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

《不要小看我》是浙江卫视新播出的儿童教育科学观察纪实节目,节目中“孩子骂脏话”、“家长内疚式教育”等,引发关注,这些究竟是剪辑效果还是真实状况?《不要小看我》导演王怡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坦言,绝对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定存在,但《不要小看我》不想成为一档“产品说明书”,“节目可以给大家一些教育方式的提示,这些提示在生活中或许很难照搬,但至少家长们有一个(科学的)方向了,可以在生活应用中,自己根据情况再去调整。”

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1)

《不要小看我》开展12门成长体验课。

育儿公众号常传递错误观念

从《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到《亲爱的小课桌》《老师!请回答》等,教育、育儿类综艺在市场中并不少见,不少家长也选择从综艺中学习教育方法。在王怡然看来,市场中常见的育儿综艺一类是明星带娃节目,观众关注的更多是明星八卦,其初衷和教育关系不大;而另一类是专家棚内访谈,年轻观众对此接受程度也不高。

在《不要小看我》筹备前,王怡然团队接触了大量的85后、90后的父母,他们与上一辈的父母截然不同,更倾向于所谓开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教育,他们不希望‘重蹈覆辙’,但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又求助无门,于是就看了很杂的书,包括公众号。而很多10万 的公众号,里面大量观点非常的浅显,甚至出现了新的教育问题,个别孩子会出现不如传统式教育效果好的情况。”

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2)

《不要小看我》聚焦年轻父母需求。

市场差异化、年轻父母的需求,都是王怡然推出《不要小看我》的初衷。《不要小看我》尝试混搭了明星、育儿、亲子、真人秀等多个元素,在全国征选了12组孩子年龄在3-6岁的样本家庭,让孩子们离开家长独自完成“独立”、“规则”、“爱与表达”等12门成长体验课,并邀请明星嘉宾参与儿童社交,让家长、教育专家同时在另一空间观察孩子表现,反思正确的教育方式。

3-6岁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性格形成期,12期节目就是12个专门由教育专家保驾护航推出的品质“教育课程”。例如首期节目中,孩子被家长送至训练营,陌生的环境下孩子们反应不一,或快速融入,或哭闹拒绝,这正是孩子们必修的“独立”课。第五期、第六期邓亚萍、傅园慧和史冬鹏加盟的“成长营运动会”,则希望让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提升抗挫能力,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

而明星和专家们的观察与点评,则把“流量”和“教育”两者进行了结合。“明星们只负责真实呈现自己的教育观念,但不作为科学样本让观众学习,只是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共鸣。”例如,同样为人父母的李诚儒和梅婷便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育儿观念。李诚儒在看到小朋友丢东西时神情严肃,梅婷则是中国典型的慈母,当其中一名小朋友雷雷喊到“我为什么要留在这”时,温柔的梅婷一直耐心地安抚鼓励雷雷。

“从官方的角度,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加上明星的引流,同时选了非常可爱的小朋友、典型的家庭,进行教育话题的碰撞。我们真的缺少一档这样的节目。”王怡然坦言。

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3)

明星嘉宾傅首尔。

“孩子说脏话”、“内疚式教育”都不是节目效果

《不要小看我》呈现的诸多亲子关系,都引发了网友热议。

例如,第二期“守护小红花”遵守规则的课程中,姌姌展现了自己“哭闹”的法宝——先是守护蛋糕任务失败后哇哇大哭,出操时候哭闹着找妈妈……面对姌姌使出的“温柔陷阱”,姌姌爸爸只是笑着说:“随她高兴”。而在第四期“爱与表达”课程中,合唱彩排间隙,雷雷因为抢零食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并失手打了瑶瑶的手臂。而此前雷雷也曾与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且拒不道歉。雷雷的妈妈是一名80后文艺女青年,雷雷是她的第二个孩子。雷雷的姐姐是典型“照书养”的乖乖女,雷雷则被放养式自由教育。妈妈始终不明白,为何两个孩子的性格差距会如此之大。

对于节目中呈现的“问题亲子关系”,王怡然坦言,节目组没有预设矛盾和话题,只是在前期精准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样本。“一般的儿童节目都是选颜值高或者混血的素人宝宝,但《不要小看我》选角很难。小朋友的性格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甚至是家长本人的性格,都要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如,张张妈妈是95后,但早早选择了成为全职妈妈。她代表了一部分95后妈妈的教育观,也让节目组反思,这类样本是否会缓解当下不愿结婚生子的年轻女孩子的焦虑。小桃妈妈是28岁的大女孩,但她对孩子却采用“内疚式教育”——打孩子,再不行就抽自己,让孩子感到愧疚,再去努力。在小桃妈妈反省中,她的妈妈从小就是用这种方式教育她。她想克服,但由于不懂如何跟孩子相处,最后还是活成了自己妈妈的样子。

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4)

在节目中,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同样获益匪浅。

不仅选角具有普适性,节目独辟蹊径的观察方式,也令家长与孩子之间“无法理解互通”的感受被真实呈现。以往观察类综艺的制作手法都是前期真人秀拍摄,拍摄结束后剪辑,再呈现到演播室进行点评。但《不要小看我》采取的是实时观察,就像幼儿园的监控被打开了一样,这也令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例如节目中某个孩子打了其他的小朋友,或者做出了一个让父母非常羞愧的动作、言语,由于内容完全没经过剪辑,父母在演播室可以更强烈地感受到震撼、不安等情绪,也会与在场其他父母,或者被打孩子的父母,产生奇妙的社交话语场,“因为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和他们离开父母之后,其言行并不完全一致。只有实时直播才能感受到。”

另一个受到热议的例子,是雷雷在镜头面前说脏话。直播过程中,雷雷妈妈一开始还在为自己找理由,认为雷雷的脏话是听别人讲的。但很快在直播画面中,雷雷说是因为妈妈经常对他说“滚出去”他才学会的。“这样的大型反差现场,真的不是节目效果,导演想导都导不出来。”

发生“意外”,也是教育孩子的机会

王怡然透露,节目中所有的任务设置,都经过了专家、节目组的反复测试,理论上不可能发生任何意外。但考虑到节目是混龄录制,尤其男孩子比较活泼,在使用工具时常常会挥舞起来,可能会伤到其他小朋友,因此王怡然会要求老师和明星嘉宾,在讲工具使用方法时,格外强调使用规则。“我们通过大量的幼儿园教学发现,其实老师清晰地讲过规则之后,孩子们极少会发生故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且三岁以上的孩子也已经有了独立判断——这个东西会不会对我造成伤害。我们也是在专家组非常科学的排查之后,确保在执行中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才会放在任务里。”

不要小看我导演(不要小看我导演)(5)

邓亚萍参加节目。

但在一定程度上,王怡然也不避免录制中发生一些“意外”。例如在她曾经制作的另一档育儿节目中,一个小朋友在录制过程中不小心被门夹了手,哭得停不下来。不少工作人员围上去安慰,还有人说“咱们打这个门”。王怡然并不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后来也没有刻意为门安装上安全道具,反而是等小朋友情绪平稳后,和他分析被门夹住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不小心,进而再引导他应当如何注意不再次受伤。据悉在后来的录制中,这个小朋友每次看到这扇门,都小心翼翼地躲很远。

“从教育上来讲,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见不得‘意外’。很多家庭的桌角都是要包着边的,门也怕磕着孩子,但正是因为这样,孩子永远不知道我可能会被这样伤害。”在王怡然看来,家长不可能一辈子为孩子排解危险。当他们第一次磕到桌角,大哭,或者被磕破了,那么下一次大部分孩子一定会躲着桌角,会面对困难游刃有余。这也是王怡然想要在节目中呈现的育儿方式,“但《不要小看我》录制很顺利,被门夹到的意外没有发生过。”

存在绝对正确的教育观,但不是“非对即错”

如今,无论是70后父母还是95后父母,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极为强烈的育儿焦虑。这也间接导致近两年育儿节目几乎是井喷式爆发,试图用或娱乐、或真人秀、或严肃的方式,传递“科学教育观”。但是否存在绝对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照着节目里的方法做,就一定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在王怡然看来,“教育方式”非常复杂。一定存在绝对正确的教育观念,但由于孩子个体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家长对于教育方式执行起来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在《不要小看我》的录制过程中,不少家长都针对某个问题过分追究“怎么做”,例如孩子被打了,家长应不应该让他打回去?“他们只想让专家告诉他们,打,还是不打?家长应该怎么做?不想听那些有的没的。”但在王怡然看来,专家无法在虚拟的情况下粗浅地回答,打还是不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需要按情况分析。

“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关小黑屋是一种恐吓,是父母无能的表现,需要坚决反对。但在专家看来小黑屋是可以关的,不过要有技巧。比如‘小黑屋’不能是黑的,只是一个空间的隔离而已;其次关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隔离’,是为了让他们冷静下来,而不是一种惩罚或者恐吓的形式;以及被‘关小黑屋’是多大的孩子,男孩女孩,性格如何,因为什么原因,这都是父母处理这件事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一墙之隔的外面,需要给他们提供安全感。所以‘关小黑屋’是一个复合题,不是简单的‘关还是不关’。”

而育儿或者教育类节目,更多承担的也是只对父母的正确引导作用,而不是一本“育儿说明书”。“节目可以给大家一些教育方式的提示,这些提示在生活中或许很难照搬,但至少家长们有一个(科学的)方向,可以在生活应用中,自己根据情况再去调整。”王怡然坦言。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