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周萍跟谁了(难忘那年搞四清)
每当翻起这张存放已久的照片,总浮想联翩,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令我终身难忘。
那是1965年3月刚31岁的我(前二排右一),在本县北代公社苑庄完小任校长时,经北代公社党委书记徐春典(前二排左三)推荐,被武强县委选中,参加了由衡水地委、行署组成的“四清”总团武强分团工作队。照上级的部署,我队派驻在原武强县委书记李登林(前二排左五)的“点”——景县龙华公社台辛庄。该村南靠石德铁路线,北邻古沙河,是个东西狭长的平原村庄。当时全村275户人家,1134口人,8 个生产队。
我和原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的路中玉(前二排左一)排长两人包了第8生产队,同住在老土改根子、老党员张书田家里。朝夕相处的我俩,谈工作之余,就是说些我习文,他习武的趣事,感情很融洽。我们全体队员(前二排左二石家庄陆校排长刘焕章,前二排左四石家庄陆校战术系主任、指导员王金贵,前二排右四武强县委办公室主任,工作队长徐金恒,前二排左三《解放军报》记者丁玉兰兼副指导员,前二排右二武强县委宣传部秘书张会来,前排左四卫校刚毕业的陈玉莲《衡水日报》总编蒋清泉的爱人,后二排左二原武强年画社社长戚建民,后二排左三原武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张全生等),通过“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坚持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没有节假日,一般情况下,上午碰头,谈工作,下午到所包队义务劳动,我们不搞特殊,轮流到户吃派饭,每顿饭交半斤粮票、一角钱现金,从不赊欠。我们没有“官”架子,与老百姓零距离,为他们千方百计排忧解难,办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事,很受民众喜爱。住村不久,便打开了局面,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使这个原默默无闻的台辛庄一跃成了全区百亩方连片的试验田样板村。村俱乐部搞得很火,经常在本村演唱自编自导的20多个节目和30多首革命歌曲,大家饱了眼福,分享了文化艺术的魅力。省军区大比武时,村民兵连全队参战,张秀清还荣获全省“巾帼神枪手”打靶第一名哩……
历时一年的“四清”圆满结束后,乡亲们恋恋不舍地赶到办公室送行,县委书记李登林深有感触的说:“乡亲们,感谢你们的配合,使我们的工作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队员同志们,大家辛苦啦,希你们把这里的经验,带到各地开花、结果!”并和大家合影留念,才有了这张照片。队员们分手后,各奔东西,回到了原工作岗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提了干,有的改了行,都从工作岗位离、退下来了,有的还在原籍干着力所能及的事业,有的永远的走了……
一晃多半个世纪过去了。老有所念吧!总想再看看人杰地灵的台辛庄,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更愿见见老房东——张书田,老人健在的话,算是期颐之年的老寿星啦。但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了,至今未能如愿。但从多方了解,如今的台辛庄在景县县委政府,龙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台辛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成了林茂粮丰、厂房连片、楼房座座、交通四通八达小有名气的美丽新农村。作为八旬叟的我,为其高兴,深感欣慰呀!
河北省武强县大郭庄老年大学王长青根据退休干部、武强县大郭庄84岁王志浩口述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