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试题(202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试题8)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先秦历史散文试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先秦历史散文试题(202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散文练习试题8)

先秦历史散文试题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蚤起

C.天油然作云 D.由水之就下

答案:C

解析:A项,颁,同“斑”;B项,蚤,通“早”;D项,由,通“犹”。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30015)

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所仰望而终身也

答案:B

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C项,古义:供养活着的家人。今义:保养身体。D项,古义:依靠、指望。今义:①抬头向上看;②敬仰而有所期望。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畜:饲养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C.去关市之征 去:除去

D.孰能御之 御:抵挡

答案:B

解析:B项,发:开仓赈济灾民。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谨庠序之教

C.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D.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答案:A

解析:例句,名词用作动词,怪罪。A项,名词用作动词,栽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而相泣于中庭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判断句。A项,定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完

B.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夺取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重复说

答案:C

解析:夺:耽搁。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可以衣帛矣

C.填然鼓之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加点词为动词活用作名词。

8.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代“五亩之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参考答案:(1)百姓供养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2)七十以上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还不能成王业的,没有这样的事。

解析:(1)生,活的人;死,死去的人;始,开始。(2)衣,穿;然而,这样却;王,成王业、做王;未之有,即“末有之”,没有这样的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 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孟子·离娄下》)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餍:吃饱

B.而未尝有显者来 显者:有名望地位的人

C.施从良人之所之 之:到

D.又顾而之他 顾:顾及

答案:D

解析:顾:回头看、环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将 良人之所之也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案:B

解析:A、C、D三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助词,的。

1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参考答案:(1)跟他的妾讥笑怨骂自己的丈夫,并且在庭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不知道这事,喜悦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妻妾面前做出傲慢的样子。

(2)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为之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

解析:(1)讪,讥笑怨骂;相泣于中庭,状语后置句;未之知,宾语前置;骄,轻视。(2)所以,用……手段;几希,不多、一丁点儿。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7题。(导学号50730016)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这里指魏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        夺:夺取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方: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学习

D.王往而征之 征:征讨

答案:A

解析:A项,夺:耽搁。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入以事其父兄 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B.①南辱于楚 ②战于长勺

C.①叟之所知也 ②王往而征之

D.①及寡人之身 ②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

答案:D

解析: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在……时候。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C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敌国。D项,①②意思都是“等到,到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B.左右欲刃相如

C.寡人耻之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够替死者报仇雪耻,从而引起孟子施行仁政的劝谏。

B.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达到强盛,但是,也多次打过败仗,并为此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

C.孟子在这里阐述的“仁政”主要是减少刑罚,薄赋税,促农耕,在闲暇时期,教人民以孝悌忠信的思想。

D.孟子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在别的国家“陷溺其民”时,梁惠王征伐,就没有能与之匹敌的。

答案:B

解析:B项中“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达到强盛”表述有误,应该是“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已经衰微”。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参考答案:(1)我对此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2)他们(秦、楚)常年耽误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解析:(1)耻,以……为耻;比,替;一,全部;洒,通“洗”;如之何,怎么办。(2)夺,耽搁;时,农时;以,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