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摘要: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一衣带水,有着极为相近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传统。同时日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和中国在思想价值上更是惊人的相似,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家庭中的等级观念等等。但是尽管中日文化如此相像,但实际上却在本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海街日记》与《饮食男女》虽然都在讲家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细细观看,却能发现他们侧重的内容完全不同,无论从叙事风格、创作手法还是表达主题都有所区别。

关键词:家庭;美食;《海街日记》;《饮食男女》;是枝裕和;李安

《海街日记》是是枝裕和根据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改编的日本剧情电影,电影讲述了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饮食男女》则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第三部曲的台湾剧情片,该片则讲述了90年代台北都会,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面临的家庭问题与两代冲突。借由彼此的生活与冲突,建构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价值观,描述的两代关系。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1)

饮食男女海报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2)

海街日记海报

两部片子的故事同是以家庭出发,讲述了三个姐妹之间的故事,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故事的内核上,仍然有着很鲜明的特色,这两部片子代表着中日两国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文化与民族性。两位导演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与日本在家庭题材电影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主题思想和创作风格等等。


一.文化差异

亚洲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共识,都深受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和日本都作为亚洲国家,并且日本曾经一度把中国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习并且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思想价值、文化技艺上有着十分相像的地方。

但是中日两国终归只是看似相像,实际上却大为不同。

各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都与他们所生活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与日本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十分适宜人居住;而且平原众多,利于种植农作物,大江、大河及湖泊不仅提供了农业灌溉,还有助于航运的便利;同时气候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雨季和热季同时到来,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理位置的优越,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比较平稳,促成了中国人容易满足、踏实安稳的生活态度的养成,也正是如此,中国人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元,因此形成了中国包容宽大的民族性格。

与中国相比,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又由于它位于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地震带,长期遭受灾害侵袭,如此恶劣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极强的生存危机意识,这种意识,同时也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认真、节俭的优秀品格。日本人性格细腻,做事认真,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而这种细腻、认真,甚至有些苛刻的民族性格也正是由于日本的地理环境所致。日本生存环境的恶劣,限制了日本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又受海洋影响,产生了日本向外学习的动力。向外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极易形成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他们注重向域外先进民族学习一切可为其所用的生存智慧与方式,对外来文化吸收、选择、融合,然后不断加以变异、创新。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人性格特征的著作《菊与刀》中,形容日本人的个性是一种菊花般的雅致、内敛和刀剑般的刚烈、坚韧的矛盾性格。

《海街日记》与《饮食男女》虽同为家庭题材的电影,却能让我们很深刻的体会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是讲述家庭的故事,我们从《海街日记》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光阴的流动,四季的脚步以及亲情的点滴,让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美好。《饮食男女》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父亲与女儿相处时的家庭问题以及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体会到更多的是家庭的责任、生活的无奈,还有些许的父女温情。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3)

饮食男女围绕父亲和女儿的一顿饭展开故事

《海街日记》中三个姐妹和她们同父异母的妹妹的塑造,和《饮食男女》看上去有些相似,都是大女儿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守候着这个家,二女儿在私生活上都是热情而奔放,三女儿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好像都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角色。如果说大女儿是守候,二女儿就是奔放,三女儿则是没什么存在感。《海街日记》中还塑造了第四个女儿的形象,懂事乖巧、青春活泼。更为凑巧的是,《海街日记》和《饮食男女》两个家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老屋,故事的展开都以老屋为中心。两部片子有所区别的便是在于父亲的塑造,《海街日记》是以三个女儿收到父亲的讣告为影片开端的,从始至终父亲都只是四个女儿以及她们的母亲回忆中的人物,而《饮食男女》则真真切切的塑造了一个父亲的形象。

《海街日记》中,从父亲的葬礼展开,其中贯穿了一场外婆去世七周年的法事,和另一场小镇邻居的葬礼,这样温情的故事中,有着三场丧事的场面。这样年轻的姐妹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光里,不断经历着失去和伤痛,她们在自我独立和相互扶持的成长中,学会了乐观和感恩。《饮食男女》中同样也经历过一场死亡,老温的死亡却让父亲老朱痛苦不已。两部片子所表现的主题完全不同,《海街日记》想要表达的是无论背负着什么样的重担,生活就是一路向前的旅程,这是电影的核心主题,也是导演是枝裕和一贯想要表达的生活真谛。

而《饮食男女》则想表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的变迁,影片从家庭这个小的地方入手,呈现的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家庭温情。

其次中日两国的生死观也有所不同。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死观,是一种注重自然的,感性的,带有审美意识的生死观。因此我们在《海街日记》中从第一场葬礼开始,一直到后面的两场葬礼上基本感受不到剧中人物的悲伤,相反,我们体会到的是轻松,释然与葬礼仪式的美感。与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同,中国存在的是一种重视现实的、理性的实用主义生死观。《饮食男女》中老朱的悲痛源于他失去了挚友,失去了他唯一能说心里话的知己,他无法不悲痛难过,这也正是中国现实、理性生死观的体现。

中国与日本在对美食的追求上有着共通之处,于是《海街日记》四季不同的充满日式风格的料理,《饮食男女》中贯穿始终的中国菜肴,无不体现着中日在美食上的独到之处。最重要的是,《海街日记》与《饮食男女》中很多次对话的展开都是以餐桌为主,在餐桌上,在吃饭的过程中对话自然进行,日本和中国一样,家的文化也就是餐桌的文化,这也是家庭的象征。

《海街日记》中有两个片段达到了日式审美的巅峰:一是夏季花火大会结束,细妹小铃穿着大姐香田幸送给她的外婆的和服,回到家发现三姐妹全都穿上了传统的夏日和服等着她在后院梅子树下放烟火。小小的花火照亮了四个人的脸,镜头从房内越过榻榻米,穿透拉窗与走廊,照进如同被框进画里的傍晚庭院,鲜活生动。二是小铃坐在青梅竹马的小男友自行车后座穿越空荡的“樱花隧道”,两人笑得毫无顾忌,路两侧盛开的樱花灿烂如雪,乐声轻抚,小铃年轻的脸明亮如星,春风拂面阳光如蜜。花火与樱花都是短暂易逝的物事,短暂处格外灿烂,属日式“物哀”悲情审美的典型。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4)

海街日记四姐妹放烟花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5)

海街日记小铃和青梅竹马穿越“樱花隧道”


二.创作风格

两部虽说都是家庭题材的电影,但是创作风格却完全不同。《海街日记》虽说是家庭题材的电影,但是影片始终充满着唯美主义的色彩,而《饮食男女》则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

《海街日记》节奏缓慢,故事平淡,并没有什么大的情节冲突,画面清新自然。导演通过对四季不同的描绘,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感。时间本来就是虚幻的概念,只有附着在具体的人或物上面,才会变得有存在感。比如,人会随着时间而长大,看着身边的人慢慢老去离世,才意识到时间带走了童年和青春。而当老屋变旧,酒酿变得甘醇,才会发现,时间对事物仍起着可以感知的作用。于是,导演将时间寄托在了春天的落樱,夏季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和冬日的风景里。镰仓的魅力都浸渍在这个叫海街的小镇里,虽然随着时光的变迁,海猫食堂的女主人病逝,食堂关闭,但姐妹的记忆中,永远都有炸鱼套餐的味道和女主人特情的款待。这些地域的人情和味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回忆。

《饮食男女》同样节奏也比较慢,但影片故事的冲突性却很强。李安导演在介绍人物的时候,很少用语言繁杂这种浅显而鄙陋的方式,而是多用镜头语言去表达。影片音乐更多的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特色,对故事基调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和暗示拿捏得非常准确。另外片中有一种时光交错纠缠的感觉,在时间的顺序里面,我们能不停地发现导演在情节发展中埋下的一个个伏笔,并为之感到惊喜,使整个影片看起来完整连结,情节发展思维缜密。

同是家庭题材的电影,《海街日记》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美好、镰仓的优美,又有些人生必须经历苦痛的释然和淡淡哀伤,《饮食男女》则是生活的五味杂陈,那种真实的现实感让我们感同身受。是枝裕和用唯美的浪漫主义削弱了我们生活中的苦痛,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李安则逼真的再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好与坏,苦与痛,都让我们体会着生命与生活的真切感


三.叙事手法

《海街日记》采用了以时间为顺序的叙事模式,《饮食男女》则采用了故事的发展顺序。

《海街日记》这部影片着重描述在时间的流逝下,三个姐妹与同父异母的妹妹从开始的陌生客气到后面的熟悉热络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片中本身故事并没有什么情节展开,而是四个姐妹相处的日常以及在小镇上的日常生活。

而《饮食男女》采用了故事的发展顺序,该片中故事的情节线发展十分明晰,因此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李安则用了故事的发展顺序来构建影片。


四.具体情节处理

《海街日记》的导演是枝裕和曾说过:“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所以他总是能抓住这样或美好、或痛苦的瞬间,展现世间人情。

影片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平凡人的生活。提早把自己变成大人的长姐,虽然时常抱怨大姐,但实际却十分心疼和依赖大姐的佳乃。大姐的管教和二姐的抱怨,三妹的疑问和四妹的愧疚,都是彼此情感的体现。影片的动人之处正是在于这些细节所表现出的情感的累积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酵,亲人之间的理解和原谅会让悲伤淡化,情感加深。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6)

海街日记佳乃给小铃画指甲

《饮食男女》中老朱作为一个国宝级的料理大师,影片开端就用一系列的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不仅如此,我们更从中看出了这个老人的专注与执着。三个姐妹的相处看着其实和《海街日记》中的三姐妹有些相似,看似争吵不休,实则都关心着彼此。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7)

饮食男女三个女儿和老朱吃饭,小女儿说出怀孕的消息

大姐和二姐吵架,大姐和三姐吵架,其实正是关心的体现,虽然关心着彼此,但她们之间却缺少了面对真实自己和彼此的勇气以及真正的交流。片中父亲与三个女儿的相处也正是缺少了彼此的倾诉,才促成了父女之间的隔阂。影片的最后,父亲在饭桌上对大家的坦白,其实是打破了这种隔阂,这也是后面本来最想离家的二女儿,最终却愿意留下来守护这个家、守护父亲的原因。同时,虽然老屋准备卖了,大家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但是这时的分离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分别,而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家庭聚合。

海街日记四方食物(同是家庭题材的海街日记饮食男女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8)

饮食男女结尾的聚餐

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海街日记》是平凡的温情美好,而《饮食男女》则是入世的人间烟火。

参考文献:

《菊与刀》,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地理环境与日本精神》选自黑河学刊2008年9月第5期,该期刊总共137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