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个人资料几岁(独家沈文庆院士)
匠心独到的《吴孟超》
最近有机会读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方鸿辉编审撰写的《吴孟超》一书。
洋洋大观的卷上与巻下,约130万字,文中带有吴孟超教授800多幅彩色照片,还配了38段不可多得的视频资料,大气的装帧和美观的板式,真的令我大开眼界。
作者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吴孟超的“初心”——“攻克癌症”,要让人们都能健康生存。也就是老人家一辈子挂着嘴上的“要把病人一个个都背过河去”的朴实话语。为此,吴老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的“使命”:哪怕年岁再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直到97岁还坚守着每周做两三台高难度的肝癌切除手术,犹如一位永不下战场的冲锋陷阵的“老兵”(2019年年初患了“带状疱疹”迫使老人家卧床整整一个月,长期站立才有了困难);吴老坚持带教着一批又一批研究生,以壮大救死扶伤的队伍,五代“吴门子弟”现在都独当一面肩挑重任;吴老坚守肝胆医学前沿的科研阵地,学术思维清晰与超前,令后人惊叹不已;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吴老学术抱负的远大,几乎是忘龄的,竟然在年过七旬后,还克服了千难万险,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科研与临床的崭新平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嘉定新院(目前新老两院共有2300多张床位),甚至在90高龄还怀揣“攻克癌症”的鸿鹄之志,呕心沥血地筹划并建成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国肝癌科学中心”……
吴老图的是什么?是名,还是利?
其实,吴老该获得的荣誉早就齐全了:军队一等功、模范医学专家、感动中国的人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星”……吴老把所获得的奖金已全部献给“上海市吴孟超医学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自己却分文不留。
看来,答案就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吴老确实是一位最有良心的好医生,也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典范。
沈文庆院士
我觉得,《吴孟超》不仅仅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科学家的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一项不错的科研成果。不信,可细读书稿末尾的“吴孟超年表”,居然是一份有着十几万字容量的详谱。这也足以令读者的我叹服了。作者还周到地将不少鲜为人知的吴老生活与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图片嵌入年谱中,让年谱更具象,也更生动。可见,《吴孟
超》确实也成了一项用力很深、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科研。
说到科研,又让我体悟出创作者的匠心独到,或者说是“创新”吧。譬如,在阅读《吴孟超》这部人物传记的图文中,读者能不时地用微信的二维码“扫一扫”之快捷方式,下载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吴老的影视资料(其中包括五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诸如《向肝胆外科进军》《报国之路》《我是医生》等),让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得以彰显。当然,这些视频资料都是难能可贵的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了载于《吴孟超》卷上第358页上“《黄家驷外科学》主编署名的故事”的视频。大家不妨可以打开一看。讲的是三位医学大家——素有“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泌尿外科之父”的吴阶平院士和“肝胆医学之父”的吴孟超院士,于2004年12月6日在裘法祖的家中相遇了。因为是裘老90大寿,央视“大家”栏目实地拍摄了他们仨围坐着聊了那段鲜为人知的《黄家驷外科学》书名与主编署名的故事。其大意是:20世纪80年代初,当吴阶平与裘法祖接手脍炙人口的《外科学》主编时,却敢于打破传统思想束缚,用尚健在的黄家驷院士的大名来命名这部《外科学》,勇敢地冲破了所谓的“名利思想”之束缚,大胆地更名为《黄家驷外科学》。可是,在吴阶平与裘法祖两位主编署名的先后上,他们倒相互谦让,虽然裘法祖挑了重担,却坚持让吴阶平大名居前。到该书2003年第七版的主编担子落到吴孟超与吴在德教授肩上时,他俩又都坚持要让两位老师——吴阶平与裘法祖保留主编,自己可以做具体工作,不挂主编……视频虽短,这种在学术与荣誉上的高风亮节,足以体现科学家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为了写好吴孟超的故事,作者还不得不讲述了吴老的老师、同事、学生、患者、家人和支持他事业发展的各位科学家朋友的感人故事。《吴孟超》一书也似乎建起了中国科学家的群雕像。
我确确实实地被《吴孟超》深深打动。
我在想,倘若我们的作家朋友们能与科学家携起手来,交上朋友,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能写出一部部类似《吴孟超》这样的著述,那么中国科学文化的足印会很深刻,整个社会对科学、对人才也会更理解与支持,中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转型的步履也一定会更快、更坚实。
我深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