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

历代文人笔下,女性之美,容颜之色常常倒在其次。李渔说,女性的美,要有才,有艺,有态度;而明代戏曲研究家潘之恒论女性,说要“才、慧、致”兼具,简直把容颜排除在外。到了清代,《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之美,就美在“布荆人,名自香”;同样具有这种美感的,还有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花了数十万字作传的柳如是。这些女性,似乎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美女,似乎应该用一个更高的词汇去形容。然而仔细推敲,反复拿捏,都不知道用什么词好,那么就姑且用“俊秀”吧。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1)

桃花扇

所谓的俊,是有时候似乎比男儿更加“俊”,所谓秀,则是确实气质和态度温婉,秀丽。明末清初有一位著名文人,名叫张岱。他就是一个十分懂得“怜香惜玉”的大才子。他的《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多有篇什去描绘天下的“奇情”女子。这些女子多情而丽质,都当得上“俊秀”二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小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苏小小,还有两位位女子,也同样奇情可感,令人断肠。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2)

苏小小

一、苏小小——怎一情字了得

在张岱的笔下,苏小小“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然而年纪轻轻,就消香玉陨。“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宋代,一个叫司马槱的人,梦见一个自称苏小小的奇女子,歌唱《黄金缕》。五年后,此生得取功名,竟然前往西泠,酹酒吊苏小小墓。“是夜,梦与同寝”,开始了一段《牡丹亭》式的,或曰《聊斋志异》式的人鬼奇恋。最让人断肠的是,后来此生卒于杭,葬小小墓侧。看来,苏小小一缕芳魂未曾泯灭,依然让世间的有情人为之痴狂。其实苏小小虽然出生低微,然而却与历代才女一样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个同心人。卓文君、薛涛、朱淑真、李清照,概莫能外。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3)

且看西陵苏小小诗: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历朝历代,对苏小小的吟咏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只是李贺早就领会到“无物结同心”的悲哀。张岱或是为了弥补苏小小生前之遗憾,故而借民间传说,写下了一个痴情的司马先生,令后人无限怅惘。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4)

李贺

二、王月生——出淤泥而不染

明梅鼎怍《青泥莲花记》述历代出淤泥而不染的女子。张岱笔下的王月生,就堪称出淤泥而不染。余怀在《板桥杂记》中称之为“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姮娥第一香”。关于王月生,清初笔记多有记载,然而以张岱的记录尤为详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月生和张岱在南京都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闵老子,一个茶道高人。而王月生常常在闵老子处饮茶,所以张岱对这位奇女子,应该知之甚多。

张岱说王月生“面色如建兰初开,楚楚文弱。纤趾一牙,如出水红菱”。可见王月生的形象,与中国历代美女颇为相似,而“建兰初开”,似乎又是一种不能轻易冒犯的有威严的女子。王月生出身低微,是一位身陷红尘的女子。然而虽然环境如淤泥污浊,但是她却“衿贵寡笑,女兄弟闲客,多方狡回,嘲弄台侮,不能钩其一璨。”这种抵抗,让人不由心生爱怜。而作为另一种对抗的方式,王月生努力“修艺”,“善楷书,画兰竹水仙。”楷书的劲节,竹兰水仙的气节,其实都是王月生内心的渴求。不仅如此,王月生还好茶,好茶是雅士的品性。王月生是否是附庸文雅呢?不是的!因为闵老子的茶从来就不是给附庸文雅的人准备的。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5)

王月生

在闵老子这里,王月生还微微展露了内心情感的真实一面。“好茶,善闵老子,虽大风雨,大宴会,必至老子家啜茶数壶始去。所交有当意者,亦期会于老子家会。”这里成为王月生和心上人相会的秘密地方。只是可悲的是,王月生一生,并未真正遇到可以托付之人。

“有公子狎之,同寝者半月,不得其一言。一日口嗫嚅动,闲客惊喜,走报公子曰:‘月生开言矣!’哄然以为祥端,急走伺之,面赧,寻又止。公子力请再三,蹇涩出二字曰:‘家去’”。

“家去”这两个字可谓令人心碎。一个无家之人,却一心渴念的是那个家,心心念念想的是“回家”。谁来给她一个家呢?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6)

朱楚生

三、朱楚生——艺术的精灵

在张岱《陶庵梦忆》中,有一位女子,堪称王月生的精神姐妹,她就是朱楚生。楚生“ 其

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孤傲深情的眉宇之气,“烟视”的顾盼流转与风情万千,韵致令人神思动荡。这位女子是一个出身低微的艺人,一位“调腔戏”演员。她的美,就美在“色不甚美,虽绝色佳人,无其风韵。楚尘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一种精神气质和态度,造就了朱楚生的独特之美。

朱楚生的美,还美在对艺术的追求。“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戏如人生,朱楚生之所以把戏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或许就是希望能够在戏的世界,去弥补人生的不足吧。

张岱和他的西湖(张岱陶庵梦忆笔下的女性)(7)

确实如此!她希望通过戏的方寸舞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获得世人的激赏和共鸣。然而,虽然有很多追求者,但是却始终找不到那个让她“一往情深”的那一个!“楚生多坐弛,一往情深,摇飏无主。”朱楚生就恰似那飘荡的浮萍,总也落不了根!

张岱是朱楚生少有的好友,一天,他们约好在定香桥见面。“一日,同余在定香桥,日晡烟生,林木窅冥,楚生低头不语,泣如雨下”。这泣如雨下,是积聚了多少悲、多少恨啊!然而,心中的愁肠百结,又如何诉说,向谁诉说呢?朱楚生一定是鼓足了千百次的勇气,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去诉说,然而真正在朋友面前,却又无从诉说,或者说无法诉说。

“余问之,作饰语以对。劳心忡忡,终以情死。”

朱楚生的内心,是如此澄澈,容不得一丝涟漪。虽然或许内心的激荡,也曾有过小小的波澜,然而在诗人眼中,她永远都是那个心如止水,下性命以为戏的艺术精灵。至于她自己的生命世界,或许早已融入了艺术和理想,再也找寻不到。

妙哉斯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