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

近日,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回归公众视野。这家公司新增多条被执行人信息,现在陷入了债务困境。曾经风光一时的山东如意,如何走到了今天?

据媒体报道,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逾1.49亿元人民币。据悉,这已经不是如意集团第一次“上榜”。经查,如意集团如今存在多条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终本案件、限制消费令等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90亿,未履行总金额超46亿。

山东如意集团的命运沉浮,与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他叫做邱亚夫。曾经,他凭借一己之力,把濒危破产的纺织工厂,扭转成全国最大的奢侈品品牌。后来,也是因为盲目扩张,导致了现在山东如意的资不抵债。

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1)

如意集团之前不叫如意,而是济宁毛纺织厂,坐落在山东济宁,里面的工人大多是济宁的子弟。邱亚夫也是济宁本地人,那个年代,子承父业是很正常的。1975年,17岁的邱亚夫就进入济宁毛纺织厂,成为一名荣耀的工人了。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让人羡慕的职业出路。

邱亚夫工作也很努力,两年后,就成为了车间主任。19岁的他,俨然厂子里的小头头。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年轻的邱亚夫也很上进,想要提升自己,最终选择了考大学。1983年,邱亚夫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西安上大学。在大学里,他钻研纺织技术,为日后的事业做积累准备。

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2)

当时,很多国企纷纷倒闭。很多大牌企业面临公司化改造。自然,济宁毛纺织厂日子也不好过。就在这危机时刻,邱亚夫临危受命。1997年,邱亚夫被众人推为董事长,掌印如意集团。

所谓“内行看门道”。说起纺织,人家邱亚夫可是专门去大学深造的。这样的领导,有学识可以力挽狂澜。邱亚夫从技术入手,开始改造厂子的纺织技术。首先,就是走出去。看看人家国外知名的纺织公司是怎么做的。邱亚夫带着如意的技术专家、高管去欧洲考察。这趟欧洲行没有白跑,他们带回来了200多条整改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引进先进的设备。光是当时引进的设备,就要花掉两亿。那可是在如意集团负债累累的时候。这种大手笔、不成功便成仁的魄力,让厂子看到了邱亚夫的决心。

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3)

新的生产线引进后,产品立马不一样了。厂子扭亏为盈。而且,随着产品的升级,如意的品牌发生了一个质变,那就是从低档货成为了高档货。一下子,国产品牌“洋起来”了。

于是,邱亚夫的野心更大了。咱不光要把产品卖给国内,还要远销海外。你老外是技术牛,我追赶上了,还要和你竞争呢!于是,如意集团开始进军国际市场。随着技术的精进,如意集团推出了自己的招牌产品——“如意纺”。

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4)

如意纺这项技术,可以将1克重的羊毛纺到500米,纺出来的面料丝滑、轻薄、柔软。放眼全球,这是独一份。有了这个核心竞争力,如意集团在海外也支棱起来了。如意纺的定价,也完全是奢侈品牌定位了。一平米卖1万,用如意纺制作的高级西装一套7万。

这是如意集团最辉煌的时候。

2010年起,如意集团开始疯狂收购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在8年时间里,邱亚夫花掉了50亿美元,把法国、瑞士等奢侈品品牌悉数变成了如意的子公司。如意集团不光实现了和外国奢侈品竞争,还成为了外国奢侈品品牌的老板。

可是,势如破竹的收购,带来的并非盈利的增长,而是大面积的亏损。钱是花出去了,可那些奢侈品品牌,并没有给如意赚到钱。于是,如意陷入了债务危机。供应商追债,屡屡将如意集团告上法庭。

在2010-2019年间,如意集团的并购步伐横跨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美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大手笔。收购这些大牌后,如意发现,这些牌子名气虽大,但经营业绩远非理想。相当于如意用真金白银买了些“名字”,而这些品牌,并没有造血能力。说不定,这些国际大牌,还嘲笑如意“人傻钱多”呢。

各行各业都有门道,奢侈品自然也是。尤其是疫情后这两年,其实国际的奢侈品品牌是涨价的,是赚钱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规律和消费心理。这都需要认真学习。

自疫情以来,确实出现了一股“并购潮”。这与整个世界经济走势贫富差距拉大有关。有的企业,迅速爆火,有的企业,迅速破产。所以,疫情情况下催生出一批新巨头,他们爆生出来的钱财,需要吞并其他企业消化。

客观上,并购确实能够减少行业恶性竞争,降低资源损耗。有利于企业扩大资源,扩大规模。但是,并购很简单,并购后如何做很关键。如果不保证现金流安全,就有可能被反噬。

并购最好选择的是产品服务相同,用户客群重叠的。这样才能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如果企业的并购没有战略选择,就会像如意这样,貌似收购了一批奢侈品,但其实,每个国家的奢侈品品牌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内涵。

奢侈品牌被质疑(国产奢侈品牌走向崩溃)(5)

如意就是没有弄懂自己每个子公司的内涵,导致运营子公司失败。

收购别的公司有风险,需要三思后行。并不是说手里有钱了,就可以任意的收购外国品牌,好像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但很可能最后会害了自己。创新与变化是新经济行业的常态,每一年、每个季度甚至每一天,都需要作出调整。不论作为买方还是卖方,很多并购都是一个瞬间的决定。错过了,或许就错过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如何识别这里面到底是机会还是危机,这是并购前,需要考虑的终局问题。

在特殊时期,企业更应该时刻注意运营现金流的安全,储备足够的资金以应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在现金为王的当下,可以考虑在并购后立即启动新一轮融资,争取新一轮的新老投资人支持。

山东如意的故事,让我们感慨的地方,在于它兴起于对技术的关注,衰败于没有节制的收购。这就像一个“暴发户”。起初,兢兢业业的工作,让自己赚得了第一桶金。可是,随着财富的积累,创业初期那种清醒与谨慎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全膨胀的大鳄姿态。在膨胀的信心下,做出一些自己财富无法支撑的事情。我们看到,身边很多“暴发户”朋友,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路。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有自己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每个企业都要搞懂,自己的“如意纺”在哪里,并且保证自己优势不被超越。人无完人,更何况一个企业。如果过于高估自己企业的能力,很容易做出揠苗助长的举动。表面上,企业烈火烹油,收购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实际上,却为未来,埋下了难以解决的隐患。有句老话说得好:欲将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