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动作大片电影解析(豆瓣15万人打了满分)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网综《奇葩说》让已经落寞的辩论焕发了新的生机。
马薇薇、黄执中、陈铭等辩论大神在过气多年后借着这个节目再度翻红。
马东用“奇葩 辩论”的包装方式,让观众在娱乐之余体会到了思辨之美。
节目第五季“BBKING”陈铭就感慨《奇葩说》的成功让年轻人重新爱上了辩论。
他微博里写道:“高校辩论队招新不再门可罗雀,社会办赛不再捉襟见肘,思辨的意识一步步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理性的光辉一点点播撒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不过皮哥今天并不是想和大家细聊这档综艺,而是一部已诞生超过62年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如果你也是《奇葩说》的铁粉,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是一部1957年上映的黑白片,豆瓣评分高达9.4分,15万多人打了满分,尽管62年过去了,它的革命性及开创性依旧影响着现在的方方面面。
首先它被日本、美国、俄罗斯翻拍过多个版本。
2015年中国翻拍版的《十二公民》因为“本土化”处理很成功而广受好评。
其次它开创的“单一场景,靠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模式被后来者纷纷效仿,比如2007年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如2016年《完美陌生人》都是这种叙事模式的践行者。
最后它将“疑罪从无”原则深深植入了美国观众的心,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力证,大家都知道凶手是辛普森,但证据不足他被判无罪。
中国直到2016年才明确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十二怒汉》表面上讲述的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实际上是一场关乎生命与正义的辩论大会。
近100分钟,在一个场景里,12个陪审团从开始的漫不经心、敷衍,到中间唇枪舌剑的激辩,到最后振聋发聩的呼喊,你被思辨的力量紧紧抓住,仿佛看了一期升级版的《奇葩说》,那排山倒海的力量让人久久难忘。
影片开始,一个18岁男孩被指控杀害父亲,人证物证俱在,他的辩护律师也无能为力,按照法律最后审判前法官还要听取陪审团的意见。
当12个人组成的陪审团聚在一起开会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就是走走形式。
他们中有的急着回家看球赛,有的恨不得立刻把男孩送上电椅,更多的则人则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看热闹。
第一次投票表决,11:1,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偷了反对票。
按照法律程序,他们必须得出一致意见,也就是12: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8号立马成了众矢之的,“有罪派”中3号陪审员最为极端,他拉拢众人对8号开始了猛烈抨击。
到这里,编剧面临两大考验:
第一个考验:8号如何用缜密的逻辑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服其余11人以及电影前亿万观众?
前方高能预警。
只见8号不徐不疾,慢条斯理针对“铁证如山”的证据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第一是凶器。
“有罪派”指出,杀害父亲的凶器是一把刀,这把刀就是男孩遗落的。证据是当晚男孩在附近商店购买了刀,那种款式的刀只有这一把,独一无二。
代表“无罪派”的8号立马从兜里掏出与案发凶器一模一样的刀,并表示同样规格的刀其他商店也在卖。
“凶器一定是男孩的”被推翻,有人开始倒戈支持8号的“无罪论”。
第二是老人证言。
“有罪派”指出,楼下老人听到了男孩杀父的声音,随后他跑到楼道里,正好看到男孩逃跑的身影。
“无罪派”反驳,案发现场靠近铁路,父亲被害刚好有火车经过,老人不足以听清案发现场的动静。而且老人有腿疾,他蹒跚走到楼梯间需要40秒以上,时间与真实案件有出入。
第三是电影事件。
“有罪派”指出,男孩面对警方询问时交代自己当晚与父亲吵架后去看电影了,但电影名字与内容他却记不清了,很明显在撒谎。
“无罪派”指出,男孩与父亲争吵后情绪失落,看电影心不在焉可以理解,回到家看到父亲被害受到惊吓,面对警察询问想不起电影细节也可以理解。
第四是对面楼住户证言。
“有罪派”指出对面女住户半夜失眠,刚好看到了男孩杀父全过程。
“无罪派”立马回想到法庭上证人鼻梁有眼镜印,证明她可能有近视。一个近视的人听到对面楼发生争吵很难第一时间找到眼镜看清全过程。
当陪审团逐渐从浮躁趋于理性,“无罪派”的支持者逐渐增多,投票表决也在悄然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在一阵阵观念冲突,思维较量后12名陪审员达成一致意见:无罪。
相信每一个观众看完后都会被深深说服,编剧左右手互博的功力让人拍案叫绝。
编剧还面临第二大考验:台词分配问题。
陪审团有12个人,这些人有油嘴滑舌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木讷中庸的老好人,贫民窟长大的自卑者,正义感爆棚的上班族,赶时间的推销员,歧视穷人的钟表匠等。
他们职业不同,身份各异,编剧需要针对每个人写出不同风格的辩词,同时还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为一部电影,要有主角配角之分,8号和3号是本片主角。
8号是“吹毛求疵”的“无罪派”代表,是传统电影中光正伟岸的正面角色,他坚持正义到底并获得胜利,保证了影片的“政治正确”。
3号是嫉恶如仇的“有罪派代表”,是传统电影里的反派boss,他抵抗到最后才暴露“私心”:他因为与儿子的关系糟糕,遂迁怒于本案中的男孩。他开始的愤怒有血有肉,他最后的认输合情合理。
8号和3号的冲突时影片最大看点,保证了影片在电影的大框架下运行。
处理好主角关系后,编剧对配角做到合理分工,避免人物脸谱化。
比如1号陪审员,他是会议主持,全程没什么发言,但掌控会议节奏功不可没;
比如2号陪审员,他是个老好人,虽然没有好的观点输出,但辩论期间给大家发糖吃,是团队中的润滑剂;
比如5号陪审员,他贫民窟长大,对案件中男孩的遭遇感同身受,让理性的辩论流入了感性的暖流;
比如9号陪审员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整个讨论中他有两次巨大贡献,一次是第二次投票他勇敢投了反对票,让僵局打破;一次是他最先发现了女证人很可能是近视眼。
相信看完本片后,你不仅记住了精彩的台词,跌宕起伏的剧情,更记住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编剧在资源分配问题上很有智慧,让不同的人说了合适的话。
有人说这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职业巅峰之作,听了皮哥的分析你就会同意编剧才是本片成为经典的关键。
观看这样的经典是精神的一次大愉悦,它的成功再次证明好的电影不只是取悦视觉,更能震撼人心。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