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1)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2)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3)

近日,一篇关于农民工在艰苦工作之余研究和翻译西方哲学的报道,让化名为“陈直”的农民工迅速获得大量关注。事实上,流水线与哲学、工地与诗歌、菜场与美术,这些乍看上去有些违和的搭配,早已碰撞出无数奇妙的火花。对知识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并无阶层之分,海德格尔也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31岁的陈直是一个农民工,今年8月,他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个Ambition,那就是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这件事情本身的成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在大多数时代,哲学都被认为是无用之物,这本书没有出版,就连水花也不可能有。至于翻译者是一个工人,无非是增加了这个故事的一些传奇而已。

但在陈直身上,有一些真正耐人寻味的东西。他在庞大的工厂里,占有一席之地,经常从早上八点半干到晚上八点半,不停地干着。每个月赚四五千元,勉强够吃饭。有一段时间,他在一家摄像头工厂里负责维修机器,在岗上穿着蓝色的无尘服,整个人就露出两只眼睛。没有凳子,一站就是一整天。也没有窗户,时间只在电脑上显示。玩手机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可以带进去,只有人可以进去。如果说这种生活有什么特点,那就是重复和空洞。

车间里的生活严格、精确、一丝不苟,机器从不休息,人也无法休息。尽管这占据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但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些插曲,因为“时间的长度不等于意义的长度”。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4)

打印的《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指南》

2011年,他在北京打工,住在通州租的六七平米的地下室里。那里没有窗户,很潮湿,也很昏暗,他一个人住,全部家当就是一张床和一张桌。看书的时候,他拿床当椅子。屋里没厕所,他得去外头上公厕。环境太差了,但也没什么办法。他买了个液晶屏的平板,在地下室里读电子书,就是在那期间,他配合英译本,读了一次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这些年,他一共去过五个地方打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还有北京,每去一个城市,就会去当地的图书馆看书。他常说,哲学是他的“激情”与“使命”。他去北京打工,因为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他去深圳富士康打工,下了班之后,要去富士康旁边的街道图书馆看书。

他显得与自己的社会身份格格不入,家里人觉得他不老实打工,妄想看什么哲学书。他开始变得焦虑,但是毫无办法,最后干脆就放任自流。朋友这个词,他不敢轻易使用。因为以前在村里,他是最会读书的人,现在却成为最落魄的人。他把自己评价为一个“无用场的人”。

他从未忘记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工。他经常会因为身份受到歧视。早年去店里买衣服,店员不招待他,甚至去理发,店员也不会搭理他。

哲学能提供给他很多词汇来描述自己的人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他在打工刚开始的时候会想这些。但现在不太想了,因为都习惯了。他读叔本华的书,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他不觉得无聊,相反,人生充满着需要去理解的深刻的意义。(文中“陈直”为化名)

(来源: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农民工作家用创作为群体代言

父亲在时/没有父亲节/有了父亲节/却没有了父亲……这是农民工作家何真宗创作的诗《父亲节》。他曾是亿万农民工的一员,创作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9部,先后获首届全国鲲鹏文学奖诗歌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这些年,一路漂泊一路歌,何真宗从乡村走进城市,经历了很多痛苦和磨难:无助时曾睡过荒山;落难时因囊中羞涩,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可他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坚强度过了逆境。最近,正在创作的长篇诗歌《打工往事》《工厂往事》,也已在媒体上陆续发表。

上世纪90年代初,19岁的重庆万州区武陵镇朝阳村青年何真宗因为父亲重病需要钱医治,高中毕业便到沿海地区闯荡。“很想上大学,成绩不错,尤其爱好文学,一心做着当作家的梦。”何真宗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在深圳街头徘徊两个多月后,找不到工作的何真宗又回到老家。但面对重病又缺钱医治的父亲,他再一次南下东莞,三个月后终于进入一个塑料工厂工作。

厂区封闭偏远,生活枯燥,工作辛苦,何真宗感到“我想要写点什么,我要把自己和身边的人记录下来”。他开始伏在铁架床上创作诗歌,最早一篇发表在广东《外来工》上,成为当时的热门诗歌,他也变成当地农民工群体中的“明星”。此后,何真宗对文学创作越发热爱,他的诗歌也陆续发表。

何真宗说他最欣慰的是自己2005年创作的诗歌《纪念碑》不仅获得共青团中央“鲲鹏”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而且在2016年1月广东东莞两会上,由市人大常委汤瑞刚含泪朗诵,并以此为由,提交了10份关于保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提案。“我为农民工做了一点实事,这是我最高兴的。”何真宗说。

他创作的《城市,也是我们的——一个农民工在广东18年的奋斗史》被称为中国首部农民工自传体小说, 浓缩了中国三亿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描写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这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被十几所大学图书馆收藏,在广东一些地方卖断了货。何真宗以自己的经历和对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感情,在书中既描述了苦难,也展示了希望。

“我的经历和感受是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我有想要说出来的冲动,是非表达不可的、底层的真实声音。”何真宗说。

近年来,何真宗回到重庆老家,做单位内部刊物的编辑,但却始终关注农民工题材。“人人都有梦想,农民工也一样,虽然在大城市里的生活很艰难,但是有梦想就有希望。”何真宗如是说。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李国 实习生刘学艺)

矿工诗人:

爆破之后,与年轻人在诗歌之下相认

从事爆破16年,矿工诗人陈年喜在地下写出《炸裂志》,让读者仿佛听到从地底深处发出的呐喊。这本书卖得很火,出版社四次加印依然脱销,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排队等着加印。

在地下深处写诗,有人认为“浪漫”和“沉重”,陈年喜不认同,“我的诗歌是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在矿下见到太多人生百态后,他后来去各地演讲,游玩,内心都毫无波澜,“就像看到山里的某棵树一样平常。”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5)

16年的矿工生涯,在无数个孤独枯燥的日子里,陈年喜选择用写诗填满时间和心灵。“人哪怕看清了未来的路,也有苦中作乐的权利,就像其他的矿工闲暇时间会抽烟、打牌,我就写诗,都是情感的释放。”那段钻进地下的日子,让陈年喜的文字根植于土地。

时间回到2000年,当时已在各大诗歌杂志上发表过作品的陈年喜,选择去当一名矿山爆破工。究其原因,是他认为那时诗人所得酬劳并不能支撑生活开销。

矿下生活,带给他一枚“硬币”。

硬币的一面是“礼赞”。2014年,陈年喜的诗被诗人秦晓宇发现,邀请他作为纪录片《我的诗篇》主角之一,随组第一次去到北美演讲。2016年,他获得年度“中国工人桂冠诗人奖”。

硬币的另一面是“病痛”。耳聋、胃病、颈椎错位,2015年,陈年喜接受颈柱手术,从此不能再从事爆破工作。2020年3月,他又拿到新的检查报告,尘肺病。

没了工作,好在陈年喜会写诗,也有了名气,他的诗歌在北京拿了奖,又参加了四川卫视的节目录制。陈年喜深知,打工,挣钱,远在写诗之前。

2019年1月,《炸裂志》出版,记录了2013-2017年陈年喜在全国各地矿下所写的诗歌,“矿工诗人”的头衔以及矿下的生活让很多人好奇,带有“爆破力量”的文字让诗集卖脱销。

陈年喜有5个微信粉丝群,里面以90后、00后的年轻人居多,包括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虽然自己只是一名高中毕业生, 陈年喜却对这样的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无论物质、阶层的差异,每个人内心的忧愁、复杂都是一样的。”

微信群内很活跃,已到知天命年纪的陈年喜与年轻人交流顺畅。文学爱好者将自己的文字发给他,请他帮忙看看,陈年喜也大方回应,帮其找到写作的突破方向。他对文字写作更看中的是“接地气”,陈年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写作要源于生活,触及时代,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不过,陈年喜更喜欢如今的写作环境,自由,还能有一些经济回报。陈年喜用“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来形容如今的心态,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大千世界洪流中,所有的痛苦、死亡、不公平都是平常,不必大惊小怪。我虽然才50岁,但内心仿佛500岁。”

(来源:红星新闻)

骑行诗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面对媒体来访,52岁的外卖骑手王计兵显得很淡定。被网友们称为“骑行诗人”的他,在文学创作上已小有成就,但依然靠着江苏昆山那个小超市,维系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同时利用半天时间兼职送外卖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电话中,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我觉得生活就像地里的豆角、黄瓜,需要竹竿助其枝蔓攀爬。文学就是我的那根竹竿。”王计兵说,文学创作不是解决生计的工具,而是一个梦想,一种精神支撑,“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才是有滋味的。”

王计兵坦承,自己开始写诗的水平并不高,到现在,也没写得多厉害。

“可能就是大家认为我一个外卖骑手还一直写诗,不容易,是大家让我火了。我进步的空间还很大。”王计兵顿了顿说,“但有一点,我写的东西都是基于我本人生活的真实感悟。”

王计兵每天下午在饿了么平台上送外卖,上午守着超市,一有了感觉,就在手机上创作。

和一些拼命抢单的外卖骑手不一样,王计兵显得相对“佛系”。王计兵说话一直慢条斯理,富有逻辑。他一直是笔耕不辍,工作再累也会写上一点,目前基本保持着每两三天一首诗的创作频率。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他创作的这首《赶时间的人》,写的就是他兼职外卖骑手,奔波送餐的心情。

在他眼里,送外卖也有浪漫的一面。“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工作,我有时想走远点,接过距离达到20多公里的单,出去转一转就像是自驾游。”在送货路上,王计兵的思绪飘逸,路边的景象是他的灵感来源。“比如看到水鸟在水面起飞带出一条波纹,就可以激发起很多联想。”

对王计兵来说,写诗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出不出名我也会一直写下去。”他说。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车辉)

工地诗人:一边捧砖一边朗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手捧两块红砖当成书,身旁是繁忙而略显杂乱的建筑工地,声音充满磁性而略带沙哑……他一开口,网友震惊!连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海霞都表示要和他交流交流、切磋切磋朗诵心得。

10月4日,国庆假期,记者驱车前往神木市栏杆堡镇,实地探访这位火遍全网的农民工李小刚背后的生活和走红之路。

见到李小刚时,他正开着挖掘机在工地上穿梭着。看外形,很难将他和诗歌朗诵联系在一起。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文学,各科成绩只有语文比较好。”李小刚回忆说,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常常对他表扬鼓励,自己从心底感激当时老师的教导与帮助。

“当时,语文老师不仅经常让我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文,还让我在学校播音室里播音朗诵。”李小刚回忆道,也正因如此,朗诵和写作在他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8岁,初三没毕业的李小刚因种种原因告别了校园,进城务工。保安员、传菜生、宽带接线员、司机、电工……走出校园之后,李小刚从事过多种工作。2016年李小刚用打工积蓄买了一台二手装载机,穿梭在神木城区及周边的各个工地,为生活奔波忙碌着。然而一路走来,不变的还是他的“文学梦想”。

2003年至今,李小刚一直坚持朗诵,下载手机软件自学播音。《行路难》《将进酒》《再别康桥》等各种类型的诗歌朗诵作品陆陆续续在李小刚的“快手”等短视频账号里出现。他还自创《“砖”为你读诗》工地朗诵,用工地上的砖头、PVC管、塑料瓶、编织袋等各类材料设计、制作朗诵造型。

“最近自己工地朗诵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让我感觉特别不真实,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朗诵会引来这么多人关注。”李小刚激动地说,能给网友带来快乐,自己也很开心。作为神木人,他特别爱神木,网名之所以取名为“神木爱木”,是想让更多的人不仅爱上自己,也爱上神木。

他表示,今后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会拍更多体现正能量的视频,也会拍更多关于神木石峁遗址、高家堡的文化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美丽的神木。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专业的主播老师指导,让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更上一层楼。

(来源:陕西日报)

左手卖菜右手绘画:

56岁卖菜大姐办了个人画展

11月18日上午,扬州市中心网红打卡地仁丰里历史街区公共文化空间,“画与烟火·人间值得”——“菜场画家”赵卫红女士个人廉洁画展热闹开幕。“这么漂亮的画,竟然是在菜场卖菜的大姐画的呀”……这个由广陵区纪委监委主办、汶河街道承办的高规格画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好奇的目光。画展的主角、56岁的卖菜大姐赵卫红,也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记者采访了解到,赵卫红在市中心石塔农贸市场卖菜已经7年,此前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举办一场个人画展。一个大冰柜,将她和菜场的过道分隔开,三面都有摊位围住,形成一个狭小空间,赵卫红用纸箱和一张窄桌搭起画台,成为她的创作空间。生意不太忙时,赵卫红便开始“创作”。专心致志间,不时被买菜的顾客打断。赵卫红麻利地起身、擦手、拿菜,常有买菜路过的人在她的摊位驻足,看她画画。而大姐身边的商户,早已习以为常。

“我就是喜欢。”赵卫红告诉记者,直到37岁,因为儿子学习画画,自己才有机会在陪学陪画的过程中拿起画笔,“说起来好笑,当时是送孩子去学画画的,我竟然比孩子还入迷。满脑子想的都是画画。”就这样学习了七八年,赵卫红的绘画水平进步很大。

造化弄人,2014年,赵卫红家中突遭变故,她必须扛起生活的重担。画画成了遥不可及的梦。为了养家,赵卫红守摊卖菜。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菜场人流量骤减,生活逐渐安定的赵卫红置办了简单的绘画工具,重新拿起画笔。那时,她55岁。她画工笔画、国画、油画,乐在其中。收摊到家后,她还会继续画,这也是她最投入的时候,因为,没有人会向她买菜了。

石塔农贸市场的商户告诉记者,赵大姐画画得好,人更好,有人喜欢她的画,她慷慨相送;有人想跟她学画,她分文不收。为了让更多孩子学画,汶河街道石塔社区牵头在市场内举办了“菜场绘画班”,由赵卫红定期为农贸市场的流动儿童义务教学。“在我低谷的时候,很多人帮助我走出困境,我现在也特别想帮帮别人。”

(来源:扬子晚报)

95后工地小伙以筝圆梦

98年出生的农民工陈江山凭借一则身穿工装弹奏古筝的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后来登上央视、山东卫视的多档节目,成为古筝大师的入室弟子。他没想到自己打工之余的爱好竟能助力圆梦。他说:“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象牙塔里的梦是梦,工地上的梦也是梦,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出生在贵州普安县的陈江山18岁那年,跟随表哥来到了山东打工。只身在外打工的日子,也没有让陈江山放弃对音乐的热爱,看到表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古筝,他羡慕极了。可每天上工占据了大量精力,学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陈江山只有把这份热爱深埋心底。

这一切,表哥尽收眼底。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只要陈江山工闲,表哥便带着他一起学习古筝。

因为工作流动性较大,陈江山无法系统固定地学习古筝,他从网上下载了古筝名家的演奏视频和课程讲解。深夜,当工友们追剧、玩游戏或者进入梦乡时,陈江山独自躲在被窝里,戴着耳机悉心研究视频中老师们的弹奏指法和节奏。

连续三年的坚持不懈,终得回报。陈江山参加山东省古筝四级考试,意外地以一曲《渔舟唱晚》得到评委们的全“优”通过。

去年3月,工友将陈江山在宿舍弹奏古筝的视频推送网上,短短几小时,浏览量30多万,留言2000多条。而他出身平凡勇于追梦的故事感动了网友。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新闻30分》近7分钟讲述他自学古筝的故事,央视三频道《黄金100秒》、央视七频道农业春晚、山东电视台《主播请就位》等栏目纷纷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录制节目。

去年11月,陈江山与中国当代杰出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袁莎结识,令他受益匪浅,如今已正式师从我国古筝独奏艺术家常静。

在陈江山并不宽敞的工地宿舍里,有个半米多高的“书架”,上面摆放着政治、历史、口才、古筝等各类书籍,他说:“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象牙塔里的梦是梦,工地上的梦也是梦,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张嫱 杨明清)

外来工逆袭成为全国劳模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深深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好时代,只要有梦想,只要够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近日,全国劳模尹利平被广东省东莞市总工会聘为“职工书屋公益代言人”,她在活动现场的精彩发言让人们对这位外来工的成长故事有了更多好奇。

1977年10月,尹利平出生在湖南攸县的一个小山村,1996年中专毕业后来到东莞打工。她利用业余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专、本科文凭,还取得了中山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办的EMBA硕士学位。

2012年起,她先后担任东莞市政协委员和广东省政协委员,提交了30多份有关民生的提案。

尹利平告诉记者,她的首部作品《我的能量从何而来——从打工妹到全国劳动模范》将在7月底或8月中旬前出版发行,她的“逆袭”密码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记者看到,书稿分为忆年少、游学海、念亲深、职场记、励志引等篇章,讲述了尹利平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记录了她一路走来的辛酸与喜悦。

尹利平说,自己把人生中的每次经历都当作一份礼物和财富,“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受一些风雨和挫折,需要借助一些方法应对压力、调适心态,趟出一条路来”。

她坦陈,自己第一次写书,内心难免有些忐忑。她起初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在3个半月内完成书稿写作,每天最少完成2000字。后来,她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了8000多字,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近17万字的初稿。

尹利平说,她想以真诚的态度、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职场经验和个人感悟。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从中获得力量:即使一个人的起点再低,只要拥有成长型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就有很多机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叶小钟)

打工诗歌,3亿打工人的时代印记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关系的转变,大量内地务工人员涌入南方沿海城市,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一道别致的风景:“打工潮”。一代乡村青年放弃世代相袭的谋生方式,走进城市,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生存的艰辛、苦难,心理上的落寞,与外界的隔阂……一批文学爱好者由此提笔书写打工生活的真实诉求,“打工文学”初露端倪。

上世纪80至90年代,第一批“打工文学”作者的优秀作品经过《佛山文艺》等期刊推出,引起打工群体的广泛关注,影响了一代打工人,但这些直面现实的优秀文本及写作者未能进入主流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打工写作者坚守在诗歌的阵地,并逐渐创作了大量反映打工生活的精品佳作。

本世纪初,在广东惠州的西湖,承载千百万打工者心灵诉求的《打工诗人》报应运而生,一大批颇具实力的打工写作者在此汇聚,通过《打工诗人》这个平台,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大媒体亮相——《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以及《诗刊》等主流媒体或专业诗刊,相继介绍和推出“打工诗歌”。

40年来,打工诗歌由最初的默默无闻到逐渐被主流诗歌创作群体所接纳。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原主编杨牧这样评价:“打工诗歌拥有诗歌最重要的元素——真,他们的诗歌来自平民、来自底层、来自生活,他们不是坐在屋子里面写生活,而是本身就泡在生活里。打工诗歌是纯天然的文学形态,没有任何添加剂。”

工厂流水线日复一日的轮转、城市里的漂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每一根跳动的心弦都可以变成诗歌的音符。许强、柳冬妩、李明亮、唐以洪、张守刚等,作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出的第一代打工诗人,他们是这一切的承受者、目击者和见证者。他们的诗歌在亲历疼痛、唤起千万打工者的共鸣之后,继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向。诗歌,于他们,是自身打工岁月的情感寄托,是思索,甚而成为他们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打工者们早已把城市当成第二故乡。当有人还在为他们衣衫不整、歪头沉睡的形象所不屑的时候,却不曾想在工地上汗流浃背的他们,早已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在中国上亿的打工者群体中,写诗的人不过寥寥数人。然而,社会需要读到这样的诗歌,因为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新市民”。或许,打工诗歌,作为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会让新市民与老市民的心贴得更近,让生活更融洽,让社会更和谐。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周倩)

一线分拣女工现场为你读诗

7月23日晚,《先锋:百年工人诗歌》朗读分享会在北京举行。商震、霍俊明、谷禾、东篱、李壮、王二冬、张高峰等诗人做客雍和书庭,与大家分享那些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历久弥新的工人诗歌。现场读诗环节,来自生产一线的分拣女工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分拣女工》,掀起全场热潮。

海德格尔和你的负面情绪见一面(打工新鲜事海德格尔不会拒绝一个农民工来思考他)(6)

记者了解到,新书《先锋:百年工人诗歌》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此书既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百年视野下的工人诗歌选本,也是一部百年工人诗歌的编年史。书中收录了一百年来包括郭沫若、冯至、何其芳、郭小川、邵燕祥、昌耀、舒婷、顾城、梁小斌、西川、于坚、欧阳江河、雷平阳、陈先发、张执浩、郑小琼、许立志、张二棍、王单单等一百多位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也包括一些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工人歌谣歌曲。

热爱诗歌、曾经做过矿工,现在一家旧车厂做保安的磙子从大兴来到现场,朗诵了老井的《矿脉》、陈年喜的《炸裂志》两首诗。现场还播放了第三届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朗诵的许立志作品《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诗人、诗歌评论家商震认为,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本《先锋:百年工人诗歌》对诗歌的选择具有时代气息,是真正反映时代的一本诗集,这样题材的选本出现,提醒了我们还有许多可做的工作。

活动最后,来自北京市邮政公司邮区中心局生产一线的分拣女工朗诵王二冬的诗歌《分拣女工》,她们真情的朗诵掀起全场热潮。

诗人王二冬来自快递行业,听完以后他表示,“是这些女工的朗诵,给了这首诗新的生命。她们的认真感动了我,我要写出更多扎根行业、反映时代、深入人心的好作品!”

(来源: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本期编辑:刘小燕 程莉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