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历史发展到思维变迁等方面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一般规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从各种复杂的现象中、从种种迷雾中探寻客观规律的科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主要有哪些,是如何认识的,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1)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揭示客观规律的锐利武器

▲(采访者简称▲,下同):辛老师,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请您从哲学的角度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就来自它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他还强调:“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可以说,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揭示规律、发现规律以及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坚持物质第一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您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一,一定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客观真实性,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没有对客观事实的正确把握,是不可能认识清楚事物规律性的。第二,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相互联系中、从整体中把握规律性。规律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整体运动之中,因此,我们要善于去寻找事物的联系性、整体性。第三,要善于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规律。我们党就有这样的好传统,始终注意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从而把握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规律。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十一个必须”的基本经验;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改革开放“九个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无论是“十一个必须”“十个结合”,还是“九个必须坚持”,都是规律层面上的基本经验。

▲:如何理解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规律就是对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外在的偶然联系的反映。只有事物发展变化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客观规律。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偶存。规律的特点主要有: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规律具有重复性,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人们正是在对社会、自然现象进行不断重复探索中,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其规律性;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律在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清楚规律到底是什么,要充分尊重规律,干事业、做工作不能违背规律。同时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的,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就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规律去办成很多的事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更好地去认识客观规律,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规律是揭示不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已经认识清楚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2)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特别是辩证法本身就是讲方法的,那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呢?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使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的认识大大提高。指出:“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这里讲到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下面就请您简要说明一下这三大规律及我们党是如何运用这三大规律的。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对立面的统一即矛盾的统一性(即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它使事物保持自身统一。由于对立面之间相互统一的作用,双方能够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为扬弃对立面即解决矛盾准备条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深刻地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要求,同时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会啃下更多的硬骨头,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但如果改革方法不对,没有啃下硬骨头,反而蹦了牙,改革就会生发出很多新问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如果不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推进的根本保障,党的纪律一旦松弛、治党一旦不严,就会弊端百出,党就难以走在时代前列,更无法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就经不起各种风浪考验。

其二,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一般而言,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微小的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导致事物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是产生质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是量变达到一定“度”时的必然结果。我们党在认识社会发展阶段时经常会运用这一规律。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新发展阶段时,就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容为“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其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回复”,是“扬弃”的结果。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专门谈到了读书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他说:“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3)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经济社会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对自然规律是承认的,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却普遍存疑。只有在唯物史观产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才得到尊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请您简要说明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就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等原理,从而清除了社会历史领域众多的唯心史观,比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诸如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样的天神一样的人决定的,比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的逻辑展开决定的,还比如认为社会历史领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杂乱展示的舞台,毫无规则和规律可言。恩格斯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存在着现实的联系以及客观的发展规律。他通过比较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揭示了社会运动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点,并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西方一些学者企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规律的理论,如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把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指责为“宿命论的特殊形式”“关于历史趋势的宿命论”,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倡导自由意志论,否认人们把握历史规律和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波普尔否认社会历史领域有规律,进而否认人们可以对历史的未来进程进行预测。他提出:第一,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第二,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第三,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这些挑战实际上都无法撼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的论断。人类知识增长当然会强烈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但不能忘记人类知识增长本身就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是毫无章法、杂乱无章的增长。知识增长的规模、趋势、方向是受到经济社会条件限制的,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离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纯知识增长。既然知识增长有经济社会条件约束,就可以研究清楚其客观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为规律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的,那么请您简要谈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首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就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相应变动,生产关系一旦及时进行了调整,就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使生产力有更大发展。只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其次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基础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发生变动,经济基础的变动会对上层建筑提出改革的要求,上层建筑如果能够及时改革,就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动经济基础的完善,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4)

▲: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而且是分不同形态的,这些社会形态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第一个规律就是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然后再进入无阶级社会,经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之后进入阶级社会,“人类历史上的阶级社会,大体上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段”。之后,经过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第二个规律就是社会形态的演进从来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有前进也有后退。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越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前一种社会形态越艰难,封建社会形态代替奴隶社会形态就比奴隶社会形态代替原始社会形态复杂艰难,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形态就比封建社会形态代替奴隶社会形态更加复杂艰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比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形态复杂无数倍艰难无数倍。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所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第三个规律就是一个社会形态代替另一个社会形态经常会从前一个社会形态较为薄弱的国家开始。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从英国首先开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英国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最强的,相对欧洲大陆的专制主义,英国的封建统治是较为薄弱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最为薄弱的俄国开始。1949年3月13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革命时指出:“我说,东方的空气比较稀薄,而西方的气压很重,我们就在东方冲破帝国主义力量比较薄弱的这一环。”

▲:请您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五形态的发展规律。

●:有的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说“五形态论”是斯大林构造的范式陷阱。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传统的解释模式存在着明显弊端,有太多范式陷阱,尤其是斯大林的依次递进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建立以后,阶级斗争模式下的社会进化理论遮蔽了其他所有的社会矛盾,这种规律化的归纳方式,把所有国家民族一律都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即便不符合的也要削足适履硬往上套。”这种看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在其社会形态内生产力发展到了极限,最终就被古代的社会形态代替了;同样,古代的社会形态在其范围内使生产力发展到了自身的限度,最终被资本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也将走向灭亡。日本共产党前委员长、现任干部学院院长的不破哲三在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还活着》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阐述。他说:“刚才已经介绍过了,马克思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原始的共同体社会、古代的奴隶制社会、中世·近世的封建社会和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日本历史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大体上也按类似方式进行时代划分。在继原始共同体社会之后的古代社会,日本因为没有产生如同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奴隶制社会的条件,而是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成为一个让各地共同体完全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古代国家。”“继古代社会之后,历经一系列的革命,日本典型的封建制社会应运而生。之后,众所周知,以明治维新为转机,日本踏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不破哲三先生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马克思主义除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揭示以外,特别具体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详细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规律,在您看来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考察事物就应该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上就是研究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得很清楚,他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他还说,人类的生产和交换各自有自身特殊的规律,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其规律性的东西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

马克思在其以毕生精力撰写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讲:“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个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称之为一个社会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仅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有几十个,如商品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等等。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5)

▲:那么,您能具体概括一下,主要有哪些规律吗?

●:在我看来,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规律。

(1)价值规律。马克思说:“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这一规律是所有商品生产和交换都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商品交换规律。马克思反复强调这一规律,他说:“交换规律只要求彼此出让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他谈到,资本家用一部分原资本购买劳动力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每一次交易始终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还提出:“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剩余价值规律,就是揭示剩余价值本质的规律。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价值增值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流通速度的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到了流通速度的规律:“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的规律中可以看出,一切周期性的支付(不问其起因如何)所必需的支付手段量,与支付期限的长短成反比。”

(5)同名货币流通次数的规律。马克思说,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说是: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二十三章的题目。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今天改变了表现形式,但本质没有改变。

(7)资本吸引资本规律。马克思说:“资本的这种集中或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不可能在这里加以阐述。”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这个规律就是:“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说,资本越多,竞争越激烈;反之,资本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资本越大,竞争越不激烈;反之,资本越小,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小的资本不断被消灭,较大的资本不断兼并较小的资本。而且,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竞争和信用以强大的力量发展起来。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发生作用的人口规律。”

(9)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的三大基本规律。第一个规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或者说,是由同一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与单个劳动力受剥削程度之间的复比决定的。在经马克思审定的法文版中,这个规律的后一部分的表述是:“或者说,等于一个劳动力的价值乘以该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再乘以同时使用的劳动力总数。”这一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程度以及工人被剥削的状况。第二个规律:平均工作日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资产阶级一定会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剥削的强度。第三个规律是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这两个因素而得出来的。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马克思说:“因此,上面确认的规律就具有这样的形式:在劳动力的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即转化为活劳动力的组成部分的量成正比。”

(10)工场手工业技术推动资本增长的规律。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分工更加复杂了,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一定劳动量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原料数量也就按比例增加,“因此,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这一规律在大工业时期表现得更加充分,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更大比例、更高程度地转化为资本。

(11)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条件下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三个规律。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它的提高或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决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按照这个规律,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为前提的。在这里,马克思还提到剩余价值率的各种规律和利润率的各种规律是不同的。

(12)劳动价格已定条件下,工资决定于劳动价格。马克思指出:“一般的规律就是:如果日劳动、周劳动等等的量已定,那么日工资或周工资就决定于劳动价格,而劳动价格本身或者是随着劳动力的价值而变化,或者是随着劳动力的价格与其价值的偏离而变化。”从这个规律即“在劳动价格已定时,日工资或周工资决定于所提供的劳动量”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为了保证得到哪怕是可怜的平均工资而付出的劳动量必然越大,或者说,工作日必然越长。”

(13)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规律。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是: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执行职能的等量可变资本生产等量的剩余价值。”因此,如果资本甲和资本乙在相同的时期内,以相等的剩余价值率使用等量的可变资本,无论它们在这一时期内使用的可变资本和同一时期内的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例有多么不同,也不管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例多么不同,结果就是它们会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等量的剩余价值。“这种比例不同,不会和那些已经阐述的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相矛盾,反而会证实这些规律,并且是这些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结果。”马克思进一步阐述,如果一年内周转的可变资本A和一年内周转的可变资本B一样大,又是在价值增值相等的条件下进行,两者的剩余价值率相等,那么结果就是二者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必然相等。如果上述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同,那么其剩余价值量就不会相同。或者更概括地说:不管各周转的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如何,它们各自在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比率,总是由该资本在各平均期间内提供的剩余价值率来决定的。“以上所述是根据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和决定剩余价值率的规律所得出的唯一的结论。”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有很多阐述。我们列举这些规律是要说明三点:第一,资本主义的特殊运行规律包含着诸多的具体规律,是一个由众多规律构成的特殊运动;第二,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理论有着深厚的规律支撑,这些具体规律构成剩余价值规律一层又一层的深厚基础,使剩余价值理论变得坚不可摧;第三,这些规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整体规律的体现,具体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规律。

恩格斯也指出过一些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恩格斯在1881年5月写的《雇佣劳动制度》一文中说,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最公平的工资必然相当于对工人的产品的最不公平的分配,这种产品大部分进了资本家的口袋,工人只好满足于仅够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延续他的后代的那一部分。“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或者换句话说,是目前社会经济组织的规律,它比英国所有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加在一起,包括大法官法庭在内,还更有力量。只要社会还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即一方是资本家,全部生产资料——土地、原料、机器的垄断者,另一方是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工人;只要这种社会组织存在,工资规律就依然是万能的,并且每天要重新锻造锁链,把工人变成他自己所生产的但却被资本家所垄断的产品的奴隶。”这一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的运动规律。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6)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揭示规律的方式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变世界;另一方面还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揭示规律的方式方法,从而认识和揭示新的规律,使我们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那么,在您看来,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揭示规律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我认为,单从理论上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揭示规律的方式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理扬弃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观点,从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发现规律;二是合理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从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发现规律;三是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历史演变中发现规律。

▲:那么,我们就先说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如何合理扬弃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论观点,从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发现规律的。

●: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受包括卢梭和黑格尔等资产阶级学者的影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卢梭的相关理论作过系统分析。恩格斯说:“那么,否定的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在地质学、数学、历史和哲学中起着作用;就是杜林先生自己,虽然他百般反对和抗拒,也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遵循着这一规律。”恩格斯还分析了卢梭思想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性认识。卢梭认为,人在自然和野蛮的状态中是平等的。但是这些彼此平等的兽人有一种比其他兽类优越的特性,这就是趋于完善化的能力,即往前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成了不平等的原因。因此,卢梭把不平等的产生看作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对抗性的,它同时又是一种退步。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于是,人民大众会起来反抗暴君,这样,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所拥有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的否定。恩格斯接着指出:“因此,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恩格斯在这里使用了相同、完全相同这样的概念,目的是反击杜林的谬误。当然,我们知道,尽管卢梭在他的详细叙述中使用了和马克思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但其实质还是不同的,因为卢梭不懂得为什么人类社会从平等到了不平等,最后又回到真正的平等。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说过否定之否定的黑格尔公式:“假使说,有时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符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这个黑格尔公式,那也没有什么奇怪,因为这在自然界中根本不是罕见的现象。”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观念的发展,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决定现实的发展。马克思恰恰相反,把黑格尔的理论颠倒过来,认为现实决定观念的发展。

在谈到剩余价值问题时,马克思指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过剩余价值的起源。李嘉图把剩余价值看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他在谈到劳动生产率的时候,不是在其中寻找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而只是寻找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相反,由他而产生的李嘉图学派公开宣称,劳动生产力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不过对这个问题,李嘉图学派是极力回避,而不是去解决。“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地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李嘉图及李嘉图学派的资产阶级学者已经触及了剩余价值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是由于其阶级本质等原因,他们不能把规律真正揭示出来。李嘉图已经意识到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变化是背反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地,劳动生产率的降低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李嘉图在表述这个规律时忽略了一点:虽然剩余价值量或剩余劳动量的变化是以劳动力的价值量或必要劳动量的相反的变化为前提的,但决不能由此推论说,这些量是按照同一比例变化的。”马克思在扬弃李嘉图对这些规律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变化的一系列客观规律。还有一个规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成正比。这个规律,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本能地触及了。马克思说:“尽管古典经济学从来没有表述过这一规律,但是它却本能地坚持这一规律,因为这个规律是价值规律本身的必然结果。古典经济学企图用强制的抽象法把这个规律从现象的矛盾中拯救出来。”这种强制拯救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以无产阶级无畏的彻底性揭示了这一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其丰富内涵。

克思主义是关于什么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其方法论意义)(7)

▲:下面请您谈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如何合理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从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发现规律的。

●:19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被恩格斯称为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历史发展有规律的思想。在他们之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往往把历史看作某种自然天赋权利的体现或者是偶然因素的机缘巧合。圣西门首先在历史中寻找客观规律性,他认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应该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严格和有规律的科学。圣西门把哲学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结合起来创建了“万有引力哲学”,用以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指出整个人类社会与宇宙一样是按照规律发展的,是一个连续的、不断上升的、始终在进步的过程。他认为,一个新社会制度的出现,是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结果和延续。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会是永恒的、不会改变的,都是历史的、相对的。不仅如此,他还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神学和封建的社会、从15世纪开始破坏神学和封建的社会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这五个阶段。傅立叶与圣西门一样,认为社会的运动受着几何学规律的支配。他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考察社会运动的规律基础之上。恩格斯指出:“傅立叶最伟大的地方是表现在他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上。”他把社会历史迄今为止的全部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蒙昧、野蛮、宗法和文明。最后一个阶段就相当于现在所谓的资产阶级社会,即从16世纪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他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时间是8万年,分为童年、成长、衰落、凋谢这四个阶段,划分为32个时期。他认为第一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人类苦难的阶段,各有5000年,各包括7个时期;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是人类的幸福阶段,各有35000年,各包括9个时期。这里的分析当然有很多主观臆测,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社会制度都有上升和下降的波动性,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性的。恩格斯说:“我们看到,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他反对关于人类无限完善化的能力的空谈,而同样辩证地断言,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但是也有它的下降时期,而且他还把这种考察方法运用于整个人类的未来。”这些带有空想色彩的预测后来都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和改造了。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如何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历史演变中发现规律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研究历史问题。马克思一生写了很多对历史问题研究以及评论的作品。马克思在1849年到1850年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1年至1852年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71年5月写的《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娴熟地在分析历史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正如恩格斯在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写的1885年第三版序言中所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个规律在这里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即使已经过了33年,我们还是必须承认,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运用这一历史规律,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深刻阐释了第一次法国革命和1848年革命的发展规律。第一次革命是沿着上升的路线行进,“立宪派统治以后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吉伦特派统治以后是雅各宾派的统治。这些党派中的每一个党派,都是以更先进的党派为依靠”。1848年革命的情形却相反:“每个党派都向后踢那挤着它向前的党派,并向前伏在挤着它后退的党派身上。无怪乎它们在这种可笑的姿势中失去平衡,并且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鬼脸,奇怪地跳几下,就倒下去了。革命就这样沿着下降的路线行进。”这样的一个革命注定要失败。

恩格斯也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高手。他一生写过很多历史方面的著作,从历史中,恩格斯既发现了18世纪历史向整体历史转变的规律,也发现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本规律等。恩格斯最早的历史作品就是他在1844年写的《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已经认识到18世纪的历史已经向整体的历史即通史转变了。他指出:在历史学方面情况也完全一样;这时我们第一次看到卷帙浩繁的世界史编纂著作,它们固然还缺乏评介并且完全没有哲学上的分析,但毕竟不是从前那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历史片断,而是通史了。在向这一通史转变的过程中,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当代史上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德国人,信仰基督教唯灵论的民族,经历的是哲学革命;法国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民族,因而是政治的民族,必须经过政治的道路来完成革命;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就是说英国人身上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比这两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更广泛,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广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只有英国才有一部社会的历史:“只有在英国,个人本身才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并且使发展接近完成,而没有意识到要代表普遍原则。只有在这里,群众才作为群众为自己的单个利益进行活动;只有在这里,原则要对历史产生影响,必须先转变为利益。”这一社会革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现代无产阶级壮大起来。“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恩格斯在1885年10月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总结了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各国无产阶级坚如磐石的团结。恩格斯指出:“同盟的旧口号‘人人皆兄弟’,已经由公开宣布斗争的国际性的新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所代替。17年以后,这个口号作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战斗号角响彻全世界,而今天世界各国斗争着的无产阶级都已经把它写到自己的旗帜上。”“欧洲和美洲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现在已经壮大到如此地步,以致不仅它那狭窄的第一个形式即秘密同盟,而且连它那更广泛无比的第二个形式即公开的国际工人协会,对它来说也成为一种桎梏了。”他在1885年11月写的《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分析了普鲁士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揭示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贫困化的基本规律与趋势。恩格斯还在1894年写了《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一文,通过分析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的相似性强调了一切有力量的因素最初都是十分弱小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规律。恩格斯说,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与现代工人运动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在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将来会从奴役和贫困中得救;基督教是在死后的彼岸生活中,在天国里寻求这种得救,而社会主义则是在现世里,在社会改造中寻求。两者都遭受过迫害和排挤,信从者遭到放逐,被待之以非常法:一种人被当作人类的敌人,另一种人被当作国家、宗教、家庭、社会秩序的敌人。虽然有这一切迫害,甚至还直接由于这些迫害,基督教和社会主义都胜利地、势不可挡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基督教在产生300 年以后成了罗马世界帝国的公认的国教,而社会主义则在60来年中争得了一个可以绝对保证它取得胜利的地位。”他在写于1887年12月到1888年3月的《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文章草稿中谈到资产阶级正常的政治组织就是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资产阶级会利用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发展,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取得了一部分政治权力,虽然是小小的一部分,而资产阶级的每一个政治成就都被充分用来促进工业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揭示规律的方式方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主要谈两点启示。第一,要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发现和把握规律。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用理论武装全党的历史。100年来,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些顺应时代引领时代的创新理论使我们党把握了一个又一个客观规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把握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律以及诸如十大关系这样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有很多新论断。邓小平同志很重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这个论断极为科学,我们这几十年发展的成就就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他在2000年5月指出:“历史反复说明,违背历史规律和人民要求,不紧跟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进步发展的潮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曾经多么强大,最终也是要落伍的,而落后就会挨打。”胡锦涛同志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2006年6月29日,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反复强调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从众多领域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几十个具体规律。

第二,善于从历史中发现规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总体上始终是在变革中前进的,我们不仅有战国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还有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我们不仅在秦汉实行了郡县制,而且在隋唐建立了科举制;我们不仅在元朝实行了行省制,而且在清朝实行了改土归流等。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经常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这的确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那个时期的民谣。清代末期,国家羸弱衰败,当初那么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合计近200万的清兵,却任由不到2万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总结历史,指出:“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不难看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正是由于对历史规律的重视,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