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为什么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列(曾巩为何名列唐宋八大家)
在大多数现代人看来,曾巩是个名人,但仅仅因为曾巩侧身于名声显赫的“唐宋八大家”之列,对曾巩的文章、身世、经历则所知了了。那么曾巩为何能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曾巩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一、从北宋时代对曾巩的评价来看
北宋时代,曾巩在文坛的影响非常之大、地位非常之高,同时代精英对他都予以较高的认同。
欧阳修对曾巩的评价很高。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欧阳修第一次见到曾巩的文章,就称赞他说:曾巩的文章从思想立意来说,已经非常成熟;从艺术上,从文章的章法来看,也已经比较成熟了。在赠给朋友的一首诗中,欧阳修记述了自己对曾巩的印象:“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送杨辟秀才》)。
他甚至忍不住直截了当地告诉曾巩,在我的门生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你:“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可见他对曾巩是如此偏爱。
王安石对曾巩也是备加推崇。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王安石与曾巩在京城第一次见面,互相倾慕,结为至交。当时有人诽谤曾巩,王安石为曾巩辩护。在赠给曾巩的诗中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赠曾子固》)。王安石比较曾巩与自己的其他朋友,认为:“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答段缝书》)。在给王景山的信中,他纠正对方的偏见:您认为江南士大夫会写文章的人不多,可是在我交往的人当中,江西人李觏、曾巩都是豪杰之士。江南士大夫太多了,您未必个个都认识吧?在给曾巩的诗中,他称赞曾巩学问渊博,乃是当世豪杰,认为自己的水平太低,无法与曾巩相比肩:“爱子所守卓,忧予不能攀”(《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文学大家,后来还身居宰相高位,他推崇的人物,应该够杰出了。
苏轼比曾巩小十几岁,却是同年进士,都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对曾巩也非常尊崇。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苏轼在四川为母亲守丧期间,特意推荐两位四川学子带着自己的文章去京城拜访曾巩。后来,苏轼又专门给曾巩写信,请曾巩为自己的伯父撰写墓志铭,这说明苏轼对曾巩的道德文章是极为钦佩的。在一首诗中,苏轼这样称赞曾巩:“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苏辙也曾称赞曾巩:“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曾子巩舍人挽词》)。儒学修养堪比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文章可与两汉时代相比肩。
曾巩年届不惑方才考中进士,大半生穷困潦倒,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文坛、政坛上极有影响力的大人物,他们用不着阿谀奉承曾巩这个穷书生。结论只有一个:曾巩是北宋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同时代精英阶层的认同,而且在社会与民间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曾巩去世后,人们是这样评价他的:“自唐衰,天下之文变而不善者数百年。欧阳文忠公始大正其体,一复于雅。其后公与王荆公介甫相继而出,为学者所宗。于是大宋之文章,炳然与汉唐侔盛矣”(韩维《朝散郎试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曾公神道碑》)。可见,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曾巩的成就与贡献仅次于欧阳修,与王安石并驾齐驱。
曾巩的弟弟曾肇则是这样评价兄长的:“是时宋兴八十余年,海内无事,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自朝廷至闾巷海隅障塞,妇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世谓其辞于汉唐可方司马迁、韩愈,而要其归,必止于仁义,言近指远,虽《诗》、《书》之作者未能远过也”(《子固先生行状》)。
最神奇的还是陈师道,苏门六君子之一。他是宋代的大诗人,年轻的时候曾拿着十余万言的文章拜谒曾巩,态度非常狂傲,但曾巩并不介意,开始动手删减这篇十万多字的大文章。结果文章变短了,内容却更充实了。曾巩告诫这位年轻作家要“持之以厚”,做人要厚道。陈师道因此对曾巩佩服得五体投地。曾巩去世之后,陈师道十分悲痛,写了两首诗寄托哀思,这两首诗的名字很奇特,叫做《妾薄命》,意思就是:奴家的命好苦啊!《妾薄命》本是一曲乐府古题,其主题大多是女子哭诉自己红颜薄命,不能享受爱情或家庭生活的幸福。而陈师道却将自己比作薄命的妻子,将老师曾巩比作亡故的丈夫。诗中模拟妻子的口吻,尽情倾诉对曾巩的爱戴与思念之情。两首诗写得如泣如诉,可悲可叹。以这样的文学方式来诉说自己对老师的崇敬、思念之情,也可算得上是古今奇观了!
▲墨池记
二、从曾巩的文章特点来看
大家也许会说,既然曾巩如此才华横溢,当时文坛对曾巩评价如此之高,欧阳修又对他如此器重,认为他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那欧阳修为什么将领袖未来文坛的重任交给了苏轼,并没有交给曾巩呢?同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苏轼与曾巩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而曾巩的文章究竟又有那些特点呢?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曾巩与苏轼一样,都已经达到北宋时期第一流的文学水平。曾巩的文章,不蔓不枝,严格维护原始儒学的正统与纯洁,绝不沾染一点点佛道之类的异端色彩。他的文章密切关注现实,严谨周密,不浮夸不空谈,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至于当时文坛上其他几位大作家,则各有各的特色。譬如苏洵的文章汪洋恣肆,雄健奔放;王安石的文章奇崛峭拔,斩截有力;欧阳修的文章从容平易,舒缓自然;苏辙的文章则汪洋淡泊、醇厚秀杰。总之,与他们相比,曾巩的文章树立了一种新的典范,这就是纯正的思想,端正的姿态,典雅的语言,严谨的布局,踏实的作风,实用的目的。这也是一种文章之美,是一种美学的风格与标准。北宋文坛的大家之所以那么推崇曾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推崇曾巩,就是在推崇这种新的文章风范、文章之美,这就是曾巩之为曾巩,能够立足于北宋文坛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样的风格,这样的文章之美固然纯正端庄,却也因此缺乏一种冲决时弊、廓清暮气的朝气,缺乏苏轼文章特有的磅礴通脱、敏锐灵秀与博大睿智,而这恰恰是当时文坛所亟需的一股革新力量,只有这样强健的力量,方能革除因循,开辟新局。再加之苏轼后来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多方面成就与影响力,遂造成他继承欧阳修衣钵,领袖时代群伦,推动宋代文学达到新高潮的天下文宗地位。
有了这一番比较,我们对曾巩的文章特点大体有了一些基本的感觉。形象一点说,曾巩的文章好比一池清水,非常纯净,没有一点渣滓。然而我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水太干净了就没有营养了,话太纯正了也就不活泼不精彩了。曾巩的文章真可谓典雅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足;思考有余,趣味不足。我们只要认真读曾巩的《墨池记》便一目了然。
那么,曾巩的文章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风格呢?曾巩的一生比较简单,从十几岁开始念书,到三十九岁中进士之前,一直在家乡半耕半读,“宅”了二十多年。后来出去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官,既没有像欧阳修、王安石那样参与或经历过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没有像韩愈、苏轼那样一生都在惊涛骇浪中度过。他的生活阅历不很丰富,也比较单纯,遂逐渐养成沉静内敛的个性。曾巩又长期担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负责整理、编校古代典籍。他在遍览群籍、编校典籍之余,撰写了不少目录序文,如《〈战国策〉目录序》等。这类文章不仅阐明古籍的存佚流传,而且借叙说朝代兴亡而标举儒家的义理学说。其文风自然是议论多于抒情,说理多于谐趣,端正有余而灵动不足。这也正是曾巩的风格,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这类文章也是一种温文尔雅的中和之美,一种敦厚端庄的平和之美,一种沉静充实的祥和之美。
曾巩的文章不够生动不够有趣,但他的文章是最规范的。对于一个初学文章的人来说,一开始就学写庄子的文章、李白的文章、苏轼的文章,不仅学不像,反而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那么,对初学者而言,谁的文章最具有典范价值呢?就是曾巩的文章。学习曾巩的文章最容易入手。曾巩的文章语言简洁、典雅,布局端正、严谨,思想单一、纯净。虽然不免有点保守呆板,但是从学习的角度而言,是最实用的典范之文。
三、从北宋以后名家的推崇来看
北宋以后,曾巩的文章备受大家们的推崇。南宋时期,大哲学家朱熹非常欣赏曾巩,他读曾文手不释卷,并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认为曾巩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家,甚至说他的文章是孟子、韩愈以来写得最好的。应当说,朱熹对曾巩的评价很重要,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朱熹在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如此盛赞曾巩,有助于提升曾巩在后世的知名度。可是,朱熹本人做梦也想不到,在他身后,曾巩的名气与地位会像火箭一样直线蹿升,一些人甚至将曾巩捧上了天,认为他是可与孔孟、程朱相比肩的大哲学家。曾巩的身份也就此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家变成了哲学家、理学家,甚至成为中国古代的圣人了。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南宋孝宗时期,曾巩的老乡陈宗礼对曾巩非常崇拜。他认为,苏轼兄弟的文章非常奇妙,曾巩文章非常端正。奇妙的文章变化多端,如天马行空,如云中游龙,但并非日常生活必需之用;端正的文章则如黄金美玉,如同棉被可以保暖,粟米可以充饥,一日都不可缺少,但是人们却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这就是曾巩文章对我们的重要性。因此,陈宗礼认为,曾巩实在太重要了,他不仅是位古文大家,而且是一位大大的理学家。在他的推动下,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南丰郡守杨瑱亲自主持建造了曾文定公祠,将曾巩当作理学家来祭祀,让曾巩年年岁岁接受子孙后辈的供奉。给曾巩增添理学家的头衔,也符合南宋时期尊崇理学家甚于文学家的风尚,迎合了当时人褒扬道德甚于文章的传统。
宋元之际曾巩又一老乡、著名学者刘埙将曾巩的地位抬得更高。他认为,曾巩最大的贡献在于:“于周程之先,首明理学”(《隐居通议》)。也就是说曾巩对古代儒家思想的贡献在于上承孟子之学,下开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的理学学派。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曾巩的族孙曾元翊又发起族人新建曾文定公祠堂,更加隆重地祭祀曾巩。这样一来,前有陈宗礼提升曾巩为理学家,后有刘埙进一步提升曾巩成为孔孟至周程理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家,再加上南丰曾氏后裔对曾巩的祭奠与尊奉,曾巩的身份较之在北宋时期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被神化成为一个远离人群远离人间的圣人。
这种情况到了明代开始发生转变。明代文坛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学流派叫做唐宋派,其代表人物叫做茅坤。茅坤倡导人们学习唐宋古文,并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曾巩从此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进入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家行列,从此流传后世数百年不衰。那么,茅坤为什么要选曾巩呢?当时有一种说法:要想学习司马迁的文章,就先学习班固的文章,要想学习班固的文章,就先学习欧阳修的文章,而要想学习欧阳修的文章,就得先学习曾巩的文章。茅坤认为,曾巩的文章最为纯正,最为规范,最适合初学者学习。学习者可以由曾巩这里入手,学到作文的基本规矩,再进一步深入其中,循序渐进,各取所需。这便是茅坤选曾巩入唐宋八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代人尤其是本同城派对曾巩更是情有独钟。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明代茅坤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中韩愈352篇、柳宗元120篇、欧阳修286篇、苏洵60篇、苏轼251篇、苏辙172篇、曾巩87篇、王安石219篇。曾巩的文章数量倒数第二,仅仅高于苏洵。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张伯行重新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中韩愈60篇、柳宗元18篇、欧阳修38篇、苏洵2篇、苏轼26篇、苏辙27篇、曾巩128篇、王安石17篇。曾巩的文章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七个人,占百分之四十,独居榜首。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张伯行在评论曾巩文章时说:曾巩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经”,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文章传统,苏氏父子三人远不如他,甚至快要超过欧阳修的文章成就,只不过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朱熹喜欢曾巩的文章,认为比欧阳修写得好。曾巩的文章深得儒家经典的精髓,所以理论纯正;深得《史记》、《汉书》的章法,所以语言纯净、章法精炼。文章写到这个程度,真可以说是千古不朽了!
于是,曾巩再一次被高高地供了起来。清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主张:写文章要遵守道统、治统、文统。所谓道统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系,治统就是现实统治秩序,文统就是符合前两者利益与规范的文章之道。说白了,就是写文章要尊崇儒家思想,要遵守现实秩序,要用文章来表现道统、治统。道统、治统、文统三合一,表现出清代中后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三者利益的趋同与集合,这种文学主张当然深得康熙王朝的垂青与关注。而纵观历朝历代之文章家,谁与这个三合一的主张最为契合?桐城派认为,就是曾巩。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曾巩开始收到冷落,在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的审读下,曾巩的文章有些淡而无味,甚至显得枯燥。因此他的文章被提起、被传扬的机会就大大的减少,以至于逐渐阒无所闻。殊不知在唐宋时代,曾巩这样的文章、文章家却是第一流的。
总之,曾巩在八大家当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也许不是最壮观的风景,不是最美丽的风景,不是最久远的风景,但他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知道在宋代,在明清时期,曾巩是大大的文学家。与韩柳欧苏、王安石相比,曾巩更接近完美这些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显赫的家世,没有非常天才的创造力,有的只是一颗执着坚持的决心,一颗永不放弃的恒心,一颗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心。八大家中,曾巩离我们最近,对我们参照价值最大。所以我们说,八大家中曾巩这一道风景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