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悲催的诗(因为一首诗而丢掉前途的两大诗人)

李白曾经赞美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意思是说孟浩然年轻的时候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用来形容孟浩然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孟浩然所谓的淡泊名利并非出自自愿。

历史上最悲催的诗(因为一首诗而丢掉前途的两大诗人)(1)

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因为孟浩然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于是就写出了一首归隐之作,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全诗如下:

《岁暮归南山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在离开长安前的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玩,突然唐玄宗到了,孟浩然只好躲到了床底下,后来被唐玄宗发现,就问王维,王维不敢欺瞒只能以实相告,玄宗大喜对王维说:“朕久闻孟浩然的名字但却未还从没见过其人,为什么躲起来。”就下诏让孟浩然出来。然后问他最近有没有写出新的诗篇,孟浩然便朗诵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当读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于是便将孟浩然赶出长安,再不录用。就这样孟浩然就只能如李白诗里所言去”白首卧松云“了。

另外一个倒霉蛋就是宋朝的柳永,柳永自称”奉旨填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柳永开始和其他文人墨客一样,都把仕途放在人生的首位。哪知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牢骚满腹,写了一篇《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历史上最悲催的诗(因为一首诗而丢掉前途的两大诗人)(2)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就是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这本来只是柳永的牢骚之作,但是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词在当时是配上音乐来唱的),覆盖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

几年后的有一次科举考试,柳永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高中,但等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不禁想起了《鹤冲天·黄金榜上》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历史上最悲催的诗(因为一首诗而丢掉前途的两大诗人)(3)

古人用一次一次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没有用的牢骚尽量不要乱发,对自己那是百害而无一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