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以上的美食电影(吊打舌尖的舔屏之作)
提到美食,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可谓是美食界的鼻祖,它对于美食精准的把控力,让人垂涎三尺。
通过《舌尖》也让所有人认识了导演陈晓卿(舌尖1-2的导演),时隔多年后,他再次用全新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引爆大家的味蕾。
除了陈晓卿担任本片总导演外,《风味人间》还邀请到了李立宏(《阿凡达》配音演员)解说,以及阿鲲(《芈月传》片尾曲作者)作曲。
他曾以功力深厚、滋味丰盈的声音,为吃货带来过很多难(jī)眠(è)的夜晚。
开播当晚,一小时播放量破亿,豆瓣评分牢牢稳定在9 高分。
放分9.3,如今攀升到9.4,稳中有升。
看了《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扑街的原因总算找到了。
《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全篇都写满了两个字——讲究。
技术发展了,拍摄器材提升了,镜头也更加精致下饭了。
用拍《地球脉动》的标准去拍美食记录片,从内到外透露的是“不差钱”。
高空航拍,山川湖海,平原丘陵;
显微摄影,让人可以窥探食材内部各种微妙地变化;
更别说,还有各种各样的高速延时摄影和水下摄影等。
整体细节饱满,活色生香,拍出来的美味,色香味俱全。镜头太养眼,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问:对吃货来说,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人间美味。
有时候,一串烤肉的特写胜过万千台词
阿勒泰,清水炖羔羊,做成的手抓肉;
呼伦贝尔,带着独特炙烤香的奶桶肉;
哈萨克族传统美食,熏马肉肠;
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的阔尔扎克:
江南最不能错过的美味—蟹黄;
喜欢素的,也有。
用简单方式烹饪得来的清炒冷笋;
令西北人口舌生津、难忘的洋芋搅团;
看了这些截图,谁不流口水
都是熟悉的食材,却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
第一集《山海之间》,就口气大开,讲山珍和海味。
光用高清镜头拍美食,只是口水套餐标配。
娴熟的镜头语言,都知道你们很会。
(呵呵)这些当然不够。
在陈晓卿的典藏里,有说不完的美食干货。
他的味觉版图,本就大得能走到你迷路。
全面升级,居然还要先从开疆拓土开始。
(丧心病狂!)
这一次,跨越六大洲,二十多个地区。
在介绍中国民间美食之外,还加了三成国外美食。
就为了告诉你,“美食,都一样”——
比如火腿。
一种人类储存肉类的原始腌制手段。
古代嘛,没冰箱,肉放两天就坏,怎么办?
好巧不巧,东西方两边的先人们,都想到了用盐腌制肉类再脱水的防腐大法(可能都师从于木乃伊制作者……)。
火腿,就这么被发明了。
第一集,介绍了盛产火腿的国内外两处地标:
皖南徽州和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
表面上是在说,文明千差万别,却又不谋而合。
但你看,这两地火腿唯一的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火腿……
剩下的,全都不一样!
生产方式上,国内是家庭自给自足的小作坊式生产;
西班牙主要是现代化、商业化、精准化的专业流水线生产。
室内腌制的好处,是让肉质表层附着一层微生物,在其帮助下,火腿的香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和安徽人利用暴晒提升食物香味的办法,殊途同归。
为了表现这个制作过程的精妙之处,节目组还在拍摄环节中引入此前未曾用过的技术——微观摄影。
这是我接下来想谈到的第二个亮点,技术层面的突破。
以往,人们收看美食节目,无外乎从两个层面评判它的好坏。
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一个,来自对食物的视觉感受。
对于大部分同类节目来说,这个很好实现:
挑一个好点儿的镜头,选个合适的光照时间,后期画面再调调色,都是套路。
难就难在第二点上。
即,观众看到这道美食的同时,能够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就这点而言,《风味人间》实际上做得非常出色。
视觉上,它用了刚刚提到的摄影技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不同制作工艺对食材的微观影响。
除了在视觉上下功夫,《风味人间》在继续保持高质量文本之余,还不忘加入对环境的交代,以及对制作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分析。
怎么样,是不是感到节目的档次,瞬间就提上来了?
《风味人间》的每一帧镜头,都记录下人类在饮食方面发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才能。
透过这项才能,观众见证了不同地域的饮食之道。
可以看到,文化差异并不会阻碍人们从食物中得到幸福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夕之食,让我们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统一,是为大同。
这年头,能够静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不多了。
陈晓卿和他的小伙伴不但做到了,而且还能深入浅出,拍出饮食之外的哲学意味。
这都不去看,难道等着烂剧辣眼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