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作和比喻的用法(与比喻常规用法不同的魔法思考术)

年轻时,我曾经辅导过一名调皮男孩的高中化学,他的化学很糟糕那时的他问我:同分异构体是怎么回事?他无法理解其实,所谓同分异构体是在有机化学的高分子领域内,具有同一种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物质对于这个小男孩,过去接触的都是一一对应的物质,即一种分子式对应一种物质,分子式不同,物质也不一样可是,他现在陷于迷惑之中了,他的内心已无法把同分异构体当成一种本有之事而接受下来我告诉他:你见过公园的猴子没有?里面有金丝猴,有马尾猴,还有吼猴;人也是一样,同样都是人,相貌秉性都各有殊同小男孩欢叫起来,他一下子明白了,嚷着让我解释下一个问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比作和比喻的用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作和比喻的用法(与比喻常规用法不同的魔法思考术)

比作和比喻的用法

年轻时,我曾经辅导过一名调皮男孩的高中化学,他的化学很糟糕。那时的他问我:同分异构体是怎么回事?他无法理解。其实,所谓同分异构体是在有机化学的高分子领域内,具有同一种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物质。对于这个小男孩,过去接触的都是一一对应的物质,即一种分子式对应一种物质,分子式不同,物质也不一样。可是,他现在陷于迷惑之中了,他的内心已无法把同分异构体当成一种本有之事而接受下来。我告诉他:你见过公园的猴子没有?里面有金丝猴,有马尾猴,还有吼猴;人也是一样,同样都是人,相貌秉性都各有殊同。小男孩欢叫起来,他一下子明白了,嚷着让我解释下一个问题。

这件事情上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用一个比喻就能使男孩理解了呢?在同分异构体概念上的无法认同,严重阻碍了他对后面知识点的学习,由于多个类似的疑惑挡住思维的去路,导致化学成绩很差,不是很悲哀吗?为什么自己就无法进行这一转变呢?榆木脑袋什么时候才能开窍?现代的家长太重视孩子对理性知识的占有,忽视甚至阻挡孩子在感性思维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理性与感性就像人的左右手,彼此协调才行。当然,因为习惯不同,左右手的熟练程度可能也不一样,但是,左右开弓总比废此厚彼要强得多,两者作用的结果不是相加,更是相乘,相乘类似于一场爆发。

当自己的孩子上学后,我便注重对他感性思维的培养。小孩子刚接触拼音时,一点可以嫁接的课本知识也没有,可是,他在此之前已经接触到了那么多的形象,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呢?ɑ像蝌蚪、狗狗的头,o像苹果、太阳、足球、鸟蛋……把孩子见过的形象嫁接过来,在教拼音的同时,也熏陶着他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一种思维方法。

数学大概是一切学科中最抽象的,把与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干巴巴的符号展示在孩子面前时,有哪一个乐学、爱学呢?因此,在辅导绝对值概念时,我这样说:“│-5│=5,看两侧像不像两块木板?木板在干什么?在挤压中间的水分;5前面的‘-’像不像平静的水面?是的,似乎还能看到上面的波纹和水光呢;等号的右面,挤干水分的5看起来多么干净啊。” 在教授分数的写法时,我这样说:“既然是‘分’,那一条横的分数线就要先写上,分母似母亲,分子似儿子,肯定是先有母亲后有儿子喽,因此要先写分母后写分子,而且母亲托抱起儿子,因此分母写在下面、分子写在上面。”这一形象比喻,使分子、分母的书写位置和顺序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中了。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知识可以类比,如水流与电流、水压与电压等。讲解物体运动时,可用月存款额逐渐减少而存款总额仍在增加,来比喻加速度减小而速度仍在增大的状态。可以用买菜时先问“多少钱一斤”,来说明为什么定义频率概念时要用“单位时间”。这样,孩子就好理解了,知识点与某个生活事例有数学或逻辑上的同构关系,他们马上触类旁通。

擅长比喻是教育的窍门。《礼记》中有精辟的论述,意思是君子成为老师必须以“能博喻”为条件,不善于运用“博喻”,就不能成为“师”;这段话把“能博喻”提到了非常高度来认识。语文老师在教授修辞时,比喻等修辞格都被严格限制在纯文学领域,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繁杂修辞格区别的同时,却没有给出更为一般性的理解:比喻是用已知理解未知的工具,是最原始的认知方式,是认知的起点。我们不能因为教授知识而把创造知识的工具遗漏掉。

学习本身就是理解未知事物,学生们将学习的新内容与已知经验建立比喻和类比联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重点内容通过多个合适比喻说明就明晰许多。比喻能以少少许言说多多许,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模式,知识点会因为内在关系的比喻得到有效突破,理性知识就会因为这些比喻的参与而更加明晰、特异而印象深刻。

常规教育方式是完全靠死记硬背学习,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抄写。鉴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善于在无数事实基础上归纳出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从特殊过渡到一般,从形象过渡到抽象。孩子感受充分了,心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理性认识会水到渠成。家长作为年长之人,即使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会比大部分学生的感悟力强,完全可以从孩子们的共同经验中抽取相似形,将其嫁接过来,在学生学习、记忆一些模式程式的同时,将其向学生生命深处生根,将感性的东西加进去。抽象世界本来就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着的,如果家长耐心细致地从孩子们日常经验中找出一些相似形来,这即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也让孩子们知道万物衍生的道理,属于以柔克刚。只要我们以理性知识的相似性探究为契机,在辅导中善加引导,势必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直觉能力,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他们的经验中必然有大量相似的各类知识,学生也渐渐学会相应技巧自己完成这个过程。

比喻方法不强加孩子们什么,而是利用孩子们生命中经历的形象衍生出新的事物,让他们看到了无法联系之处立起的联系,让孩子们的生命中少了些冷冰,多了些亲切。这里,我们用形象支持形象,用多个形象固化一个形象,每一意象都汲纳或残存着多种生活意象,“四不象”后反而变成了一个新东西——麒麟。我们要教育孩子,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经常问自己,眼前知识或其中一个侧面或解题过程像什么?在过去知识和生命经验中寻找最多的相似物,这很重要!一切都是一个起点,向生命经验钩联发散的起点。孩子们如果每前进一步都遨游在生命的海洋里,从整个生命的经验中寻求支持,向生命深处扎根,也知道知识点与世界的微妙关系,将记忆中的东西直观化,僵化学习便转化为生动有趣、拟人化、童心和博物的学习。

儿子只在作文中打一些简单比喻,仿佛比喻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他们还没有迈入运用比喻提升自我的快速通道,让有本事的比喻坐冷板凳,真是可惜呀!我们要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授予他们“点金术”,走到比喻身旁,不是找到了神秘力量,而是开发了大脑的闲置资源。比喻还能启发学生自我觉醒,一旦能觉醒,就能自爱,形成独立思想和人格,奋力攀登人生之路,倘能此,我们又何必为他的分数而担心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