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发烧友入门必听曲目(HiFi听音参数完整版)
介于HIFI的定义在国内还是有不少同学不认识进而导致盲目的去买了一些并不属于HIFI范畴的回来
这里先提一点,除非是超级无敌铁木耳,否则大部分人都有辨别以下参数的能力。
不过,在器材不对等的情况下,有的差别的确是非常难以辨别出来,不过难以辨别不代表没有,一句我听不出来就是没有这种论点我会直接无视之的。
于是正文开始。
说到音频信号,第一个要提的就是三频,三频大家都知道,低频中频高频。
这里就先从高频信号说起吧。
高频:
高频信号分为如下几个细节点:
声音解析度,声音通透度,高频声场,弦音,箱音。
声音解析度:
这个顾名思义,同样一个音乐里,解析度越高的回放设备你就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
但是,一个器材并不是说声音解析度越高越好,高解析度必须有对应的声场空间作为铺垫才可,不然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小房间里让一支交响乐团给你演奏交响乐的感觉。
声音通透度:
这个是一个很相对的概念,举例来说你可以找一个KOSS PP和一支森海PX200来听阿兰的明日への賛歌,PP出来的阿兰给人的感觉绝对不像是真正的阿兰。
声音的通透度和声音解析度一般是关联的,解析度高的耳机一般情况下通透度都会比较好。
高频声场:
高频声场主要决定了大声场内的声场范围概念。而声场,就是你可以在器材里听到多大的声音空间感。
高频声场必须和中频厚度以及低频声场配合,这个概念与上面的解析度概念相同,如果一个器材的高频声场太大而缺少中频厚度的支撑以及低频声场的配合,你可以想象为坐在一个体育场里听一个没有任何回房器材的歌手唱歌那种感觉,虽然也有一些器材会出这种声音,一般HIFI领域将出现这种情况的器材定义为假声场。
弦音,箱音:
这两个定义和通透度一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弦音就是乐器弦所发出的声音,箱音就是共振箱发出的声音。这两个如果需要对比的话,森海塞尔HD650和HD600两个放在一起听一曲Le Portrait de Petit Cossette ~Kozetto no Shouzou~Original Soundtrack专辑里的Somewhere I Belong感觉会非常明显。如果非要解释的话,箱音的高频响应会略低一些,但是这个不是一个单纯的低的概念可以解释的。
弦音和箱音一般和器材的声音冷暖相关联,冷声监听器材一般都是弦音器材,实际上真正的箱音器材相对极少。
中频:
中频信号分为以下几个细节点:
冷声、暖声,中频厚度,节奏控制力
冷声、暖声:
这两个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举例的话,鬼束千寻和蔡琴大妈就属于典型的暖声,而Asriel的主唱KOKOMI和王菲就属于冷声。
冷声和暖声决定了一个器材大的声音走向方向,所有的监听器材都是冷声,只有HiFi器材里才有暖声器材。
中频厚度:
这个东西是中频的重点,同时也是低烧或者伪烧不会在意但是高烧绝对不会忽视的一个参数。
中频的厚度一般决定了乐音的场面饱和度,这个饱和度和高解析度出来的多细节的饱和度概念不同。
中频的厚度体现出的是整个声音是否能沉得住,听感的中间部分是否实在。
许多烧们常说的比如“那个声音都不是飞在天上,而是地球人在听火星人唱歌”这个就是典型的说中频厚度缺乏。
顺带一提,上面这个说辞是普遍的对拜亚动力DT990的评价……这里并不是说DT990很烂,只能说这个器材的声音取向本就不是用来听人声的器材。
作为一个玩器材的人来说,听一个歌手有没有唱功的一个重点,就是听歌手声音的中频是否厚实。
这个中频的厚度与声音冷暖完全没有关系,比如fripSide的歌中的人声就要比相对声音还更暖一些的平野绫的歌声厚实得多。
这里吐一个槽,平野绫唱歌真的很烂……
作为中频厚度来说,实际上很多录音师在录音时,会为了弥补歌手中频的不足采取将中频领域扩充一部分到高频和低频的这种做法,在器材里很容易听出来录音师做的这些手脚,比如水树奈奈的《深爱》。
这是后话,继续下面一个概念。
节奏控制力:
节奏的控制力这个概念一般在于乐音的节奏感,控制力强的器材乐音节奏铿锵有力,但是在快节奏的音乐的时候会导致拖泥带水。
同样,节奏控制力低的器材在快节奏的音乐的时候会表现出色,但是在慢节奏音乐面前就会有种被人推着演奏的感觉。
比较典型的,森海塞尔HD650和爱丽丝M1都属于慢节奏的耳机。
事实上,节奏控制力普遍是比较平衡的,除非山寨产品,因为乐音抢节奏的器材人是听了受不了的。
当然,其中也有快节奏也能控制得非常好的,比如拜亚动力系列的耳机普遍都属于这种风格。
总体来说,节奏控制力其实相当考验一个HIFI调音师的能力,因为控制力的分配涉及到耳机的解析、泛音、声场大小等等一大堆参数的平衡。
低频:
低频信号分为以下几个细节点:
下潜、弹性、低频声场、低频量
下潜:
下潜的概念就是你可以听到这个低音能低到什么程度。
作为高烧而言,大家经常说的“那个低音从脑门一口子砸到肚子里实在是爽”这个形容的就是低频的下潜。
比如《謳う丘~Harmonics FRELIA~》在11秒处可以听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超低频波,但是在PK1下则什么都听不到。
下沉越好的低频越能铺垫起整个乐音的厚重感,这个细节对于喜欢听交响乐的朋友来说非常重要,请一定要注意。
弹性:
弹性就是你听到的低频波在释放出去以是否会有一个反冲信号的感觉。
比如听一个鼓声,鼓声是鼓槌在敲下去以后,鼓膜共振发声后声音不是“自从和芙蓉姐姐结婚后就再也没回来”的那种感觉,而是像皮球一样有一个弹性的反馈信号,这一点点的反馈信号就是低频的弹性。
从听音感觉上来说,没弹性的低频就像散沙,有弹性的低频就像气泡。
而低频的弹性,和低频的下潜一般是相冲突的,低频弹性好的器材往往就不会有太深的下潜。
低频声场:
高频声场是用来铺垫一个大空间感,低频声场就是用来铺垫一个小空间感。
高频声场是通过利用人无法感觉到的音频信号延迟给人在大脑里造成一个皮层反射区视察以后拉出来的空间感,而低频声场则是利用声波扩散给人充实起这个空间。
说起来和中频厚度的作用有所相似,中频厚度负责中频信号在高频声场内的厚实度,而低频声场控制低频的厚实度。
低频量:
这个概念对于刚想入门烧的朋友来说非常重要,请一定要看仔细。
低频量的作用是决定一个器材中低频音量大小的概念,但是低频量和上面三个参数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朋友去买耳机,要求就是挑一个低频够强的,殊不知这低频质量根本不是由这低频量控制的。
高质量的低频不会有太多的量,高质量的低频是由下潜以及弹性外加上适当的低频量决定的,注意,是适当!
共通概念:
三频衔接:
三频衔接指的是三频过度是否顺畅缓和,这个问题一般在多单元动铁耳机里比较突出。
总的来说,三频衔接这个问题一般比较少见,不过在比如TF10和5pro上还是多少可以听出一些揣测。
是否易驱动(易推):
推力大小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其实很麻烦。
并不是说一个器材能够被推得很大声就叫能推动。
作为驱动的概念来说,一个器材必须被驱动出了应有的声场大小,低频厚实程度,才能算被驱动起来了。
而好的放音器材需要好前段器材支撑的理由也在于此。
分离度:
分离度一般指的是声音左右的距离空间感。
比如我们在听音乐时,在乐音左右两边有不同的乐器演奏时我们可以听到这两个乐器相隔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或者声音会不会互相影响混在一起。
但是分离度与单纯的声场概念不同就在于分离度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声场的饱和度,而影响了整个声场的大小。
这个空间感由三频声场同时决定,一般采用卡农双推的耳机的分离度都要比采用6.3mm或者3.5mm头的耳机高得多。
普遍来说,用常规的6.3mm或者3.5mm头的耳机分离度都不会高。
动态:
这个概念只有靠比较才能比较出来。
总的来说,同样的交响乐,同样的听感音量,两个器材哪个能拉开更大的频断高低差的,就是拥有更强的动态的器材。
动态对于喜欢听交响乐的朋友来说非常重要,动态差的耳机听交响会听得人昏昏欲睡。
瞬态:
动态是整首曲子整体上的差距,而瞬态则是短时间内高低差的差距,一边比较容易体现在单乐器上。
在表现方面,瞬态一般表现为器材的能量分布瞬间爆发力。
一般情况下动态适用的范围都是交响,而瞬态则适用于所有音乐。
声音结像度:
这个概念受声场以及声音解析度的影响。
但是声音的结像度由调音师在调音时针对了同一种乐器的不同音调音后将这些不同音的声场感中的反射区固定到了同一个点上。
这个就是声音的结像度,声音的结像度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看出调音师的水准。
山寨耳机没有结像度(包括硕美科的所谓5声道耳机)。
因为他们没有专业调音师。
说起这个顺带提一下游戏耳机,一般游戏耳机的解像度团都比较大,因为便于定位。
游戏耳机的调音方式其实极其简单粗暴,一个宽大的横向声场,一个不高不低的结像用于在声场内定为,最后加上一个轰隆隆的低频烘托气氛即可。
所以游戏耳机根本不适合用来听音乐,也因为其调音风格简单粗暴,所以比如西伯利亚、雷蛇之流的玩意儿根本不能列入HIFI行列。
齿音:
对于齿音的概念大家可以参照对着麦克风吹气的那个声音。
一般而言,器材的高频通透性越好,越容易出齿音。
有的时候,高频与中频衔接不好也会出齿音。
一般而言,回放设备出齿音是难免的,这个参数只能作为个人喜好来参照。
对于笔者本人而言,笔者本人是不怎么在乎齿音的那类人。
声压值:
一般来说声压这个是一个纯粹的感觉上的参数。
高声压的器材在嘈杂环境下也可以让你听见清晰的声音,同时保证你听到足够多的细节。
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声压值太大也会很容易造成人的听觉疲劳,也就是常说的听成了木耳。
大部分情况下,解析度越高的回放设备声压值越大。
高声压值设备一般是监听设备,声压值这个参数一般不需要特别在意。
不过如果是面对诸如SE530那种声压值高得过分的耳机时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耳机戴上听音乐,刚开始会觉得很好听,甚至可以说是惊艳,但是一般1小时之后声音就会索然无味了。
保证高声压值的同时避免听觉疲劳是高端器材的一个标志,比如HD800,Stax 007,KK和T1基本上都做到了高声压值低听觉疲劳。
音染:
按照广义定义来说调音时的人为失真就是音染,其实按照这个定义来定义的话,全世界的所有器材都有音染(包括监听)。
而作为挑选器材而言,音染的准则在于音准,当然这属于欧美HIFI的定义,日本器材目前没有什么比较具有权威性的HIFI定义故下面的部分可能有争议。
但是只要不影响音准的调音都不能算作是音染,举个例子吧:
上面提到的拜亚动力DT990,这个耳机的调音方式就是以降低中频提升高低频的方式来获得更大的声场。
这种调音方式实际上在古典乐以及乐器耳机里非常常见,TF10也是这种调音方式。
但是这样的调音我们不能算它是音染,因为它只是在频响线上对于某些频率频响差而某些频率频响好一些。
举例来说,就是它在某些频段上音量比较大,而另一些频段音量就比较小(实际上非常复杂并没有这里形容的这么简单)。
但是这样的调整并没有造成乐音原有“音准”信号的丧失。
再举例,你拿着拜亚动力DT990,再拿一个森海塞尔HD650,一个MX760,外加一个AKG K701和悲剧的UE SF4同时听蔡琴的歌。
五个耳机听下来,就算感受不同,蔡琴的声音还是蔡琴的声音,不会变成其他人。
然后如果这时候你换一个铁三角EM7,你会发现你听不出是谁在唱歌了。
调整频率的响应大小的调整不能称为音染,只能成为风格,但是如果让整个声音的音准音调都不同了,这样的调整叫做音染。
所有的“监听”器材都没有这个定义上的音染,包括铁三角和SONY。
好了,概念大概就是这一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挑选器材时,多听一些器材会对你的挑选更有益处,上面提到的概念大家也都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哪方面强就是好的。
喜欢听日系流行的人更适合冷声耳机,而欧美流行则适合暖声。
监听器材一般不适合用来听音乐,但是也有特例,比如K240S。
监听器材一般是作为专业用途的放音器材,在调音上也针对了不同的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调音,但是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
它们都不是为了听音乐而调音的!
比如DJ监听就是把三频做得非常平衡,然后把声音都拉得很近。
这样做是因为DJ需要调整场地环境三频的音量平衡而设计的,但是听音乐的耳机是绝对不可能把三频做得如此平衡而且声音都拉这么近的。
对于最后音染解释的那一段里我引用了铁三角,这里请不要随意拍砖。
如果对我的言论有异议请君自己去铁三角店里拿一支铁三角监听耳机一听便知。
铁系音染其实基于日系HIFI理论中优先听感的部分形成,因为日本歌手普遍唱功实力不足,所以其实铁系音染就是针对性的修补这些唱功实力不足的歌手演唱中的各种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让一些明显唱不到某个频段高音的歌手通过音染让她唱到那个高度。
当然,一旦碰到一些实力派歌手,这样的染法就会让这些实力派歌手反而表现不出原有的美,比如伊藤君子,又比如kalafina。
然后其实如果还要撤下去,还有一大堆关于人声情感表现力、乐器分布方面的问题会由于这个音染产生,但是介于本贴并不是来声讨音染的故就此打住。
今天的扫盲到此为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