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拉伯人不是柏柏尔人 贝都因人柏柏尔人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离世,留下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半岛和一个崭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当时,还没有哪个政权能意识到这群来自沙漠深处、衣衫褴褛、武器落后的穆斯林会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掀起声势浩大的大征服运动,老牌帝国萨珊波斯和拜占庭黯然坠落,一个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冉冉升起。
在这场大征服运动中,贝都因人、柏柏尔人与摩尔人如接力赛一样,将阿拉伯帝国的领土扩大到更远的地方。这三位大征服的接力选手与阿拉伯帝国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有什么关系?
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国家
在七到八世纪的大征服运动结束后,阿拉伯半岛再也没有向外成功的扩张。与之相比,从雅利安人、匈奴人、马扎尔人到蒙古人和突厥人,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外扩张的时间显然要长得多。但实际上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游牧民族的扩张性并不逊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在雅利安人南下古印度时,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也涌入两河流域,闪米特人首领萨尔贡灭亡了苏美尔文明,第一次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了阿卡德帝国。在阿卡德帝国衰落后,后继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与罗马争霸的迦太基都是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
两河文明
然而在波斯帝国兴起后,两河流域开始成为周边强国博弈的棋盘,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先后在此争得头破血流。闪米特人也跟着遭殃,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都是闪米特人的重要分支,在周边强国的轮番碾压下,犹太人被打的被迫背井离乡,流散各地。而阿拉伯人则被死死地封印在沙漠里。直到在伊斯兰旗帜的团结下,贝都因武士闯出阿拉伯半岛,湮灭千年之久的扩张之火才再度引燃。
贝都因人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游牧者,主要指在沙漠中游牧的阿拉伯人,与之对应的是在阿拉伯半岛边缘地带定居务农或经商的阿拉伯人。贝都因人因生存环境恶劣,为了争夺稀有的水源和草场,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还特别记仇,世世代代的血亲复仇没完没了。因此整个贝都因人群体虽然一盘散沙,但世世代代的战争让每个贝都因人成为了出色的战士。先知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后,贝都因人又是最早的一批信徒。
在共同的信仰感召下,贝都因人总算放下了世代仇恨,团结在了一起。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多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个人威望所带来的,而不是伊斯兰教本身。先知在世时,他的教导可以让曾经的敌人握手言和。当他离去后,各个部落就可以自行曲解或编造先知的训令,甚至于否认先知本身的神圣,为自己的一己私利寻找正当借口。最重要的一点是阿拉伯半岛上恶劣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因伊斯兰教的产生而变得水草丰美。
在现实利益面前,活下去比信仰更重要。因此在先知穆罕默德死后,阿拉伯各地叛乱不断,哈里发阿布•伯克尓虽然暂时平定了叛乱,但他也明白在沙漠中维持长久的和平是不可能的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带领贝都因人冲出半岛,掠夺财富。于是伊斯兰教大征服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大征服前夕的地中海世界
勇武的贝都因战士在宗教信仰与生存压力的双重驱动下,迅速征服了大片富庶地区。外面的世界让贝都因人大受震撼的同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期间还发生了许多趣事。击败萨珊波斯后,一个战士在分配战利品时分得一个贵族的女儿,那位美貌少女用1000第纳尔向他赎身,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多要些赎金,他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还有比一千更大的数目。”但在见识了外面的大场面后,贝都因战士也不再满足于现状。尽管已经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贪欲依旧可以使他们旧仇复燃,争得头破血流。
内部的分裂最开始是哈希姆家族的阿里与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争夺哈里发之位,之后整个阿拉伯人被分为了北阿拉伯人与南阿拉伯人两个对立的群体。北阿拉伯人又称阿德南人,主要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游牧民。南阿拉伯人又称为盖哈坦人,居住在半岛南部的也门沿海地区,是定居的农民和商人。笼统的讲,北阿拉伯人就是贝都因人,但在人口问题复杂的阿拉伯地区用部落和教派以示区分显然更合适。
南阿拉伯人长期受到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影响,与北阿拉伯人长期不和,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双方的斗争达到白热化。684年,在大马士革北面的马兹拉希特平原,南阿拉伯人支持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马尔万击败了北阿拉伯人支持的哈里发伊本•祖拜尔,稳固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地位。
但这次胜利并没有确立南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倭马亚王朝之后的哈里发不是依靠南阿拉伯人就是寻求北阿拉伯人的支持,不断的内讧削弱了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战斗力。此外,外部世界的繁华也迅速让阿拉伯战士腐化堕落,已经难以承担起继续开疆拓土的重任,北非的柏柏尔人成为了帝国的主力军。
柏柏尔人是北非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马格里布地区(位于非洲西北部,阿拉伯语意为日落之地)。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其他地区对这一大片地区人口的笼统称呼。在布匿战争中,柏柏尔人建立的努米底亚王国是迦太基的附属国,因此遭到了罗马军队的入侵。罗马人称他们为野蛮人(拉丁语barbari),柏柏尔人之名由此而来。罗马帝国灭亡后,柏柏尔人先后被汪达尔王国和拜占庭帝国统治,在670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服了这里。
马格里布地区
柏柏尔人原本信仰基督教,当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军队到来时,柏柏尔人只是表面上选择了皈依。阿拉伯帝国易弗里基叶总督(易弗里基叶是拉丁语“阿非利加”的阿拉伯语形式,大征服初期,易弗里基叶所指的区域大致为马格里布东部)欧格白对部下们说:‘此地居民不晓伦理,面对利剑便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一走就回到自己的传统和宗教中,我在他们之中看不到穆斯林的身影,我决定在这里建一座穆斯林居住的城市。’”于是凯鲁万城被建立起来,城中的欧格白清真寺成为了阿拉伯人在马格里布的传教重要据点。
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时代,帝国的影响力始终局限于地中海沿岸的几个城市,富于反抗精神的柏柏尔人很是让帝国统治者头疼。柏柏尔人游牧的生活方式机动性更强,也让帝国军队很难消灭反抗力量。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也是由游牧民族组成,无论是相似的生活方式还是战略战术,阿拉伯帝国都比之前的帝国更容易征服柏柏尔人。
683年,欧格白死于柏柏尔人伏击,凯鲁万城也被柏柏尔人攻克。欧格白的继任者哈桑·伊本·努尔曼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将柏柏尔人的反抗镇压下去。战后,哈桑招募了1.2万名柏柏尔士兵,教他们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在他们中间传播阿拉伯的习俗风尚,让这些阿拉伯化的柏柏尔人战士作为传教使者深入到各个柏柏尔人部落。由于游牧文化的相似性,阿拉伯化比之前其他帝国的同化政策更为成功,大批柏柏尔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为以后征服中马格里布(今阿尔及利亚)和西马格里布(今摩洛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710年,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首批渡海的500名战士全是柏柏尔人,后续赶来的军队中大部分也都是柏柏尔人。然而拉伯人却并没有给予柏柏尔人应有的赏赐,半岛上最富庶的地区被阿拉伯人占为己有,柏柏尔人则被赶到了荒凉的北方山区,那里不仅环境恶劣,还要时刻防备残存的基督教政权的袭击。
这让柏柏尔人战士非常不满,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在马格里布的统治也越来越不得人心,总督的横征暴敛最终引发了柏柏尔人的大起义。对帝国的怨恨让柏柏尔人选择了与伊斯兰正统逊尼派对立的哈瓦利吉派与什叶派,建立了首个什叶派政权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909年~1171年)建立时,倭马亚王朝已被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灭亡,倭马亚王朝的后裔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年)。三个王朝的君主都自称哈里发,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就此结束,大征服也随之落幕。1096年后,局势甚至逆转过来,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持续了两百多年,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圣地耶路撒冷都被十字军夺取。这一时期只剩下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还能维持住帝国的版图。
摩尔人与柏柏尔人一样并不是单指某一特定族群,而是欧洲基督徒对阿拉伯人和北非柏柏尔人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欧洲人的统称。在一神教的地中海世界,宗教界限比民族界限更重要也更清晰。欧洲基督徒可不管你是阿拉伯人还是柏柏尔人或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比利亚人,都是摩尔人。这里的摩尔人特指摩洛哥与西西撒哈拉一带的柏柏尔人,正是他们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与穆瓦希德王朝击败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联军,洒下了伊斯兰教大征服最后的余晖。
南北对立的伊比利亚半岛
后倭马亚王朝灭亡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兰政权一盘散沙,基督教国家趁势收复失地,伊斯兰国家抵挡不住,就向直布罗陀海峡对面的柏柏尔人政权求援。1086年,穆拉比特王朝国王优素福·伊本·塔什芬应邀率军抵达伊比利亚半岛,在扎拉卡一役中,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率领的六万基督教联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300多名骑士生还,阿方索六世虽然捡回一条命,却失去了一条腿。几年后,优素福就野心毕露,直接吞并了邀请他前来的伊斯兰盟友,半岛北方的基督教国家只得中止收复失地的打算。
1147年,穆拉比特王朝灭亡,又一批摩尔人渡海而来,建立了穆瓦希德王朝。穆瓦希德王朝不仅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还统一了马格里布地区,实力强大。不仅多次击败基督教联军,还有余力派出海军支援耶路撒冷的萨拉丁对抗十字军。直到1212年,基督教联军在托洛萨战役中大获全胜,摩尔人的势力才由盛转衰。
穆瓦希德王朝
1492年,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摩尔人据点格拉纳达被基督教联军攻克,延续七百多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以基督徒的胜利而告终。同一年,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支持哥伦布出海寻找前往东方的航线,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在大征服运动中叱咤风云的伊斯兰势力错失了这一重大机遇,被欧洲基督教国家全面超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