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写女子形象的诗(诗经中桃花开辟了后世作品描写美人的先河)
我们读过许多关于桃花的诗,例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玉腕枕相腮,桃花脸上开”、“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这些诗句均以桃花描写女子的美貌,那么为什么要用桃花而不用其他的花呢?我们从《诗经》中探寻答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其中“夭夭”:树枝弯曲倾斜摇曳的样子, “灼灼”花朵盛开十分艳丽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对新婚女子美好的祝福,古人用“归”字表示女子出嫁,意指女子回到了她漫长人生的归属。可见最早在诗经当中就以“桃花”来比拟女子。
《诗经通论》中解释“桃花色最艳,以故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原来在所有花中桃花是最艳丽的,所以用它来比拟女子的美貌,而这首诗也开启了描写美人的先河。
古人认为女子应该在人生最恰当的年华相爱成婚,《周礼》里就讲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在仲春时节政府就会颁布法令,要求单身的男女相会,互相许以爱情,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切生命此时都展现出勃勃生机,那青年男女也应在这样的时节相会、相识相爱,而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其叶蓁蓁”是果实大而多的样子如果说前面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赞美未出嫁女子的美貌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在祝愿她能够像桃的果实和叶子茂盛一样多子多孙。
因为大家知道,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延续家族血脉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只有多生子女才能在家族中赢得地位。这种赞。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例如《周南》中有一首叫《螽斯》的诗婚后,像多子的螽斯一样也能够多生子嗣。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在这首诗每一章的前两句中,作者用桃,作为兴起之物,赞美出嫁女子的美貌,希望她出嫁之后能够多子多福。“桃”作为一种兴象,除了对后世女性外貌描写产生了重要影响之外,它的含义还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桃花从一个单纯的植物物象衍生为意蕴丰富的文学审美意象。
在漫长的文学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桃花作为一个词语,不断积累着丰厚的文化信息,成为传统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与时代审美、文学、民俗等因素结合,又衍生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内涵,而这些内涵与传统文化结合,构成了桃花的文化意义系统,桃花也就成了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
比如,自从陶渊明《桃花源记》出现以后,“桃”又被人们赋予了隐逸的内涵,因为“桃”和“逃”谐音,适合表现远离尘世喧嚣,追求淡泊宁静的主题,再到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文人则借桃花抒发了身世之感慨,如白居易《种桃歌》“命酒树下饮,停杯拾余葩.因桃忽自感,悲咤成狂歌”,诗人目睹桃花飘零,引起的不仅是惜花之情,更是对自身年光渐迈的悲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