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论语不断充实自己感悟(天天论语笔记120学而不厌)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精读论语不断充实自己感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精读论语不断充实自己感悟
【原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7.1孔子说:“先学通学懂并学会阐述古人的知识,而不急于去创新,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7.2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从来都不会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如此而已!”
7.28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本章的解读争议比较多,争议点在于“述而不作”和“我老彭”。
关于“述而不作”,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极力维护传统,他一生都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号召复古,是典型的保守派,“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传播不创新。由此认为本章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如果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述传播,就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并认为“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作”,就是创新。并认为孔子在对诗、书、礼、易、春秋的编注中,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并用这些知识赋予“仁”心的内涵。比如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由此认为孔子不是泥古不化的老顽固,而是富有创新的精神文化大师。这只是孔子自谦的说法,孔子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和自己做学问的态度,并不是反对创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都是先有对孔子的结论认定,再去找理由的推理方式。
我们由来看《论语集注》中朱熹的观点:“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子认为这是孔子的自谦,“德愈盛而心愈下”不敢居功为己。并认为孔子“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虽说是“述”,其功劳比“作”还要大很多倍。在这一点上,朱子的论述比较中肯。我也认同朱子孔子是自谦的说法。事实上,当你“好古”到一定程度,并且“述”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想不“作”都难。所以,孔子认为,你不要一开始就去搞什么创新,而应该放低自己的身段,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继往开来。孔子在《八佾》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汲取了夏礼和殷礼的长处,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和发展,而变得更为完善。这就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孔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反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因此说,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也创世纪地开办了孔子私立大学,以至于一直影响到今天。
“信而好古”,孔子在本篇中还有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传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创新。离开传统谈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相信并爱好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深入理解,才能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信而好古”就是要求我们对已有的知识要发自内心地去喜爱,并在态度上乐于学习,虚心受教。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应该理解成为“先学通学懂并学会阐述古人的观点,而不急于去创新,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对“我老彭”也有很多的说法。主流观点认同朱熹说的“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这个观点认为就是道教神仙中的“彭祖”,彭祖以长寿著称。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彭祖为姓,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神仙传》云:“殷王命采女问道于彭祖,彭祖曰:“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遂去,不知所终。其后七十余年,闻于流沙之国西见之。”《楚辞·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意思是说彭祖奉献雉羹与天帝,天帝赐之阳寿八百岁。《庄子·刻意》曰:“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大量与彭祖相关的文献都是说他“长寿,且擅长房中术”,并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并且这个观点有明显的内伤,忽略了孔子的话里还有“我老”两字。朱子说“我,亲之之辞。”这就像我们现代人说“我老爸”、“我老叔”的意思。可是古人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一样尊称某人时,称其为“老某”,比如“老彭”、“老孔”、“老朱”、“老萧”等等的称谓方式。于是就有人说“老彭”是老子和彭祖的合称,之间应该加个标点。这显然又与历史事实相违背,老子创作“道德经”,还能说是不“作”吗?
“我老彭”这个争议点对实质性理解本章内容并无多大意义。孔子说“窃比于我老彭。”“窃比”,尊之之辞,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我”也可以理解成表示亲近的意思。“老彭”就是个受到孔子尊重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比如《论语》中提到又没有其他文献记载的,“问礼之本”的林放,“老而不死”的原壤之类的同时代的人。只是孔子比较熟悉还很尊重这个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本章紧接上章的内容,继续谈论关于治学的方法问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放到一起更容易了解孔子的治学之道。“何有于我哉”一般都会解读为“(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我觉得这都是画蛇添足,孔子是一个自谦之人,这又是他自谦的话,也就是个口头禅之类的语言。这么以翻译就觉得很别扭,“如此而已啊!”或者“不过如此吧!”五个字就最好!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本章的几句话,在《论语》的其他篇章中都能找到。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孔子强调自己的治学风格,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次一等的学而知之者。“不知而作”对应的就是7.1章的“述而不作”,孔子在此再一次表达我没有这个毛病。“多闻”、“多见”就是多听、多看。《为政》篇中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择其善者而从之”来自于《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在一起,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不过是次一等的智慧而已。”
道客村曰:
信且好古学不厌,诲人不倦述真传;
若论成贤与成圣,万水千山只等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