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

老电影《铁道卫士》,对于现今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挺陌生的名字。

前几天,央视电影频道在黄金时间再度播放了这部经典影片。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1)

笔者已经有三十多年没再看过了。屏幕上,高亢的蒸汽火车头汽笛声,紧紧揪住了本想离开的目光。

于是,毫不犹豫坐下来,锁定频道。

随着影片,很快进入了激昂的抗美援朝岁月,进入我铁路公安人员智斗美蒋特务的故事情节中。

重新见到了久违的高科长、敌特派员马小飞、99号女特务王曼丽和潜伏特务头子吴济春(方化)···。

仍然如三十多年前初看时一样,被电影中高科长驾驶吉普,飞速追赶火车,又敏捷攀上列车,与敌特马小飞在火车顶上展开殊死搏斗的那一幕紧张得手心出汗;也再次欣喜地听到了“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打败了美国兵呀……”的熟悉插曲。

此前,从中小学读书时起,这部老电影起码看过五遍以上,真有百看不厌的感觉。

查找史料记载得知,老电影《铁道卫士》拍摄于上世纪的1958年,1960年正式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美授朝时期,美军飞机企图彻底炸毁鸭绿大桥阴谋破产后,其远东特务机关派遣特派员马小飞,潜入我国东北,与暗藏的特务吴济春勾结,蓄谋展开破坏活动。敌人先是指使特务徐祥福颠覆我军用列车,但行动未能得手,为了灭口,马小飞杀掉了徐福祥。为粉碎敌人的阴谋,我公安科长高健冒充特务同伙顾调度,打入敌人内部,最后将特务抓获并拼死排除了敌人安装在列车上的定时炸弹。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2)

《铁道卫士》这部影片,当年由方荧执导,印质明、罗 泰、宋雪娟、周文彬、方化、叶琳琅、田 烈等联袂出演。影片剧本取材于沈阳铁路公安机关当年所侦破的几起真实案件。

1956年底,沈阳铁路公安处王文林、马家骥、陈文同三人集体完成了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随后在《东北日报》、《电影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等报刊上发表或转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宣部和文化部因此决定将剧本拍成电影。

1958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剧组选择了沈阳和安东两个火车站、鸭绿江大桥、沈阳市中街、中山公园和本溪市南芬地区等为外景拍摄地。

沈阳铁路局对该片的拍摄给以了鼎力支持。特别划定与沈丹东铁路相连的凤(凰城)上(河口)铁道线供拍摄之用。片中敌特试图炸毁的长岭隧道,就位于凤上铁路龙爪沟至宽甸站之间。

历经两年艰苦拍摄创作,1960年《铁道卫士》得以完成,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后上映。

影片贴近生活真实,且构思巧妙,悬念重生,情节扣人心弦,加上数位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因此与观众一见面,立即引起极大轰动,由此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东北跨江连接朝鲜的铁路,凸现出巨大的作用。为了加强统一指挥,中朝两国政府在沈阳沈阳铁路局专门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

当时的沈阳铁路公安处的干警们,立即与战火硝烟关联在一起。为了确保参战志愿军将士和军用物资能安全运抵朝鲜战场,为了稳定后方运输秩序,及时粉碎敌人的破坏阴谋,他们在千里铁道线上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新中国成立初期,反动残余势力并没有得到完全肃清。当时的社会形势,与电影《铁道卫士》中所描述的情况基本一致。

潜伏在国内的反动分子与境外派遣的敌特人员时常联络配合,伺机进行破坏活动。

很多人没想到,朝鲜战争一爆发,一些关键城市角落和铁道沿线竟然冒出来这么多“坏家伙”。诸如电影《铁道卫士》中再现的铁路调度“顾野平”、车站工人“徐福祥”和餐车女服务员“王曼丽”等特务分子,生活中都确有其人其事。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3)

(资料图片)

一则史料,记载了原沈铁丹东公安分处民警许广福讲述的亲身经历:

“我当时在本溪火车站公安派出所当民警。1950年底的一个寒夜,我带着上级配发给的一支二战时期的美式冲锋枪,在沈安铁路上的高家岁车站执行巡逻任务时,忽然发现铁道边有人影闪动。

仔细一看,见是有人在悄悄往铁路上爬。我便大声喝令他站住,让其回答口令。这人听到我的喊声后,起身就跑。我一边鸣枪,一边追了过去。

当我和护路的公安部队战士追到近前时,发现铁路一侧的钢轨上,被放置了有一个足以使列车颠覆的障碍物,显然有人在搞破坏。

就在这时,一列满载赴朝参战部队的列车朝这里驶来。我和一名部队战士留在现场排除危险,其他人继续去追踪搞破坏的敌人。由于障碍物被及时发现并排除,使军列安全通过。

后来,上级公安机关及时挖出了这名藏在铁路部门的敌人。在后来拍摄《铁道卫士》电影时,剧组将这起事件加了进去,也就是影片中描写潜伏在铁路的特务‘徐福祥’在铁道上搞破坏的那一幕。

只是拍电影时,将发现和排除危险的公安人员换成了铁路职工。

《铁道卫士》中我侦察科长高健的原型之一,是沈阳铁路公安部门的侦察员张国才。

1951年初,沈铁公安处接到上级公安机关转来的情报:“一名负有重要任务的敌特人员将在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实施空降,然后将与在沈阳铁路潜伏多年的资深特务接头。”

沈铁公安机关决定对入境特务实施跟踪监视,以便获得更大的线索。

当派遣特务联系接头时,我方侦查员张国才“接待”了他。

原来,省公安厅和沈铁公安处将原在外地工作的张国才调至沈阳,冒名顶替已被抓获的潜伏特务,趁机打入敌特内部,进行卧底侦察。

起初,由于敌特对张国才不放心,因而不肯“亮底”,并对他反复进行“考验”。张国才凭借对铁路业务娴熟的知识,加上之前的“功课”和胆大心细的“表演”,终于使敌人对他放下戒心。

随后,张国才了解到,敌特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朝鲜战争,启用潜伏特务对在中国境内的支前铁路实施大规模的破坏行动。

我方通过张国才这次卧底侦察行动,使60余名敌特成员落网。

但《铁道卫士》中高科长的生活原型,并不止张国才这一个人,还有侦破另一起案件的几名侦查员。

据相关史料介绍:1950年11月3日,暗中活动在辽西地区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国际青年救国军”,预谋发动武装叛乱。

当时在在某火车站当值班员的王某等人,被发展为该反动组织成员,开始多方收集我方军事情报。

在辽宁省公安厅部署下,沈铁公安部门侦察员杨成弟和省公安厅侦察科长赵皎等人,深入虎穴,运用灵活机智的斗争策略,一举破获此案。58名阴谋叛乱分子被逐一抓获。

1951年的一天,一位家住沈阳市和平区民族街道姓王的女治保委员,向本辖区的南站公安派出所民警反映,说前不久,她家的一个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邻居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男人,从此,这家的主人与外来人一样,变得行为十分异常。

派出所迅速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上级公安机关。为了配合公安机关的侦办,女治保委员带着任务设法接近被侦察对象,终于发现了全部特务名单、密码本和电台、手枪、炸弹等犯罪证据。公安机关及时掌握了敌人准备对沈阳站行车枢纽等重要部位实施破坏的阴谋企图。

后来,这一案例也被溶进了《铁道卫士》的剧情中,只不过将街道女治保委员换成了铁路女报务员贺兰英。

正因为素材来自真实生活,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所以《铁道卫士》拍成后,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使人有真实和震撼之感。

在影片中饰演主角高科长的演员印质明,是河北廊坊香河人,1928年出生。他1953年由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结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64年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导。

印质明在《铁道卫士》中出演的铁路公安侦察科长高健,全程基本围绕“斗智斗勇”这四个字来展开角色形象。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4)

无论是在与餐车女特务王曼丽巧妙的“斗智”,还是在与入境敌特马小飞在列车车厢顶上的“斗勇”。印质明在智勇两端,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和表演水准。令观众牢牢记住了这个可敬可爱的“高科长”。

印质明晚年坦言,拍电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更需要演员有一种奉献,乃至献身的精神。

印质明的主要代表作包括:《铁道卫士》《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戴手铐的旅客》等著名影片。

从年轻时参加拍电影起,他就养成了深入生活习惯,坚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

为演好与铁路行业相关的影片,再现人物的职业真实感,他曾特意跑去铁路部门做过司机、司炉和车长。他说,我们那时体验生活是真的去干,在铁道部门干了好长时间···。

印质明之所能加入《铁道卫士》剧组饰演主角,据说是他曾在抗美援朝期间参与过电影《铁汉司机》拍摄,有过赴朝鲜战场体验战争场面的经历,对铁路军事运输较为熟悉。

但在分派角色时,印质明却申请饰演片中的派遣特务马小飞。他说,自己在过去三年里已经接连演了三个公安侦察员,即《神秘的旅伴》的冯廷贵、《虎穴追踪》的陈惠远和《国庆十点钟》的顾群。这几个角色不但身份相通,年岁也相差无几,所以,他很想改变一下戏路,挑战一下特务马小飞这个反面角色。

导演方荧对此没有许可。他认为,印质明已是观众公认的“公安专业户”,忽然去演一个敌人奸细,观众肯定一时转不过弯来。

因为导演的坚持,印质明只好重操“旧业”。而特务马小飞一角,则由长影资深演员罗泰来饰演。

1958年《铁道卫士》开拍,印质明因此前在哈尔滨演出话剧《红旗谱》时,不小心误将自己的手用枪打伤。手术后未精心护养,造成伤口感染以致连日低烧。他是带着伤病投入到《铁道卫士》拍摄的。

在拍戏过程中,印质明的伤手一直没好彻底,虽然胳膊上不用挎固定板托,可仍须每天“引流”消炎。

为了避免被观众发现手上有伤,印质明无奈为剧中人物高科长设计了一个习惯动作:就是经常把一只手插在裤兜中。

多年后,哈尔滨的一些老观众、影迷,自发组织活动,邀请印质明去哈尔滨与他们相见。其中有的人把他当年这一手插兜的动作说成是“创造”,因而构成了高科长与众不同的特色。

印质明听后禁不住朗声大笑,他知道这实在是歪打正着,是一个幽默的误会。

影片中,高科长冒充的特务顾调度,在与派遣特务马小飞于火车顶上搏斗的高潮戏,原剧本中并没有。是剧组在拍摄中根据剧情发展后加上去的。

通过我公安人员必须排除敌特将要引爆的定时炸弹的情节,合情入理把正反角色逼上飞速行驶的列车车顶,演绎了一出险象环生的“生死搏斗”。这个过程足够惊险刺激,因而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5)

虽然在拍摄高科长与马小飞在火车顶上格斗的那场戏只有十几个镜头,但印质明与罗泰为了尽可能节省胶片,在正式开拍前翻来复去练习了多遍,而实拍时,两人的确是完全动了真格的“搏斗”。

印质明当时刚30岁出头,年轻气盛,身手矫健,他逼真地在车厢粗糙的木棱上滚打摸爬将近一个星期。拍完这场戏,浑身上下被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

印质明是用真情,博得了观众的认可。

在《铁道卫士》影片中,扮演暗藏特务吴济春的是著名演员方化。

方化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扎实的表演功底,用狡黠的眼神、随时警觉的动作和恶狠毒辣的语言,把一个对人民新中国怀有刻骨仇恨的潜伏特务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方化在片中得戏份虽然不少,但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影片上映时主要演员名单上却没有他的“名分”。

方化的遭遇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扮演反派角色演员的典型例证。一些善良单纯的观众,甚至将方化扮演的角色和他本人混为了一谈。

方化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因为将日本鬼子松井小队长演的太逼真,因而在文革中被说成思想反动,要不然演不了那么逼真,也因此受了不少无辜之责。

在那个有些可笑的以好人和坏人划分界线的时期,电影人物更是显得泾渭分明。由于是反面人物,所以表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名字也不一定能出现在主演的名单上。出演《铁道卫士》中暗藏特务吴济春,方化便得到了这样际遇。

在《铁道卫士》饰演特务马小飞、与印质明演对手戏的演员罗泰,原名陈衷,是福建厦门人。他1948年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曾在影片《无形的战线》、《赵一曼》中饰演角色,1953年调回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因为在《铁道卫士》中成功饰演特务马小飞,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6)

1979年后,罗泰相继参加导演了影片《小字辈》、《小城春秋》、《龙种》、《风云初记》、《倔公公与犟媳妇》、《飞车世家》及电视剧《在昨天的土地上》等作品。

《铁道卫士》片中的女特务王曼丽。由著名演员叶琳琅扮演。有人说,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众多女特务形象中,叶琳琅出演的王曼丽,笃定可以进前五名。

长影导演方荧对叶琳琅很熟悉,他们曾一同参加过影片《如此多情》创作。但在是否由叶琳琅饰演《铁道卫士》中的王曼丽,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因为叶琳琅之前曾在《虎穴追踪》里演过女特务,会不会角色雷同,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

为此方导在长影厂内部做了一个小范围民意测验,让大家推举谁演王曼丽合适。结果几近百分之百的人都认为叶琳琅最合适。

后来的事实也证实,叶琳琅饰演的王曼丽,无疑是片中的亮点之一。她没有让角色脸谱化,还在“邪媚”中有种掉以轻心的味道,给女特务形象注入了一种新的内涵。

据传,在《铁道卫士》上映30年后,叶琳琅赴江南某农村拍摄《香魂女》。一天,围观的农民兄弟们认出了她。有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说的都是当年《铁道卫士》中女特务王曼丽的话题。

叶琳琅听在耳里,喜在心中,连忙上前抱拳拱手说:“是我是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铁道卫士中的特务马小飞是谁扮演(老电影荡气回肠)(7)

《铁道卫士》这部影片还有个插曲。当年拍摄时,正处于我国困难时期,周总理很关心演员们的生活。《铁道卫士》拍摄完成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看样片。

看片后,周总理问,为什么最近看一些影片,总觉得演员的形象有些不对劲儿。往往外景时演员显得有些胖,内景时显得有些瘦?很不舒服,为什么?

有人向总理汇报说,拍外景有时住市里招待所,供应较好,营养能基本保证。一回到厂里拍内景,剧组不再是客人而是“家里人”了,供应好的时候,可以吃上高粱米,供应不好时,只能瓜菜代,有的演员因此都得了浮肿病。

总理当即表态:不行!我们的电影要拿到国际上去放映,这在国际上影响不好,再困难也要保证演员的健康。从此,长影演员一律改成白米、白面,全部供应细粮。

影片《铁道卫士》讲述的只是一段故事,但绝不是虚构。当年沈铁公安干警与敌斗争的业绩很丰富,而且早已载入史册。

1950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从沈阳登上火车,沈阳铁路公安处干警配合部队同志随车警卫,秘密将他护送到中朝边境。

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朝鲜人民军的指挥部一度曾转移至中国境内本溪一带。铁道卫士们积极承担起金日成专用列车的警卫工作。在整个战争期间,铁道卫士随车护送中朝党政军领导活动多达11000人次,做到了零差错。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