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更聪明的找到工作(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
22-30岁的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呢?
可能你是初入职场的职场小白,也可能已经成为工作快十年的职场老手。
不管你已经步入职场多久,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我拼了命地奋斗还是和别人差了一大截?
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是公司里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小透明”?
我已经按照1万小时定律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见丝毫成效?
为什么我总觉得钱不够,买保险也缓解不了我的焦虑?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化解以上困境。
一、每个人都是企业家
在一段恋情或职业失败之后,许多人喜欢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还有人喜欢抱怨:我出身低微,就算拼尽全力还是无法望见别人的车尾灯。
不过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很久之前,书单君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沙坑边玩耍,想把一块超出他体重的大石头推进沙坑。
可是,任凭他使出多大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对小孩说:
你应该拼尽全力才行。
小孩说:
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只是石头对我来说确实太重。
成年人摇头:
你没有尽最大努力。
已经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小孩不服: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尽最大努力呢?
成年人继续说:
你只是靠自己的力量推石头,我站你旁边那么久,你为什么不试着求助我呢?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自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生活中,我们中许多人都是这个小孩。
为了一份职业,头悬梁锥刺股在所不惜,但即使“拼尽全力”,在毕业三四年之后,还是与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更吊诡的一点是,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比如书单君就见过这样的同学:从小贫困,长大之后最喜欢自豪地说,我从来不欠债。
刘瑜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话说得真好。
不过书单君觉得:每个人都该像一支队伍确实没错,但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身边的资源呢?
核心就在于,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想要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光你个人焦虑、掉头发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调配包括你自己在内,以及雇员、投资人,乃至银行、媒体、政府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
而且你会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绞尽脑汁,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榨干用尽,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其实,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和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个人职业发展。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微型金融的先驱默罕默德·尤努斯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
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
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怎么才能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呢?
二、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其实经营公司也没那么复杂。
一般来说,经营一家公司,会先考虑手里有什么资源优势,再考虑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然后结合市场,拿出取胜措施。
市场环境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经营人生和职业的逻辑也一样。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
据说,美国旧金山湾区的101国道上的一块广告牌写着:100万海外人士都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如果想找一份职业,必须先填写的一道填空题也是如此:
一家公司聘用我而不聘用其他人,是因为……
如果你填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找出或培养起独特优势。
那么,有没有一套方法评估自身的相对优势呢?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每个人的优势都由三块“动态拼图碎片”构成:
你的资产
追求 / 价值观
市场现状
你的资产,指的是你拥有什么。
它包括像财产这样的硬资产,也包括大脑知识和信息、职场人脉等软资产。
硬资产好计算,关键是软资产怎么去评估。
里德·霍夫曼提供了一个方法:
千万别自己骗自己,最好的检验方式是去社交场合了解人们的职业问题和需求,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轻而易举解决别人的问题”。
如果不行,那就继续努力。
追求 / 价值观,指的是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点,我们不必太死心眼,它也是随时需要跟着环境而调整的。
市场状况,就是你需要问问自己拥有的知识或技能,市场需不需要?
职场中,书单君见过太多有才华的人,掌握的东西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老是郁郁不得志。
因此,硅谷风投马克·安德森说:“ 如果市场不存在,再聪明也没用。”
要评估个人相对优势,就需要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动态地综合考量。
当然,生活中如果想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职业,最大的问题可能还不是怎么找到自身优势,而是是否具备起码的风险意识。
书单君知道,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预期是这样的:从某个学校毕业,学得一技之长,进入某个公司或工厂,其间可能跳几次槽,然后兢兢业业,升职加薪,最后到一定的年纪退休,拿到养老金,安享晚年。
其实,这样的人生规划也没什么问题,力所能及干好分内事,职业上精益求精,以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退休时说不定还能获个劳模称号。
问题在于,这或许并不是什么规划,只是大多数人就这么活,所以你也这么活。
书单君想提醒你的是,现实很可能并不允许我们随波逐流: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活不过3年;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职业晋升机会。
更糟糕的预期是,我们的退休金,未来也面临贬值或延迟发放的风险。
随着技术和经济结构迭代的速度加快,过去在一个大型企业里呆一辈子或半辈子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平均寿命有65年,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数字只有10年。
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报告说,大型公司丧失领导地位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垮台率,在过去的40年里翻了一番以上。
所以,在美国和日本,六七十岁返聘的老员工,并不在少数。
可以说,社会越是发达,随波逐流的成本越高,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随时会出现。
我们之所以需要学着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人生和职业,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抵抗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要不然谁愿意活得那么累啊?
问题是,就算我们可以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又如何抵抗未知风险呢?
三、给人生定一个ABZ计划
在《至关重要的关系》里,里德·霍夫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职业规划理论:ABZ计划。这也是书单君认为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过去,找工作,一般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依据自己的兴趣,干你爱干的事。
还有一种建议是:先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埋头苦干反复练习吧。
比如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
它说的是,任何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学习和练习。
这个理论,因为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强调勤奋和反复练习而大受欢迎。
这些建议,书单君觉得都没有错,但都有个大问题:过于静态。
比如,假如你按照每天8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计算,1万小时就是将近5年时间。
也就是说,你反复学习精进一门专业或技术之后,需要5年之后才能用上。
可按照现在社会迭代的速度来看,5年之后,这门专业是不是还受欢迎呢?
书单君念高中那会,个人电脑刚刚普及,许多家长和年轻人都感到异常焦虑。
当时我们那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未来,谁不懂电脑,谁就是新时代文盲。
因此,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学电脑。都学什么呢?主要是怎么使用DOS系统和打五笔。
我印象中,当时最时髦的事,就是记各种输入命令还有五笔代码。
结果,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吧,市场上电脑的模样就突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鼠标解决了一切问题,以前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全都白费了。
各种网吧、私人电脑普及之后,害怕成为新时代文盲的焦虑更是一扫而光。
所以说如果只是埋头苦干反复练习,看不清未来形势,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ABZ计划,解决的就是职业或人生计划过于静态的问题。
严格说起来,它不是在职业初期就制订出来的单一计划,而是随着未来情势变化可以随时改变的动态性计划组合。
A,指的是你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或者近期想从事的并可以发挥竞争优势的工作。
B,指的是A计划的替代方案,如果需要改变目标或实现途径,就需要把职业重心转移到B计划上来。
Z,指的是我们的退路,也就是人生的救生船,是给生活保底的。
举个例子,书单君认识一个电子企业里的技术员,也是国内知名的书评人。
这哥们平时工作之余喜欢看文科书籍写书评,长见识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
虽然他现在没有想过从原来的单位辞职,但就算辞职,他的写作事业也足以养活他。
对他来说,技术员就是A计划,写作就是随时可顶上的B计划。
另外,多年的写作给他带来不少收入,加上原本的工作收入就不低,所以他在股市和楼市里都有些投资,这就是他给自己留的Z计划。
相对静态的单一计划,组合型计划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里德·霍夫曼看来:我们的人生,经常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的,也未必清楚自己的优势以及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这样的组合型计划就是一种动态性的计划:未来,B计划可能变成A计划,然后同时再另起一个B计划。
从A计划到B计划,不一定是因为迫不得已,也可能是因为看到了更好的发展前途,所以主动求变。
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一开始在印度致力于世界银行的公共卫生职业;
皮克斯,最早专门销售用于制作数字动画的电脑,后来才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刘慈欣,以前在发电厂上班,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如今靠写作享誉全球;
布莱尔从政之前,曾经做过摇滚音乐方面的工作;
世界著名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曾是一名律师。
在安稳的工作之余,持续投入一项风险相对大的工作,人生会更加安全。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前程似锦的职业,无需活得过于钻研和辛苦。
不过多个计划多条路,人生有个Plan B,睡觉也会安稳一点吧。
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另当别论。
如果家里没矿,自己的人生就还得自己负责,思虑周密,规划周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经营人生,就算无法确保万无一失,但至少能对自己说声:我已拼尽全力。
上面的文章来自LinkedIn领英的朋友书单君做的公众号:书单。
书单君曾是《南方周末》做了6年的财经记者,后来辞职开号荐书。
他不只是和你分享什么书好,还会告诉你这书和当下有什么关联,能帮我们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心理成长、职场发展、两性关系、投资理财等等。
我们从中精选了几篇,推荐给LinkedIn领英的读者:
《为什么优秀的人,都把闹钟定在早晨5:57 ?》
《看过同事工资条的人,为什么后来都跳槽了?》
《毕业后踩了无数坑,才后悔没早读到这6本书》
《“自杀式单身”,害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关注“书单”,回复“书单”,
即可查看书单君推荐的年轻人必读的100本好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一个推荐好书的公众号。广告发布。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Yestone和原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