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谷水蛭养殖(决胜小康奋斗有我)
(速新闻记者 汪学飞)
小时候,
他最大的愿望是脱离农村,
跳出农门。
为此,上学时,他选择了美术专业;
毕业后,他选择到大城市用画笔赚钱。
没成想,因为水蛭,
他又放弃了绘画,重新回到老家农村,
一头扎进水蛭的养殖和研究中。
网箱里的水蛭长得又肥又壮
如今,22年过去了,
他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水蛭大王,
建立起了自己的水蛭王国,
打造出自己的水蛭养殖品牌——
“蛭惠家”
水蛭养殖基地
摸索出独特的水蛭庭院式立体养殖方法,
这种方法还获得了发明专利。
张长威获得的专利证书
在他的培训指导下,
全国各地上百个农民发家“蛭”富。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生活早参考》《百科探秘》《创新无限》栏目、宿迁日报等主流媒体
相继对他的传奇经历进行了报道。
水蛭大王的名头传遍了“江湖”。
水蛭养殖塘口
现在,
他在宿豫区关庙镇拥有百亩水蛭养殖基地,
年产活水蛭十余吨,
年产值百余万元,
直接带动8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
他,就是宿豫区保安乡的张长威。
张长威自制的水蛭繁殖设备
5月7日下午,
记者走进他的水蛭王国,
聆听水蛭大王的传奇经历。
[x]
Player version
Player FPS
Video type
Video url
Video resolution
Video duration
1996年,20岁的张长威从美术专业毕业后应聘到上海一家工艺品厂当画师,收入颇丰,他很满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了解到作为20多种药品原料的水蛭干品价高货俏的信息。水蛭不就是老家河沟里、水田里常见的蚂蟥吗?价值这么高,前景这么好,可否人工养殖呢?
通过反复思量,1998年夏天,张长威作出一个重大抉择——弃画养蛭。在单位领导、同事,亲友、家人的一片惋惜声中,他回到家乡,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池子,开始了水蛭养殖的探索。
一开始没经验,他在池子里放养了四五百斤水蛭,结果由于密度太大,水蛭缺氧,一下子死了90%。他这才知道,原来水蛭养殖有讲究,不能蛮干。从此,他开始深入学习研究水蛭的生活习性,并选择了个头最大的宽体金线蛭进行养殖。
水蛭的卵蛹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养殖水蛭逐渐“上路子”了。2002年,他成功解决了水蛭繁育技术,实现了水蛭人工养殖的重大突破。
2007年,他走出自家的小院子,投资200万元,在宿豫区曹集乡承包80亩地,实行莲藕—水蛭的网箱套养。当年年底,新基地就出产5000公斤水蛭。
随着媒体的报道,全国各地慕名到他基地考察学习水蛭养殖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他顺势开办了水蛭养殖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对学员,他不仅传授养殖技术,还提供水蛭幼苗、收购成品水蛭。
2016年,他把水蛭养殖基地搬到宿豫区关庙镇太山村,取名“蛭惠家水蛭养殖基地”,基地占地100亩。同时,他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2019年,他研究出来的“水蛭庭院式立体养殖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宽体金线蛭便操作式桶型养殖网箱等3项研究成果获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责任编辑 刘珩 杜之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