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黑夜最长的节气(既是孟冬寒气至)
早冬十月五首,红树平沙十月天,寒来无处寄寒衣,冷暖都是人间
公历的十一月,实际对应的是传统农历的十月。
农历的十月在秦朝被列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曾经有重大的仪式和欢庆,是新一年的开始。
当时为什么定在十月呢,因为秋收已过,这段时间正好是传统冬天的到来。而立冬节气在十月初,是大节,皇帝要祭祀酬谢上天,一年秋收圆满,丰衣足食,要祭祀为国战死的那些勇士,因为土地丰收,家园平静,有着他们巨大的贡献。
汉朝之后,将一年的开始定在了春天的元月,但十月仍旧是非常重要的时段,立冬日天子率领百官在北郊迎接冬神,和上古周朝一样,穿着皮毛衣裳,作为上天的代言人,告知天下,今年的冬天开始了。也同样在这肃穆微寒的季节,祭祀那些战死的英雄,以人间的丰收告慰,让他们灵魂在天,继续保佑国家,骸骨在地,长眠最美最广袤的宁静深沉的土地。
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农历十月是丰收和肃穆并存的日子,是深沉的喜悦和缅怀。
实际从气候节气上来讲,也非常照应这种内心的情感。
农历十月,是太阳继续越过赤道向南行走,快要到达南回归线的时段,此时有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在古代黄河流域,这节气名字所代表的时段,有着相应的特征。比如黄河流域开始出现霜冻,半夜里会有河水结冰。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冷空气会逐步占领黄河流域,人裸露在外的皮肤,不再是凉爽,而会感觉寒冷。寒冷使人忧患和肃穆。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汉朝《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这种季节转换的降温,在夜晚尤其明显。因为白天如果没有云雨,太阳会相当明丽,地面大量的树木落叶之后,反而阳光直射会直达近地面,人的体感也会舒适,但是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夜晚变长之后,昼夜温差大,晚上降温迅速。对流风和北方来的冷空气相作用,夜晚分外觉得寒凉风冷。
而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和寒冷对抗的历史。
这首古诗十九首,写了初冬夜晚的寒冷。
那寒气在夜晚阵阵袭来,那风吹过落尽叶子的树梢发出寒冷的枯响,让人分外觉得一种寒颤。
古代的保暖是一个逐步向自然索取开发并用智慧创造保暖用品的过程,但是在汉朝,人们冬天所依赖的保暖用具还不那么先进。空调自然是没有,棉花要迟到宋朝才逐步推广,皇帝贵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冬天里可以用动物的皮毛取暖,贵族拥有精致的丝绸纺织品,普通人所能够使用的,就是葛麻制作的衣裳,夜晚收集柴火和树叶焚烧取暖。实在冬天冷了,床铺衣裳填充的是芦花,稻草,葛麻丝织品的乱絮,或者羽毛和兽毛也有,但是肯定不像现在,工业化生产,到手容易。
普通的家庭,身上的衣裳都是家庭女子,从采麻到织布,到裁剪,日复一日的完成,吃的米,人工种植收割,脱粒。一餐一饭都是时间,一丝一缕都是艰辛人力。
对于普通人来讲,冬天是特别难过的。何况这季节转换时的寒气,忽然来到,足可以让人夜半惊醒。
对于漫漫长夜的主妇来讲,辛苦了一天,夜晚却被凉醒,因为她实在孤单,家里和被窝里取暖的人气都没有,丈夫外出,或是被征兵,或是出外寻找生活的更好前途,已经至少三年没有回来。
于是她看到了庭院中早冬高远却清冷的天空,数着星星和月亮。
早冬的天空特别高远,自然月亮和星光特别璀璨。圆月代表团圆,有多少思念和话都是对着明月和星辰在说,在这漫漫长夜的寒凉里。
她在寒冷中绝望,又生出希望。因为三年前,丈夫托人带回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一直思念你,下面写着,这次出门可能时间长一点。
但是这一长,就是三年。女子没有实在丈夫的安慰,就把这封信,放在怀中。见字如面,是最古老深情的相思吧。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一,因为孟冬就是早冬,对于普通人来讲,早冬的夜晚的寒冷,让你知道冬天来了。这个体感,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的人,有更多是保暖衣裳和用具让自己隔绝寒气。但你裸露在外面的脸和手,和古人的感觉也差别不大。
二,孤独。人是群居动物,在群居中合作。那么自从有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婚姻之后,最美满的婚姻,当然是安定,夫妻相守,互相在生活中帮忙,尤其冬天,协作可以克服生活的艰难。在御寒条件不好的古代,家里多一个人的体温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有实在的保暖作用。
但是从先秦之先,一直到现在,都很少有完全相伴相陪的夫妻,因为人生有各种挑战,一段时间的孤独已经是常态。
女性比男性更能感知冷和孤独。这是生物性别的差异,和社会心理的共同作用。
三,一种信念,情感,道德上的依赖和坚贞。在孤独中守望和等待。这种感情很天然,打动了多少有情人的心。因为你一定也会在寒冷的夜晚牵挂爱人,你也一定会感到分外的凄凉和孤独。
但是,这是夜晚,孤独的夜晚。
那么还有白天了。刚才我说了。随着太阳光直射南移动,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但是此时白天的太阳光依然和煦,只是每天热量在递减。那么这个时段,是最适合生命周期短的小草本迅速完成美丽的生命。比如北方茂密的森林间有草木发芽,草原迎来了短暂的绿色。黄河流域以及南方,菊花和蓼花盛开,甚至有些春天的小草本也再次开花,迎来了它们的春天。
此时太阳的温度和空气中热量,类似早春时候,有时候晴朗几天,甚至温度会达到晚春二十来度。那么此时,很多适合秋天的木本,乃至春天敏感于气温和阳光的花树,都会再次发出花芽。
热爱土地的农民利用这段时间,晒谷物,种植适合秋冬季节生长的蔬菜。
在五代和宋朝,就已经把农历十月这段白天温和的日子,叫做小春天,又叫小春,小春月,小阳春。
“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
点滴红酥真耐冷,争先。
夺取梅魂斗雪妍。坐待晓莺迁。
织女机头蜀锦川。
枝上绿毛幺凤子,飞仙。
乞与双双作被眠。”宋朝李石《南乡子·十月小春天》
这首词是写的早冬时节,反季节的海棠花开,宛如春天一样娇嫩鲜艳。原产自四川的野海棠,本身就耐小寒,此时在相对和暖的十月的里开放,虽然夜晚有薄霜,但是更显得她俏丽,冷艳。在濛濛早冬的烟雨里,一树红花海棠,带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有生机。
反季节开花的还有桃花梨花李花樱花,
比如唐朝杜牧就写了一首十月梨花开。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初冬夜饮》
40岁的杜牧 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刺史,多年不得升迁,且在刺史这位位置上,今年在这里,明年在那里。不过他所做官的地方都是长江沿线的古代大江南地区。
所以竟然看到了十月的梨花。
因为农历十月夜寒,梨花也有边开边落那种特征,所以,他和客人在早冬为了这难得天气里的梨花雪,也要痛饮。
早冬如霜的月光,夜晚的霜寒,和一树边开边落的梨花,构成了绝美早冬的夜色。
而梨花又代表分离,所以这首诗有种冷邃的霜雪美。
但是白天,你要知道这一定好几天超过10度到14度,梨花才会开花。
那个温煦不亚于阳春三月。
十月早冬,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红叶满山,树叶凋零,而水则下降,露出浅滩或者礁石。古诗中所说的天高月小,水落石出,通常就是指的农历十月。
这是晚秋之后又一个适合登高望远,户外游走的好时段。当然我说的是白天。
“红树平沙十月天,放翁今作水中仙。
冬冬林外迎神鼓,只只溪头下钓船。
世事极知吾有命,俗人终与汝无缘。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宋朝陆游《十月》
如果不是沙漠或者极寒地带,初冬大部分中国古中国的白天还在晚秋的余韵里。北方是落叶林,秋色绵延到早冬,万般绚烂。
江南地方,有些树木依然还是绿色,慢慢转黄,但是这里的水边的枫树,是红得明丽,依然红得有生机,在浅水平沙上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
陆游晚年隐居在浙江山阴,这里是江南平原水乡。
那么十月迎接冬神的社鼓在乡村响起,这是庆祝土地的丰收。当然这里霜雪迟来,正是水中鱼虾肥美的季节,那螃蟹总是十月才是最为黄满膏熟的时候啊。
虽然菊花已经枯了,但是早冬的乡村如此丰富热闹,陆游不后悔 自己在乡村养老的决定。
这里丰衣足食,人情更美。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唐朝方干《君不来》
回到人体感本身,农历十月夜长昼短,北风降温,无论白天多么像春天,但是晚上,肯定就不一样,因为一夜比一夜冷。
把冬天的衣裳叫做寒衣,远远在唐朝之前,但是唐朝有大片北方的疆土需要士兵戍守,而由家人寄去温暖的寒衣,是一种唐朝的军队常态。所以有大量描写秋天女主人在家里制作寒衣,寄给北方丈夫抵御北方霜雪的诗歌。
当然游子身上的过冬衣裳也叫寒衣。唐朝手工业没有后来发达,通常都是母亲和妻子做好,送他上路,或者在秋深季节给远方的他寄去。
但是人在外,总有音讯不通或者滞留的现象,以月或者年计算,很是正常。
又一年北风起,妻子给丈夫准备的冬天的衣裳已经做好,却发现无从知道丈夫的地址。
那去的时候,丈夫种下了一棵小树苗,这样的冬天,这个树苗已经长大,枝繁叶茂,给成双对的小鸟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园。
也只有最亲密的人,才会在这样初寒的季节,惦记你的冷暖,想着给你寄去最暖和的寒衣吧。
农历的十月,有着霜来北风的寒冷,牵动朴素的担忧和相思,也有着明丽如春的阳光,抚慰着人间。寒暖同在,相思情长,都是真实的冷暖人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