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车灯(难忘的跑大灯)

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在天津公交四路车队做售票员工作那时的公交车可不像现在无人售票,自动报站,车厢里还有空调等这么优越的条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朴素的车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朴素的车灯(难忘的跑大灯)

朴素的车灯

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在天津公交四路车队做售票员工作。那时的公交车可不像现在无人售票,自动报站,车厢里还有空调等这么优越的条件。

那时的公交车,不论司机和售票员都很辛苦,早班需凌晨三点四十五分就得坐上班车,而中班到家一般都是夜里两点多钟了。当时我所在的四路车队跑的公交线路,是市内最长线路,从河西的西南楼到河北区的小王庄。一天的工作量是跑四圈,也就是八趟,高峰时的间隔发车也就是三四分钟。过了高峰时段,发车间隔才延长至十来分钟,我们称之为“拉点儿”。这拉点儿可不是让你休息的。而是要做车辆内外的卫生,包括擦玻璃,墩地等等。另外拉点儿也包括吃饭。

那时跑公交的,尤其刚接触这项工作的,吃饭就是一关。在企业,半小时吃饭都有人嫌短,而在公交行业,给个十分钟八分钟的,就是不错的了。记得我刚跑车时,有一次拉点儿吃饭,捧着刚蒸热的饭菜,还没吃几口,就听到该发车的铃声了。没办法,于是拿着饭盒坐在后门售票位子上,边吃饭边卖票。一位要下车的大娘,扶着栏杆看着我说“你这孩子还挺哏儿,一边卖票一边吃饭,两不耽误,我可是老坐公交车的了,今天还是头一次遇见这样售票的……”一圈转回来,调度员马师傅对我说“干售票,不光要求手快腿快,还有吃饭要快。”说着,马师傅推推自己的黑框眼镜继续跟我说:“我那时刚干这行时,为练快吃饭,在家也按拉点儿时间练习快吃,就为尽快适应咱这吃饭要求。我冬天基本都是在院里吃,就为凉的快……”听着马师傅的话,我连连点头,表示要尽快练习快吃饭,以免影响跑车售票。实践出真知,规律自己找。通过几天吃饭锻炼,我摸索出一个规律,只要不是需要加热的米饭菜,我吃饭的速度就快多了。于是我每天拉点儿吃饭都是馒头鸡蛋或大饼果子,这种饭不用加热,几口就吃完。也就不影响跑车了,就这样,吃饭要快这一关,被我绕着解决了。

那时侯各行业都有各行业树立的模范典型,公交行业的先进典型是八路车队。记得车队领导为让四路车队提高服务水平,专门去八路车队观摩学习。随后在车队召开学八路,上水平大会。那时车队从领导到职工,办事真是雷厉风行,一天布置任务,转天黄纸红字标语就贴在所有车厢和终点站房。喊出的口号是“立志学八路,夯实打基础”。一 场立志学八路,提高服务水平的活动开展了……

“术业有专工”,行业岗不同。在公交行业就有公交行业特点的岗位、要求和行话。岗位除了司机和售票员外还有查点、把关、预备等等。查点,就是为了保证行车间隔合理,防止行车抢点开快车以及误点慢了等等,在线路重点站设有专人查看行车时点,及时提醒司机注意合理间隔时间。把关,就是针对客流较大的站点,派有站员在此站服务乘客,维持乘客等车秩序,以保证乘客上下车和车辆进出站的安全。还有预备,就是车队备有一两名司机和售票员,为突发不能上班到岗的司售人员顶班上岗,以保证全员车辆正常运转。预备有大小之分,大预备是厂里配备的司售人员,小预备则是车队自己安排的人员。

那时,对售票员还有一项要求就是写自带。所谓自带,就是售票员当班时,先告诉站里自己本身带有多少钱,以免工作中,如果和乘客发生钱款纠纷时说不清公款与私款。说到这,我就想起我曾经历的一个售票小插曲。记得是我上早班的一天早上,大约六点多钟,车内乘客不多。上来个女士,四十来岁,穿着黑尼上衣,提个造革书包。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挺时髦的一个女士。快到站时,我询问她车票,她当即拿着张票出示给我,我一看那票色和我当天领的不一样,号码也不对。于是,我问她这票在哪买的,她说就是从我手里买的,我直接告诉她,我今天卖的不是你这个色的票,票号码也不在我的票范围。在我追问下,她承认了是旧车票,最后按规定补了票下车。这种事,如果她态度强硬,发生纠纷,找到站领导,作为售票员,首先申明自带多少钱,这样就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避免公款私款说不清的麻烦。

最后再说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甚至成为我的一个教训的事情就是跑大灯。那是我刚工作不久,每天快下班的最后一圈时,拉点儿停车时间稍长一些。这样就有司机售票员们在站房休息说话。而听他们交流最多的大多是问今天谁跑大灯。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也不好意思询问什么是跑大灯?但心里又老琢磨什么是跑大灯。这天,好奇心终于壮着我的胆儿问我师傅嘛是跑大灯?师傅听我这一发问,随后便笑着对我道出跑大灯的来龙去脉……

跑大灯,是公交业的行话,是沿袭天津旧时有轨电车的一种说法。旧时的有轨电车,营运到夜晚最后末班时,每到一站,售票员都会下车把站牌放倒,以此提示乘客这是最后一班车了。这个做法可能和当时手表不普及有关吧。而司机这时会开着电车大灯行驶。俗称跑大灯。就这样,末班车的称呼就被跑大灯这句行话替代了。跑大灯那趟行程,除了收车晚,倒也不太辛苦。因为乘坐这趟车的大多都是下班收车早的同行,也没有什么乘客了。所以售票员一般都是利用跑大灯这段时间,结清一天的车票和钱款,以便下班尽快到票务室交账,避免延误时间而赶不上班车。从到票务室交完账,再到等坐夜班车这段时间非常紧张,尤其遇到上跑大灯,从赶到票务室排队交账,而后再紧走到班车站点,这样就显得时间特别仓促了。稍有耽搁,就怕赶不上班车。那时的交通工具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自行车铺满街,出租车、私家车也都有。那时要是赶不上班车,就只有步行了。当时,我住河东富民路,而票务室在和平赤峰道,十五六里路,真要走起来也是个小“长征”了。那时我才十七八岁,想到这些,我就对跑大灯有些发怵,可发怵也没办法,发车时间轮转走,你这发怵的门槛设置的再高,也挡不住跑大灯的日子到来。那天,调度告诉我,明天轮我们跑大灯了,我一听,心里阵阵发紧。虽说思想也有准备,但真第一次跑大灯,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当班那天,我想今天可得仔细些,千万别因错账耽搁时间。于是,我从跑第二圈后,就开始核对票和款,一个行程一核实,一个行程一清点,计算票数,清点钱数。同事见我这样干,还和我开玩笑,说我这样不是仔细而是有些嘀咕了。但我却认准这样的“嘀咕”不误事。直到最后一个单程前,我又一次核算票数钱数都无误,心里才踏实。想着一会儿下班交账,坐班车回家,第一次跑大灯还真顺利……想到这心里又不自觉地飘飘然了。这时上来个乘客,买了张一角钱的车票,我收钱随手在车票红笔划道撕给乘客……大灯跑完了,我满脑子想着班车,就急奔赤峰道的票务室。白天喧闹的路面到了深夜显得格外寂静,月光透过树叶照在路面上有些斑驳。只是月亮还没有圆。到了票务室,交账的高峰时间已过,往日熙攘的票务室,今天显得很清静了。看到此景,我心情更加焦虑,顺把手里的款和票夹上的车票交给了会计。会计是个态度和蔼的年龄稍长的男同志,他接过钱票,开始清点。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盼等他说“对了”这句话了。时间在等待中一点点过去,却不见他说对了这句话,反而见他算了好多遍,随后抬头对我说“小伙子,你这钱和售出的票不对呀,差一毛钱的票。”我一听,当时脑子就有些发蒙,真是“载情不去载愁来”,怕嘛来嘛!老会计看出我是新员工,耐心的叫我再找找书包衣兜。我浑身翻个遍也没有车票了,没则,为了怕误班车,按照规定,只能自掏腰包赔付这一毛钱了。

坐在回家的班车上,往日的困顿儿今天全没了。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全是清点钱票车票的情景。究竟错在哪?是反复核对账时丟了张票?还是丢了一毛钱?抑或还是最后售票时,不慎被多撕带下了张票?最终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就这样,跑大灯这天的账务,在我“仔细”反复清点下功亏一篑了。

痛定思痛,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警示:做任何事情仔细认真是必须的,但切忌反复和嘀咕。“物极必反”这句充满哲理的话,就是最好的解释了。仔细,不是要求你机械性地反复和重复,而是要求你大胆细致的认真。否则那就是犹豫和嘀咕,而犹豫和嘀咕恰恰正是失误的铺路石。

时光飞逝,人生俯仰。如今,岁月已经让我和这些往事分别四十多年了。在这四十多年里,自己经历过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都已淡忘,就像我售出的车票似早已飘落没了。唯有这第一次跑大灯的事情,在我脑海里烙下深深烙印。特别是在我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后,跑大灯这件事,可以说是我的警示座右铭了。工作中,每每遇到需慎重安排的事项,合理布置的任务。我都会以跑大灯嘀咕失误的教训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做到事先周密思考安排,办事中一定要果断认真,避免重蹈跑大灯的覆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