为“上海战线,南翔镇,追击败退中的敌军”
图23. 曾被吹上天的赛德克·巴莱们,在1930年“雾社事件”仅七年后,就踊跃参军来到淞沪战场,站在日本人那一边挥舞屠刀,所以爱国教育怎能不从娃娃抓起?
限于篇幅,不打算把吴福国防线战史再重复一遍,只从我们能够找到的部分中日双方战史记录和往来电报,大致可窥一斑。
1937年11月20日,校长曾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过一份密电,云:“吴福线既设工事,无图可按,无钥开门,无人指示。嗣后锡澄线及其他阵线,在相当时期指派部队,预为发掘,派人值守,预先配置工事图及发给师以上司令部使用,并为地方政府预置柴水油盐等物。”这封密电指出了吴福线管理上存在的典型问题。时任第9集团军第98师294旅旅长的方靖将军在回忆资料中也认为:“(吴福线)有的是机枪掩体,没有钥匙打开,只能是立即钻开”。
图24. 日军重藤支队和第16师团在白茆口浒浦长江岸边登陆
图25. 11月19日,在登陆一周后,由台湾混成旅团编成的重藤支队就占领了常熟虞山
当时的日军战史资料也有描述,如日第16师团第30旅团的佐佐木道一(佐佐木到一)少将曾在日记中写道:“常熟的核心阵地攻击战从17日炮击开始,经过18、19两日步兵的强攻,到了20日敌军主动撤走才攻克。发现重炮的射击实际上都是徒有虚名,没有什么效果。仅仅依靠步兵的装备强攻阵地,在夺取外围阵地后的最后决战中也很难获胜,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次战斗步兵第33联队伤亡尤其重大,每次作战都失去包括年轻有为的军官在内的很多人,这非常令人痛心。”,“在河中裸泳的士兵们是用肉弹攻陷了碉堡”。
图26. 距离长江浒浦口仅8公里的梅李镇聚沙园池塘南岸,现在还保留着抗日碉堡。射击孔对准的方向正是日军进攻的公路
图27. 日军进攻梅李镇的必经道路
第16师团下辖骑兵第20联队的一名叫做富士原辰次的士兵也描述过无锡附近的国防工事:“无锡和南京不同,敌人在这里花了好几年修筑了防御工事。正因为如此,我们追击的脚步也在那里停滞不前了,双方展开了激战。和北支的敌军不同,这里的敌军为了保卫南京,所以很顽强。他们设置了散兵壕、反坦克壕和铁丝网,还有碉堡等,我们一步都无法动弹。由于阵地坚固,我们陷入苦战。敌我双方相互拼杀的情景是难以用笔墨描述的,由于难以攻破敌人阵地,我军动用炮兵、飞机和速射炮中队来助战。”
图28. 常熟市东面的谢家桥镇,成为日军突破的重点地区,谢家桥失守后,日军从昆承湖以北直取江阴,绕过了前文介绍的辛庄镇碉堡群
主要的战斗发生在比辛庄镇更靠近上海的谢家桥地区,中国军队第174师和48军特务营依托坚固工事,与日军展开激战。至谢家桥被日军攻占时,特务营营长夏演生殉国,守军伤亡殆尽,日军也付出惨痛代价。
日军第13师团第103旅团第104联队的战史《步104物语》记录到:“今天早上下起了小雨,福山塘沿线的敌军抵抗十分顽强,会同步兵第65联队的进攻完全没有进展,敌军在布置巧妙的掩体阵地内不停地射击,支塘镇以西的地图十分粗糙,不得不派出尖兵侦察地形……中午十分,敢死队强行突入谢家桥镇内,福山塘渡河成功!山田旅团长(作者注:即日第13师团第103旅团长山田栴二少将)亲临一线表彰,但是谢家桥北方的敌人抵抗依旧顽强,多亏步兵第65联队赶来增援。谢家桥是福山塘沿岸的大市镇,敌军再次构筑了非常之多的掩护阵地,我军今日已经无力继续攻击……”
图29. 利用木船在江南水网机动的日军,为了提高辨识度打上了膏药旗
图30. 常熟市梅李镇的抗日碉堡,属于吴福国防线的组成部分
图31. 位于上海的一处抗战碉堡,似乎已经被用作他途
图32. 同样位于上海的一处碉堡,似乎是在一座公园内,扼守河道
写到这里,兴许我们可以给吴福、锡澄国防线之前做一下简单的小结:
一、两道抗日国防线是经德国军事顾问团策划并参与设计,体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整体战略,至少不打无准备之战;
二、国防线上碉堡群的工程建设进度及时,施工质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虽历经多年风雨,仍有大量碉堡留存于世,成为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由于原驻防在国防线上的精锐部队第36、87、88师被调往上海,进攻日本海军的上海特别陆战队,导致后续进驻部队和地方政府在国防线管理上出现混乱,这是吴福线被突破的部分主观原因;
四、面临敌强我弱的客观态势,在淞沪抗战期间和随后一段时间,中国军队实施了坚决的抵抗,虽败犹荣!
图33. 用一幅画作来结束:淞沪抗战
关于淞沪抗战,欢迎延伸阅读下面这个系列:
346. 决战上海之④:一寸山河一寸血343. 决战上海之③:十八省健儿齐杀寇342. 决战上海之②:鬼子来了两个师团340. 决战上海之①:从“十日围攻”到“四行仓库”-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