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

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汉民族在不同地区分布着很多秧歌类型。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到了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于晓雪老师,为大家讲一讲东北秧歌和山西祁太秧歌。

一、东北秧歌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秧歌通常与老百姓祈祷风调雨顺有关,也是祭祀的一部分。年节时,中国许多地域的老百姓们都要跳秧歌。东北秧歌是东北地区流传的舞蹈形式,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逗、艮、扭、浪、俏,它吸收了地秧歌和高跷秧歌的一些动律,以及满族腰铃、单鼓的样式。东北秧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斗蛐蛐》《鬼扯腿》《小柳叶巾》《赶大车》等组合。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1)

高跷秧歌

《赶大车》组合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力学、潘志涛、邱友仁等前辈看到农民公社送粮时的情景之后整理加工形成的舞蹈组合。这些前辈把握住了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运用了头跷步、腰铃步,描绘了送粮人赶着大车,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你赶我超的状态,以及送完粮后悠闲地赶着空车怡然自得地回家情景。如果说其它的扭秧歌是开出租车司机的状态,那么跳《赶大车》组合就是开十轮大货车司机的状态。观众可以看到组合中呈现出的豪迈的气质。这个组合还结合了山东秧歌的动势特点,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强大的吸收功能。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2)

头跷步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3)

腰铃步

二、山西祁太秧歌与《一个扭秧歌的人》

山西祁太秧歌中最重要的步伐就是十字步和三颠步。祁太秧歌与东北秧歌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祁太秧歌是三步一颠,而东北秧歌则没有颠的特点。《一个扭秧歌的人》就是山西祁太秧歌的代表作。

1991年,于晓雪老师在“献给俺爹娘”这台晚会上表演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后来,他用这个作品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这个作品刻画了一个垂暮的老艺人回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蕴含着令人深思的主题。这部作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老艺人腰间系着红绸和学生们在田间地头扭秧歌的场景。正所谓:“一根绸子接天地,十字花开舞吉祥。”

《一个扭秧歌的人》排练过程中有许多的困难。比如,作品的第二分钟处,老艺人从地上打了个滚,把自己叠得崭新的绸子向舞台前方撒开,系上绸子后直挺挺地倒在舞台上。这一系列连续的动作——系绸子、摔磕子要做到十分连贯清晰是很有难度。经过毯子功[1]老师张永旺的指导,主演于老师使用了硬气功[2]和小技巧,避免了摔到后脑勺等危险,完美地呈现出了直挺挺倒下的瞬间。

作品中有一大段载歌载舞的场面,舞蹈演员们又唱又跳,这是以往舞蹈作品中不常见的。现在,艺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演唱、舞蹈、作曲等学科分别在不同的院校、院系进行学习,所以既会演唱又能跳舞的人才越来越少。

三、《一个扭秧歌的人》背后的故事

舞蹈创作团队在对老艺人进行采访时,他从床下拿出一个书包,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塑料袋,打开里面有一张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块展平的红绸。由此可以看出老艺人对于自己艺术的珍爱。

在作品的最后,当他的学生们离开舞台时,老艺人发现自己已经走不动路了,他抬头看着学生们远去的背影时,他哭了,因为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他又笑了,因为他把所有幸福美好的时光都留给了这个舞台。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4)

《一个扭秧歌的人》剧照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5)

排练《一个扭秧歌的人》

名词解释

[1]毯子功:是解决戏曲演员基础功夫的课程,主要包括:软开度、技术技巧、翻跟头等

[2]硬气功:是通过特殊的呼吸吐纳方法和肉体抗击打训练,使身体某部位的疼痛忍受能力和细胞密度强度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本期主讲人简历

于晓雪,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会长、安徽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代表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等。

于晓雪朝鲜舞蹈(听于晓雪讲述扭秧歌的艺与人)(6)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策划

于晓雪/讲述

蔡博/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