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

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1)

慈圣寺经幢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2)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3)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4)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5)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6)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7)

慈胜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番田镇大吴村。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

一千三百多年间,慈胜寺历经唐宋,毁于兵焚,元至元年间(1264─1294)重建,鼎

盛时,中轴线四进院落五座殿宇,配殿僧舍布满两厢,僧众过百。

清幽古道院灵应祈福地(乡野国宝慈胜寺经幢)(8)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高5.4米,共有十五层。上部为摩尼宝珠、方形花托、仰莲、八角屋顶、龙首怪兽、方形城阙、宝盖,中部是刻著经文的八棱石柱,下部为祥云幢座、覆莲、方形须弥座、两层八瓣莲座、八面底座、圭角。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为中国保存完整的同时代仅仅两个石经幢之一(另一个在北京),殊为珍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