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宋捷(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听雨,是古代诗人词人非常偏爱的一种活动,而流传下来的关于听雨的有名诗句也是非常之多,非常之精彩。
比如白居易经常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比如元稹睡在船上听雨:“曾向西江船上宿,惯闻寒夜滴篷声。”
比如陆游睡不着觉,听了一整夜的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比如杨万里睡在茅草房里听雨:“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温庭筠在听雨。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韦庄在听雨。
“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这是晏几道在听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在听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是秦观在听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这是万俟咏在听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在听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是辛弃疾在听雨。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yì)花铭。”这是吴文英在听雨。
……
从古到今,关于诗人词人写雨的诗词名句真是数不胜数。
但是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一首别样的“听雨”佳作。这就是曾经被称为“樱桃进士”的南宋著名词人蒋捷所作的《虞美人·听雨》。词人用不一样的听雨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人生故事。
虞美人·听雨
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词
【名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基调】悲(为自己,更为国家)
【年龄】不详,大概是在南宋灭亡以后诗人流浪的过程中所作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吧。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
昏:昏暗。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
僧庐:僧寺,僧舍。
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据推测这首词大概是作于南宋灭亡之后。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人,大约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蒋捷30岁)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蒋捷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首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山林的时期,词人怀念自己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光,疏解自己对故国的悲愤之情。
【考点】
考点1: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答案: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之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
考点2:请说出“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凄凉的西风中传来几声失群大雁的哀鸣声。与前面少年生活对比,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为下文老年凄苦的生活做铺垫。
考点3:“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考点4:请用三个现代语言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情。答案:少年欢乐;中年失意;老年无奈。
【赏析】
《虞美人·听雨》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听雨。
时间:“少年”。
地点:“歌楼”。
场景意向:“红烛”、“罗帐”。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勾勒出一幅少纸醉金迷的画面。年少时候的词人,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沉溺在寻欢作乐中,并不懂得对时光的珍惜,少年时候听到的雨声不过是为他的浪子生活平添几分浪漫的音符而已。这也为下文表现人生苦多乐少,中年颠沛流离、晚年老境孤寂凄凉做反衬。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壮年听雨。
时间:“壮年”。
地点:“客舟”。
场景意向:“江阔云低”、“断雁”、“西风”。
“客舟”,寓有天涯羁旅的意味。而人到中年,漂泊江湖,尝尽奔波流浪的艰辛,倍尝孤独的煎熬。漫长的而“客舟”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更加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原本应该大有作为的壮年词人却不得不漂泊流浪!一腔旅恨、万种离愁,似乎都在这幅江雨图之中。词人回味壮年听雨的寂寞凄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第三幅画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老年听雨。
时间:“而今”即老年。
地点:“僧庐”。
场景意向:“鬓已星星”。
“星星”,即鬓发斑白的意思。此时此刻,词人已是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年人,在远离尘世的荒凉寺庙中默默地听着雨声。词人在这里没有写景,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这是词人饱经沧桑后的感叹;“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更是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之语。“一任”两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这点滴之中,包含着少年的憧憬,壮年的哀愁,和老年的孤寂之情。老年听雨,是这首词的重心,他回顾了词人的一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蒋捷简介
蒋捷,其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竹山先生:蒋捷,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考取进士,不久,宋亡,他隐居竹山不仕,世称竹山先生。
樱桃进士:蒋捷写过一首《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于是后人又称蒋捷为“樱桃进士”。
蒋捷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公元1279年,元军大败宋军于崖山,民族英雄陆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赵昺(bǐng)毅然跳入大海,南宋王朝至此灭亡。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282年,誓死不肯投降的文天祥被元军赐死。十年后,也就是公元1289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的谢枋得也因不肯投降元朝而绝食殉国。
蒋捷的一生是在国家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度过的。蒋捷的祖籍是江苏宜兴,他的祖先是宜兴的巨族,就在南宋灭亡的前五年,也就是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30岁的蒋捷刚刚高中进士。可这个时候的南宋王朝已是摇摇欲坠。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279年,元军大败南宋,蒋捷的家乡宜兴也被攻占,南宋灭亡,蒋捷也沦为奔波流浪的宋朝遗民文人当中的一员。由宋入元,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元朝的官员。但蒋捷就如同我们前面讲过的写《小孤山》和《庆全庵桃花》的谢枋得一样,一生坚守气节,不肯入仕元朝。青年时代风流儒雅的蒋捷,从此漂泊江湖,在贫窘交加中度过了一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