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

音乐发展使始于西方在基督教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帝国内部崛起。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给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他本人也在临终前受洗入教。基督教乘势在各地兴建教堂,广泛传教。音乐作为传播信仰的工具,依附于宗教仪式,得到迅速发展。早期基督教音乐吸收了古希腊、犹太、拜占廷、东方国家以及基督教地方教会音乐的因素。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1)

音乐表演基本是即兴性质的。音乐总是与诗歌、舞蹈相结合。基督教会排斥令信徒想起异教生活的古罗马音乐。早期基督教音乐与古希腊音乐形态十分接近,它们同样是单声部的,旋律在节奏和节拍的处理上与歌词关系密切;没有固定记谱法,以即兴表演为主等。尽管中世纪看不到古希腊音乐的任何音乐的实例,但古希腊音乐理论是中世纪音乐理论的基础。它包括音乐哲学以及关于音阶、调式的理论和音乐术语。这个理论认为音乐是与自然界相关联的一个有秩序的体系,音乐具有道德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史诗、悲剧一直对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2)

中世纪因为罗马帝国灭亡,590年格列高利出任教皇。相传他派人收集整理各地圣咏编成圣咏曲集,统一罗马教会的教仪和圣咏,重建罗马教会唱歌学校。基督教圣咏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称为格列高利圣咏或称素歌。格列高利圣咏用于礼拜仪式,内容取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是一种没有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其旋律根据词曲结合的关系可分成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

据900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西方音乐已经发展出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奥尔加农。奥尔加农由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添加声部构成。它的形态逐步复杂丰富,依据发展的阶段可分成平行奥尔加农、自由或反向的奥尔加农、花唱式(或称华丽)奥尔加农和采用节奏模式加以组织的有量奥尔加农。当节奏模式不仅组织对位声部,也对作为定旋律的格列高利圣咏加以组织时,经常会形成音对音的对位织体,这种对位风格被称作狄斯康特。用狄斯康特风格编写的复调歌曲叫克劳苏拉。13世纪中叶,为克劳苏拉上声部填上拉丁语或法语歌词,发展出一种新的、长期被采用的体裁经文歌。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3)

通过教会音乐家们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记谱体系。935年奥多提出的字母体系是现代音名的基础。8~14世纪指明旋律音程和音高的纽姆记谱法逐步形成了线谱。圭多(阿雷佐的)发明唱名、音阶和调式体系等。经过中世纪漫长的音乐实践,以教会音乐为基础,发展出西方艺术音乐特有的声乐复调和记谱法。

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1300~1450)和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这段时间,新艺术反对古艺术受神学观念支配的三分法,主张更科学的二分法。因此,14世纪又被称作“新艺术”时期。新艺术的技法首先用于经文歌,产生了以固定节奏型来组织定旋律声部的“等节奏经文歌”。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创作世俗歌曲要多于宗教音乐。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4)

15世纪英国最有名望的作曲家J.邓斯特布尔所作的经文歌,没有常规的定旋律声部,而是以主调织体为主,含有大量三和弦结构的音响。此时的英国音乐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音乐中心转移到勃艮第公国。宫廷小教堂拥有15~27位音乐家,还有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乐队,欧洲许多音乐家都在那一地区学习或在大教堂工作过,被称为“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G.迪费有高超的对位写作技巧,作品涉及世俗音乐和教堂音乐。

早在勃艮第公国时期,欧洲北部就形成一个文化圈。勃艮第公国并入法国之后,仍然是来自这一地区(法国北部、荷兰南部和佛兰德,被称为佛兰德乐派)的音乐家活跃于欧洲各地,处于西方音乐的领导地位,对各国音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佛兰德乐派运用模仿手法,使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取得平衡,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他们擅长写作经文歌和弥撒曲以及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歌曲。主要作曲家有长期供职于法国宫廷小教堂的J.奥克冈,活跃于意大利的若斯坎·德普雷,初在康布雷后到意大利的J.奥布雷赫特,在意大利和德、奥宫廷供职的伊萨克和O.di拉索。他们把佛兰德的声乐复调写作的成就带到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国际性的风格;同时又与当地音乐结合,具有各自民族的特色。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5)

16世纪的基督教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罗马教会借助统一的宗教仪式、宗教音乐和教会语言来维持西方精神领袖的局面。新教同样把音乐作为传播信仰的工具,在礼拜仪式中用本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演唱用方言写成的歌曲。德国产生了众赞歌,法国和瑞士有格律诗篇,英国有赞美歌和礼拜乐。天主教的反改革运动同样波及音乐。托兰特宗教会议关于教会音乐的指导性意见,促成了风格纯净安详的罗马乐派。以G.帕勒斯特里那和西班牙作曲家T.维多利亚、F.格雷罗为代表。此外,以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形成的威尼斯乐派,以来自佛兰德的音乐家A.维拉尔特为开端,包括A.加布里埃利和G.加布里埃利叔侄、C.梅鲁诺等好几代音乐家。他们大大丰富了教堂音乐,创造了双重合唱队构成的交替圣咏,形成了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器乐音乐体裁,是巴罗克风格的先声。

1600~1750巴罗克这个时期歌剧的诞生和器乐音乐的发展,复调风格逐渐向主调风格转移,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体系代替,数字低音的运用引起了“和声学”的新概念。大量新的音乐题材涌现,音乐语言也在不断更新。

巴罗克时期流行的键盘乐器有管风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重要的体裁有即兴风格的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手法的帕萨卡利亚和夏空以及赋格和组曲。各国均有重要的作曲家,如G.弗雷斯科巴尔迪、D.布克斯特胡德、F.库泊兰等。在巴罗克时期提琴族乐器与维奥尔族乐器并存。室内乐的主要题材是奏鸣曲,从织体上看有三重奏鸣曲(常用2件小提琴和2件通奏低音乐器)和独奏奏鸣曲(1件独奏乐器和2件通奏低音乐器);体裁可分成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合奏音乐有协奏曲和乐队组曲。协奏曲因乐器组合的不同又可分成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众多音乐家都采用这些题材。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6)

(1730~1820)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新体裁和形式是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套曲,它不仅用于独奏奏鸣曲,也用于室内乐和管弦乐音乐。D.斯卡拉蒂、C.P.E.巴赫等意大利和德国作曲家对它的确作出贡献。在室内乐的各种重奏组合中,弦乐四重奏成为最重要的方式。古典交响曲在巴罗克器乐合奏,特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发展定型。歌剧领域的新体裁和新风格也开始涌现。N.约梅利和T.特拉埃塔等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对正歌剧加以改革,C.W.格鲁克把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完美地结合,力图使歌剧符合古典主义的理想。喜歌剧作为新风格的代表逐渐在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7)

1800~1900年以后,浪漫主义时期,为取悦听众,音乐家们追求高超的技巧、富丽堂皇的音响和丰富多彩的风格。纯音乐是表达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感最好载体,期望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的“整体艺术”观念以及标题音乐亦受关注。音乐向更广泛的群众普及,业余音乐生活日趋活跃,带动了音乐评论、音乐出版业的发展。为培养音乐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不少人既是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又是优秀的教师。19世纪运用的音乐语言对于古典时期既有承袭的一面,也有革新的一面。调式、和声体系以及曲式规范等基本相同,只是手法更丰富、更个性化、更自由。各种体裁与当时的音乐思潮同步发展,直接反映了音乐的时代特征。

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艺术歌曲不仅在德、奥和法国大大发展,亦受民族乐派作曲家喜爱。歌剧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各国均有各自特点的歌剧:德国的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和瓦格纳的“乐剧”;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意大利歌剧几乎构成该国音乐的全部;民族乐派歌剧的兴起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音乐史及主要流派介绍(深度探讨西方音乐发展史到二十世纪之间发生的事和出现的各大流派)(8)

19世纪与20世纪,后浪漫主义音乐家把浪漫主义的理想与语言推向极致,激发了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反叛。印象主义为20世纪音乐开启了一条道路,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新民族主义、未来主义交迭出现,使传统的音乐语汇发生巨大变化。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和不同音乐观念的支配下,1920年以后的西方音乐更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1950年初开始,音乐的实验性倾向大大加强,比较集中地反映为绝对控制与彻底自由两种类型。70年代起,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自表现主义以后就一直被作曲家排斥的情感表现又开始复苏。此外,整个20世纪西方音乐接受东方文化影响并从中吸取养料;众多亚裔作曲家将鲜明民族特质融入西方音乐的主流中;非洲和拉丁美洲因素得到重视等,表明西方音乐中的异质文化将与日俱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