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

洞庭虎 湘约世界 情怀天下 2022-09-11 00:16 发表于湖南

又到九月十日教师节,作为一名教师世家子弟和曾经在三尺讲台站过多年的人,总想写点什么,又不知从何下笔。突然收到几位学生的问候,便以“我的一字之师”为题写这篇文字。

话要从2018年说起。那年老家华容县发改委发文,兴建“刘大夏文化园”。我退线不久,又是刘大夏十六代孙,便辞了所有的事,专心去刘大夏文化园搞创意和布展。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1)

(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刘大夏像)

我和森斌前辈及迪文、迪刚等人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文化园主殿和刘大夏纪念馆进行包装,也好让世人更多更好了解刘大夏的优秀事迹和正直品格。

文化园主殿要撰写一幅对联,征集了几幅,没有很合适的。刘大夏是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是清朝雍正皇帝钦定的中国历史上七十九位贤臣之一,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和诗人。毛泽东主席1921年4月到华容巡学时曾说“刘大夏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治理黄河,功莫大焉。”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2)

刘大夏后来隐居老家华容胜峰东山,文学家李梦阳为其作《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写下了“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的名言。2012年12月24日,被中央组织部向全国332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推介。明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也为大夏公题写了“百年南国双蓬翁,万古东山一草堂”的赠言,对刘大夏褒奖和歌颂。

刘大夏文化园是华容一景,为刘大夏文化园和主殿撰联,还真不能随意和马虎,否则会贻笑大方。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3)

转眼就到了四月,文化园马上要开园。时间紧,对联还没征集到。于是我自不量力,躺在床上思考琢磨。我深知自己文化根底浅薄,但也知刘大夏文化园的地貌特点和建设意义。

刘大夏文化园西南面是龙秀山,东北面是凤形山,北枕长江,南瞰云梦,是风水宝地,我反复摸后脑,终于来了灵感:“枕长江、吞云梦、盘龙栖凤;继世泽、展鹏程、纬地经天。”我一口气呵出,感觉很有点气场,也合文化传承、家族教育之要义。落笔之后,便征求他人意见。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4)

征求意见时,有人对盘龙栖凤提出了异议。说这么写,让人产生邪想:你们搞文化园,似乎在做封建复辟梦,什么龙呀凤呀,是不是刘家还想出个皇上、太妃。

但马上也有人解释:文化园右边是龙秀山,左边是凤形山,这盘龙栖凤指的是地理位置,与龙凤巧妙组合,吉祥大气,再好不过了。于是大家统一了认识,就用这副对联作主联。

对联初稿撰写好了,但我总觉得不到位,好像还有点缺陷。于是我把这幅对联发给我的学生——时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现任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汤建军研究员,让他修改。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5)

我知道他早年毕业于湖南师大,又是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文选德先生带出来的党建博士,理论、文学功底深厚。他接到我的微信,不久便给我回复:“老师,您的对联甚好,建议将‘吞’字改为‘涵’字,如何?请酌。”

“吞”与“涵”,到底哪个字好,我继续认真思考推敲。《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的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了岳阳楼磅礴气势;孟浩然则用“八百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出了洞庭湖的秀美景色。“吞”与“涵”,文豪们都用。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6)

刘大夏是刘邦的后裔,老祖宗从山东东平迁入。其三世祖刘宝将军是岳飞的先锋,人称“大刀刘”,抗金寇,灭杨么,好不威风。有道是慈不掌兵,刘家人与军为伍,大多力大身壮,率直刚烈,性格倔强,豪气冲天。用“吞”,正是刘家人和刘大夏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

但也总觉得还差一点文化的涵养和圆润。牙齿再硬,和舌头共处,最终一定是牙齿残缺而舌头依存。我顿时感觉这个“涵”字的妙不可言,它告诉我们应像清澈的湖水一样,滋养万物,造福生灵;像升华的水雾一般,不断充实,不断进步,修身养性,提升修养。

仔细琢磨,这个“涵”字改得实在是太好了。不但改出了对联的韵律,还改出了文化传承的要义和精髓。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7)

后来我又请刘大夏嫡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原政委、中国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刘克仁将军亲书。克仁将军见联后非常高兴,唯恐自己书写不到位,亲自出面请德高望重的有名书法家,中国核基地原政委王振荣将军亲书。

2018年4月,刘大夏文化园落成之时,这幅对联终于樟香木刻,挂在大殿正中的红漆柱子上。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8)

我的这位学生,还真的有点让我开心和感动。初三毕业时我当他的班主任,他是班长,协助我管理班上事务。当年他成绩很好,超华容一中录取线,但因体检出了一点小问题,我还专门陪他去学校找熟悉的招生老师解释,最后如愿录取。

他一直尊我老师,逢年过节总给我发信息问候,也经常请我们聚聚,有时也请我参加他主持的课题调研、评估论证和帮助修改文稿。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9)

这次我请他改对联,二话没说。尽管只改了一个字,但足以为我的“一字之师”。师生聚会时我讲这个“一字之师”的故事,他总是微笑而又谦虚地说“岂敢!岂敢!都是刘老师过去灌输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老师,能为国家和民族作更大贡献,这很正常,也是规律;这即是每一个老师的期望,也是民族不断兴盛的不竭动力。

一句之师(我的一字之师)(10)

我只是想,作为一名教师,大多很是清贫,很是辛苦,一辈子到底能得到什么?时过境迁,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当你的学生成长成才成熟了,有时就是一个字、一句话,或许让你高兴、让你自豪。学生帮我改对联,尽管只改一个字,但带给我的是意想不到的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每个教师最神圣、最光荣和最独特的快乐和享受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