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

有位老师公开课,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我听了课以后,总感觉这个课没有讲透彻。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面并不仅仅是要写出,我们北方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那只是他的表面的感觉,那藏在背后的深意,才打动人心。

今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又想起了这篇课文,眼泪控制不住要落下来。

“故都的秋"标题中,一个"故"字能引发人们多么深、多么远的幽想啊。

北京从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1421年2月2日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到现在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在这600年里,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京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希望,也积蕴了中国人深厚的文化。

在这600年里,北京与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磨折,但她依然屹立不倒。

北京象征着中国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精神和气质。

郁达夫在这篇文章里,选取了最容易引起人萧瑟悲凉的秋季来描写北平。

他略写了北平的贵族文化、高雅文化,只从平民生活角度,来展现北京人处变不惊、充满韧性生活的精神风貌。

文章写了五个画面。

第一个是破院子秋景图,其中着重写牵牛花。

牵牛花,生命很短暂,但它依然在深秋季节,淡然的、坚韧的开着自己的花,对着北京晴朗的天空,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1)

第二幅图是陋巷秋槐落蕊图。

那落蕊似花,又似飞花。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其实在写槐树,虽然开不出真正的花,但它也努力开出像花一样的东西。虽然生命也很短暂,在一夜之间就落满了地面,但是它依然去绽放,依然要展现自己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人们用扫帚扫去着满地的落蕊,留下淡淡的丝纹。这些东西虽然留给人以淡淡的悲哀和伤感,但仅仅是淡淡的。北京的人们淡淡的、沉静的面对着生命的开放和生命的凋零。

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2)

第三幅图是无处不在的秋蝉秋声图。

蝉在秋末,唱得它最后的欢歌。生命越到结束,它唱得愈加高亢和热烈。

人们像接纳自己一样接纳的这些小动物,仿佛和小动物融为一个整体。

这秋蝉图也正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写照。困难来了,磨难来了,我们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3)

第四幅图是秋雨图。

文中说,一场秋雨,秋雨一场凉。但是在秋雨之后,北京人不过是在桥边树畔,相互温和的悠然的打着招呼,淡然地面对着必然要到来的深冬的严寒和风沙,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和落寞。

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4)

第五幅图是秋枣图。

那枣子那么小,成熟于深秋。由青到黄到红,生命愈来愈浓烈。

火红的枣子也正是一颗颗火红的心,火红的中国人的心。

故都的秋从哪里来(故都的秋不只是悲凉)(5)

如果理解了这些画面背后所深藏的意蕴,有可能理解郁达夫。

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他奔赴北平,就是为了要感受北平的秋。

他在结尾说的,愿意用三分之二的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生命的零头。

人如果没有对生命的真正感悟,没有对生命抱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只是每日苟且度日,那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生命再长又有什么价值呢?

郁达天爱古老的北平,爱古老中国,爱古老的人民,爱古老的中国文化。

“故都的秋",仅仅"故都"二字,就让人要潸然泪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