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招娣个人资料(张引娣麦香)

散步时,误入一条小路,走着走着,就发现一片微黄。微风一吹,清甜的麦香钻入鼻孔,过去有关麦子的记忆全都浮现出来。

当一块块绿油油的麦田在某个清晨,呈现淡淡的黄色时,年迈的母亲就忙开了。她拿出早早藏好的鸡蛋,倒些平日里舍不得用的油,准备和面炸麻叶。做了大半辈子饭的母亲,拿出看家本领,面和得筋道有力,擀得薄如蝉翼,切得大小一样,放在油锅里“滋啦滋啦”几下,一块块泛着金黄,嘎巴响脆的麻叶就做好了。

张招娣个人资料(张引娣麦香)(1)

条件好的人家,少不了蒸一方绿豆糕,这可不同于今日超市里卖的。需要煮豆、碾压、发酵、再蒸糕,按今天的话来说,是纯手工绿色食品。条件一般的人家,绿豆糕就算了,整个夏日里,绿豆可是消暑的好东西,家里有人中暑了,烧一碗绿豆水,放点白糖,比吃药还灵验呀。还是把不多的绿豆藏好,给女儿蒸一笼大包子,或是花馍也行。

在一个日头红红的中午,母亲换上干净的蓝布衫,利落地拿出一个竹篮子,小心把自己蒸的绿豆糕、大花馍或是香味扑鼻的包子放在篮子底部,上边放上油香的麻叶,用一块花布盖好,就踏上了乡间小路。阳光下,一块块麦田发着金光,一棵棵麦子拼命拔节,努力生长。中间一位头戴手帕的母亲,朝着周围的村子走去。她好像害怕这青黄不接之时,女儿和外孙饿肚子了。另一位母亲走近了,打个招呼,侧身而过,仍是急匆匆的。二三四里路,一顿饭的工夫,就出现在女儿家村口。早有人通知女儿去了,邻村的熟人挺多的,大家都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只见女儿领着孩子急匆匆走来,接过母亲的篮子,嗔怪说:“来了咋不捎个话,让我接你去?”

“这三步两步的,还用你接。”

“你脚——”女儿心疼地看着母亲缠了又放了的小脚。

“没事,没有多远。”

是呀,过去女儿找婆家,都在前后左右的邻村,一般都是二三里路。不像今天,天南海北,自由恋爱,母女见面还需搭乘高铁。

张招娣个人资料(张引娣麦香)(2)

如果亲家母还在的,也早早在门口候着了。回家后,女儿忙着给娘倒一碗蜂蜜水或是白糖水,自己忙着做馅,给娘包饺子。孩子缠着外婆,吃着油香干脆的麻叶,或在亲家母屋子,说些家长里短,替女儿说些不是,让做老人的包容一下。亲家母也是拉着客人的手,毕竟媳妇的母亲一年只来这么一回,不管平日媳妇怎样,今天自己都要有礼有节,像个老人的样子。

当然,午饭是比较丰盛的,母亲自然是坐在上边的,孩子高兴地跑来跑去,比往日里活泼许多。吃过饭,女儿洗完锅,母亲就对亲家母说自己回去了,少不了客套一番,老姊妹拉着手难分难舍,最后,女儿搀着母亲回去。路上,女儿也许说些婆婆的不是,母亲往往都心疼地说,“唉,她年纪大,你就多让着点,少说一点。”然后给女儿说说自己年轻时的事情,娘俩就在闲聊着走过一块块麦田,麦子也在夕阳中比早晨更黄了。

过不了半月,麦子就全泛黄了,家家户户提镰磨刀,准备虎口夺食。这时节,大人小孩都忙得不可开交,真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麦黄糜黄,绣女下床”。出嫁的女儿自己家收完了,就和丈夫忙回去给娘家帮忙,当然,如果娘家劳力多,收割完以后,母亲都会派哥几个赶快去给妹妹帮忙,这时候,真的是有多少劳力都可以用完。

张招娣个人资料(张引娣麦香)(3)

麦子颗粒归仓后,就到了“看忙罢”时节。“忙罢”顾名思义,就是忙完了。这时候,麦囤满了,人们心里也就踏实了。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女儿们走进商店,精挑细选,给父母买些吃的用的。可看来看去,就是决定不了。毕竟衣兜里的钞票不多,那个年月,谁的钱都不宽绰。再说,商店里的货物和现在也没法比,称上一斤白糖、买上一袋桔子粉,或是一瓶麦乳精,再把自家地里摘的绿豆给母亲拿上两碗,自己给父亲做的一双布鞋也拿上,这些最实惠。其实,不管东西多少,价钱贵贱,父母永远不会嫌弃,都是女儿的一片心。

看得最重的是结婚才一年的是新女婿,他们提的礼当就要正规一些,不然人家笑话不懂规矩,而且岳丈家要回礼物,这也由最初的三尺布发展到后来的一身衣服。当然,女婿上门,丈母娘就要摊煎饼了。伏里天太热,大人孩子都胃口不好,面条大家都不想吃,就是软软香香的煎饼,夹上各种菜蔬,还有点食欲。为娘的系着围裙,一次一次从门前往进转爙柴。摊煎饼火要软,不像蒸馒头大火先要烧开。刚好,收完麦子,麦秸还在门前堆着,这可是烙煎饼的上等材料。女婿回家后,自己母亲首先问:“中午吃啥了?”如果儿子回答是煎饼,做母亲的就高兴,知道即使自己撒手走了,儿子也会有人疼爱。如果没有吃煎饼,做娘的就心里嘀咕,这个亲家母是手艺不行,还是不知道疼人。

张招娣个人资料(张引娣麦香)(4)

如今,年轻人不是上学,就是打工。女儿出嫁再也不是周围村子了,天南海北皆有可能,许多人就是春节匆匆忙忙回娘家一趟,大多时候都是网上和父母视频聊天。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冲淡了许许多多传统的东西,谁还会再去炸麻叶,超市里的锅巴既便宜又好吃;想吃绿豆糕,直接买,物美价廉;买个电饼铛,烙煎饼不用管火候,人人都会……母亲不说想女儿,她知道女儿在外打拼不容易,女儿也没有和母亲诉说无奈,她明白自己欠母亲的不少。

恍惚中,一片黄澄澄的麦田一望无垠,小路上匆匆而走的母亲,篮子内油炸的方块麻叶,母女亲切小声的絮语,麦秸烙的香喷喷的煎饼都随着微风,夹杂在麦香中,散发得更加悠长辽远。

(作者简介:张引娣,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文艺评论协会会员,中学语文教师。著有散文集《桃李沃土》,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摘选自:文学陕军,版权属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