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主题是什么(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初秋创作正当时 图文并茂赢补贴# 巜儒林外史》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且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为内容,揭露出当时士子们热中于科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

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且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生于农村,天文地理纪史上的大学问全都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文人学士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巜儒林外史》开篇通过周进、范进中举的前后悲欢,揭示出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以及文人们热中科举的原因。

六十岁的周进未中举之前,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着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科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鸡骨头、鱼刺、瓜子壳"。后连教馆之职也失去了,只好给商人记帐。当他一见贡院号板,便禁不住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当商人们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竟爬在地上磕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只得抱了正在下蛋的母鸡到街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起初不敢相信,接着"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老丈人的一纪耳光后才清醒过来。从此他就"平步青云",有许多人来奉承他,不到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都有了。

由此可见文人们热中科举,目的是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科举制度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也就成了文章的正统。

小说中热中科举的人远不止周进、范进等人物,如冯二先生、鲁编修、匡超人等等。作者以辛辣的笔触,深刻地刻划出这些不同经历,不同情况的文人学士热中科举的典型事例。通过一连串人物的活动,揭示出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青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坏人。

小说中还写了一批考取了科举的文人学士,他们当官则为贪官,在乡间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王惠当了南昌太守,一到任就问:“地方人情,可有什么出产?词讼里也略有些什么逼融?"他不会忘记的则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合城的人,无不知道太守的利害,睡梦里也是怕的”。汤知县为了表示“清廉”,竟然枷死了向他行贿五十斤牛肉的回族老师父,引起回民鸣锣罢市。彭泽县两只盐船被抢,告到县里,反而挨了知县二十大板。这些官吏凭着科举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贪腐狠毒,蛮横成了这些人的共性。那怕是不作官,他们也能以贡生,举人的特权,通过同学或师生关系,勾结官府,鱼肉人民。

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刻划"假托无意功名,自以为清高"的人物。他们大都是以风流名士自居的读书人,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娄三公子、娄四公子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回到家乡自命为少年名士,把那些假名士、假高人、假侠客尊为上宾,结果落了一场没趣。很多斗方名士靠胡诌几句诗,沽名钓誉。医生赵雪斋,开头巾店的景兰江、盐务巡商支剑峰也假托名士,趋炎附势。作品通过这些所谓的诗酒风流的生活招摇撞骗的行径,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封建文人们的生活真实面,描述了科举制度给社会造成的后果,揭示了儒林群丑的丑恶面目。

小说还揭示了当时太平

儒林外史主题是什么(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1)

儒林外史主题是什么(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2)

儒林外史主题是什么(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

免费正版图片和热点图库中,找不到与内容相符合的图片,以此图代替此图代替

表面的黑暗现实。官府衙门从上到下贪腐成性。"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万青山由假中书变成了真中书。连潘三这样的差役也处处为非作歹,把持官府,包揽诉讼。而真正清廉的官吏,往往沒有好结果。肖云仙罚款,汤镇台被贬。广大淳朴善良的人民生活就更加痛苦了。小说中出现了投水自杀的农民,无钱安葬母亲的杨裁缝,卖了儿子的倪老爹,山中剪径的木耐夫妇,作者都以深切的同情,描写出他们活不下去的悲惨情境。

巜儒林外史》不仅揭露、讽刺了儒林群丑和科举制度,而且寄托了作者理想的正面形象。杜少卿是个贵公子,在他身上表现了一定的叛逆精神。他慷慨好施,有人向他求助,就捧出银子来帮助,钱花完了,就变卖产业。他轻视功名富贵和科举制度,在辞去征骋以后,”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他骂那些学里的秀才是奴才,骂那些热中功名的为匪类。他反对多妻,,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沈琼枝,称赞她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极了。”他不顾他人的讪笑,与妻子携手同游清凉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小说中的沈琼枝,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以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则是新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小说中置身功名富贵圈外的小商人和手工劳动者也是儒林群丑的明显对照。牛老爹、卜老爹和鲍文卿等都是忠厚诚实的下层人物。作者借向鼎的口赞鲍文卿说:"而今的人,可谓江河日下。这些中进士的、做翰林的,和他说到传道穷经,他便说迂而无当;和他说到通今博古,他便说杂而不精;究竟事君交友的所在,全然看不得,不如我鲍朋友,他虽生意是贱业,倒颇多君子之行"。鲍文卿爱惜人才,凭自己本领吃饭,认为"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而拒绝行贿,鲜明地反衬出那些读书人的丧尽廉耻。

小说结尾,儒林寂寞,市井中出现奇人。贫苦的季遐年,字写得好,却不贪钱,不慕势。卖纸筒的王太以下棋为乐事。开茶舘的盖宽,无事就在柜台里看书、画画。裁缝荆元则敢于把他的"贱行”提到和读书、识字平等的地位。作者面对这些自食其力,不图富贵,不伺候人颜色,自由自在的人物,流露出无限倾慕的心情。

总之《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有力地嘲笑和讽刺了热衷于科举的文人学士,同情和倾慕低下层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痛诉了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给社会造成的灾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文人学士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归根结底作者是站在反对科举的立场反对科举制度。寄希望于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

这才是巜儒林外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