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旧时代的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一辈子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依靠为别人家抄书为生。他好吃懒做,常常连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为了生计,偶尔还有偷盗行为。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1)

一次,他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抓住了,先写服辩,然后捆打,打了大半夜,被打断了腿。此后,他只好把被打折的两条腿盘在一起,下面垫着一个蒲团,用草绳挂在肩上,用手代替脚行走。最后他在人们的嘲笑中死去。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2)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姓孔,却没有名字,被人们起绰号为名。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3)

如果联想到“圣人”孔子,其讽刺意义昭然若揭。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4)

孔子是很讲究名分的,孔子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乙己与孔子同姓——可以认为是鲁迅有意为之,却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可想而知,这样的“读书人”社会地位如何尴尬了。

孔乙己在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

而孔子的状况一度也是这样。

为了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主张,孔子“逃难”式的周游列国,在郑国都城他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5)

长沮、桀溺是隐士,孔子路过他们耕田的地方,让子路去问渡口时,长沮冷冷地而又意味深长地回答一句:“是知津矣”,意思是说你们这帮到处走来走去的人,还不知道渡口?

孔乙己是可笑而又可悲的人(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是在讽刺孔子吗)(6)

同样是隐士的荷蓧丈人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自己被称为“丧家之犬”,孔子无奈笑道:“然哉,然哉!”

再来听听孔乙己,“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是不是“孔大人”形象的活灵活现。

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入木三分地奚落和嘲笑了孔圣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