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次列车失踪事件真相(沈阳到北京的列车神秘失联)
1959年7月21日深夜,一辆载有30名乘务员与612位旅客的铁路列车,消失在茫茫大雨和山洪中……
当列车失联的消息,经由锦州铁路局,传递到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复兴路10号铁道部,来到部长滕代远同志手中的时候,整个铁道部都被震动了,因为这极可能代表着一次特大客运急情的发生……
滕代远
而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台“美国之音”,也将这条消息面向全世界报道,而美国人不顾中国意愿率先披露此事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想要看笑话。
一时间,全世界都在关注着遥远的东方,而在中国,中南海、国务院、公安部和气象局等部委办公区,灯火昼夜通明,一条条措辞严厉态度坚决的指示、命令进进又出出,一个个面色肃穆又冷静的人员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
外部的中国大地宛如面对一场即将展开的大战,而在风暴中心,在漫天洪水侵袭的事件中心,却在发生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之歌。
今天老闫给大家讲一讲,在六十三年前的那个夜晚,在洪浪漫天的天灾大祸面前,什么叫做共产党人的担当,讲一讲什么叫做党群互信,什么又叫做亲密互助,讲一讲那些时至今日依然感动国人的,永不褪色的记忆。
特大暴雨1959年7月21日,夏季一如既往地覆盖了辽西大地,然而不同的是,那年夏天的雨特别大。
沈阳北站,年轻的列车长张敏媛正在前门处招呼乘客们登车,而在她对面不远处的列车后车门处,则是年纪稍长的同事,同为列车长的李桂芹,她此时也在招呼乘客等车。
张敏媛
张敏媛虽然才23岁,但已经是工作两年以上的成熟乘务人员了,虽然被提为列车长时间不长,但胜在跟车经验多,处理急情有条不紊,小小年纪就已经很沉稳,这也是她年纪轻轻就能被车站领导组信任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正好十年,铁路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乘务组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张敏媛与李桂芹所属的“三八红旗包乘组”,组里就有二十多位专业的女性乘务,列车长张敏媛和李桂芹也是女性。
她们所在的这辆列车为12次列车,将从沈阳北站发往北京站,发车时间是晚间22点35分。
上车之前,张敏媛看了眼车站外的雨水,雨越下越大了……
22日凌晨4点时分左右,列车即将经过锦州城,此时的锦州地区上空正是大雨瓢泼、狂风呼啸的可怕景象,张敏媛人在车厢里,都能听到外边那可怕的声音,那是风雨交错之时发出的轰隆声。
更可怕的是,这雨势已是越来越大,好像完全没有收歇的意思。
不过雨虽然大,但是却对列车没有影响,这是一辆新车,国产精工制造,设计寿命至少五十年。
但是凌晨5点左右,异变却骤然发生!
列车先是突然减速,而后不久又是一阵迅疾猛烈的减速,列车居然完全停下来了!
张敏媛敏锐地意识到,出事了!
三声枪响张敏媛急忙往前车厢而去,却不是找人问个清楚,而是稳住因为列车突然刹车而已经变得不安,并随之躁动起来的乘客,作为列车长,首要服务目标是乘客,这一点张敏媛牢记在心。
就在这时,12次列车的车长孙明远来到前车厢,张敏媛赶忙去问他。
原来,列车先前过锦州后,即将经过小城大兴时,要过石河铁路桥,所以减速至时速50公里进行缓行,但司机长看到前边有灯光在闪烁挥舞。
司机长这才赶忙紧急制动,把列车停下来,并让乘警下车去看看什么情况。
乘警带回的消息却让所有人心里一沉,原来,挥舞灯光的人是附近路段的养路工人,他们之所以拦在铁轨上挥舞手电筒,是要示警,因为再往前方100米的铁路桥上,出现了路基穿孔的危险情况!
路基是筑路和造桥工人精工制造,不可能随随便便穿孔,而现在它却穿孔了,这说明流经铁路桥下方的河水流量,已经超出了桥墩的承受能力,在巨大的冲击下,桥基开始穿孔。
桥基穿孔,就有溃断的危险,如果强行过桥,后果不堪设想!
这桥无论如何不能过了,车长准备请示沿线铁路局,却发现车载通讯也因为暴雨原因,而暂时失灵了。
桥不能走,通讯失灵,怎么办?
幸好养路工人说,附近有护路部队的值班房,有固定线路电话可以使用。
在建国初期,铁路是重要财产,有专门的铁道兵部队负责驻守护路。
车长赶忙在大雨的冲击下奔向附近的护路部队值班房,很快得到了命令,那边的命令很坚决,既然桥不能过,那么一定要坚决退回去,退回到锦州车站去!
车长迅速下令,全车倒回锦州火车站。
但就在这个时候,远处响起了三声枪响!
被困一隅护路工人大喊,“快跑!大坝决堤了!”
原来,那枪声正是一种信号,在河流上游大坝上有护堤官兵在监视大坝险情,如果大坝决堤,就鸣枪示警!
而一连三枪,就说明绝地情况严重。
大洪水要来了!
“开车!”车长大声命令,而张敏媛等列车长则招呼着乘务员稳定乘客,所有人在自己座位上坐稳,列车要倒车了!
火车重新呼啸着开动,但是火车的轰隆声再响,也没能掩盖住车窗外更大的声音!
那是几层楼高的洪峰,在朝着列车席卷而来,猛虎咆哮一般的声音凤鸣雷动,那是难以测度的天威,如果有人能够有心情透过窗户看一眼,就能看到一道连接天际的水墙。
洪水从天扑下,瞬间席卷了道轨两侧的村庄,许多人在梦里就失去了生命。
生命无常,天威难测。
但是也有幸运的村民,被洪水冲醒,正挣扎在水中,他们在洪水中看到了12次列车,就像溺水的人在汪洋中看到了一叶孤舟般,拼命地游过来,爬上列车。
而每当这个时候,张敏媛总是义不容辞地下令停车,把一个个灾民捞上车来,如此三次之后,车上多了350位本地灾民。
而与此同时,水位也在急速上升,很快就漫过了路枕,扑簌扑簌的水花击打声,透过钢制的车厢壁传到车厢里,在空间中震荡、反复,所有乘客惊恐的不知所措,生恐那车厢经受不住冲击,下一刻就会开裂。
张敏媛一手扶着车厢栏杆,一边大声安慰乘客,“大家放心,我们的列车质量非常可靠,绝对不会被洪水冲坏!”
终于,列车终于在水蛇爬上来之前退回到附近的区间车站——前卫车站,并一直退到了一处地势较高的路段,然后停了下来,而在这处高地四周,已经变成了汪洋泽国,这处高地宛如泽国中的一处小岛,被孤立在水中央。
危险终于暂时远离了。
但是乘客们还是忧心忡忡,危险暂时是没了,可谁又知道,这洪水会涨到什么时候?
这座孤岛会不会被淹没?
党群同心当时,列车停靠的那处高地是绥中县前卫地段的一处土岗,在平时,这里是旅途中的一个上坡,而此时,则成为了600多乘客、350位灾民和30位乘务人员的安全避风港。
危险暂时远离了,但是更严重的问题还在考验着12次列车组的成员们,因为他们的通讯中断了,无法请求援助,而且雨还在下,洪水还在缓缓上涨,潜在威胁一直都在。
张敏媛也与乘客们一样忧心忡忡,而她考虑的问题也更加实际。
是否有救援?还要等多久雨才会停?关键是吃喝问题,如果是平时,饿一两天也没问题,但在暴雨洪水的环境下,乘客们又饿又冷,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乘客们就骚乱,那时候的危险会更大!
到铁路系统从业以来,这还是头一次,张敏媛感觉到压力如山般扑面而来。
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党员站了起来。
张敏媛
这位老党员,正是当时的沈阳音乐学院的院长李劫夫老先生,老先生也是为了去北京,才坐得这趟车,没想到遇到这样的危险。
但是老先生虽然年纪很大,但到底是革命年代过来的老党员,时刻不忘发挥老党员的精神作用。
他向车长兼车组书记孙明远建议,把车上的党员和军人组织起来,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先维持好车上人员的稳定再说,不然一旦人心乱了,更大的乱子就不好收拾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到底是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党员干部,这么一点拨,很快就把车组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当务之急给指正。
李劫夫
张敏媛立刻去找车厢中的军人和党员去了。
无论是什么年代,军人都享有特殊待遇,哪怕是六十年前的中国铁运,而张敏媛早在上车之前,就已经留意到了,车上有一小队解放军战士。
她迅速找到了几位解放军,情况一说,那位解放军战士二话不说就应承下来。
嘈杂的车厢空间中,乘客们因为此刻大灾当前而产生的不安,与刚刚劫后余生而产生的恐惧,而吵闹一团,哭声骂声抱怨声一齐响起,宛如集中爆发的前兆。
但就在这时候,一位身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忽然站起,大喊——
“党员,军人出列!”
“党员和干部到前车厢集合!”
随着这样一声大喊,车厢中迅速安静了不少,人们怔愣着看着这位不怒自威的人民子弟兵,而车厢中散落的解放军战士,和党员、干部们的应和声则不断地响起,不止在本车厢响起,更朝着远处其他车厢传去。
不一会儿,一队由天南海北不同口音不同部队的解放军战士,和党员、干部组成的队伍已经围成了一群。
这一队解放军人和党员组成的小队伍走到列车长张敏媛面前,解放军战士行军礼,“列车长同志,车上所有军人和党员已集合完毕,请您分派任务,我们尽快稳定群众!”
人数并不多,只有十几个,但他们却发出了神圣庄严的巨响。
他们像是这列车上的主心骨一样,几百个旅客神奇地安静了下来。
果然!
果然无论到什么时候,有解放军和党员干部在的地方,都叫人分外安心,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呐!
张敏媛列车长回以握手,神情激动,因为作为列车长,她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啊!
说实话,在刚刚乘客们和被救的难民们吵成一锅的时候,她真的感觉分身乏术,分外焦虑,那种孤立无助的感觉,真让人绝望!
而现在,她又瞬间从孤立无助回到了党干队伍中。
是啊,我们的党员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又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不会孤立,因为人民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更何况我们还有人民子弟兵,无论什么时候,来自于人民的人民子弟兵都永远会以保护人民为己任!
解放军战士们散到各个车厢去,帮着乘务人员维持秩序,而张敏媛等乘务人员和党员干部们则聚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一千人的吃喝问题。
因为12次列车是夜班车,没有准备日班车的餐食,仅有的食物是乘务组人员自备的一箱面包,但数量也很有限。
而这场建立在列车上的党代会,首先明确的第一点就是这箱面包,优先提供给体弱病残的老年人和儿童。
至于其他人,列车长从车厢地上拎起一袋湿透的面粉,而地上还有不少,都是刚刚从洪水中捞起来的,这是附近国有粮仓中囤积的面粉,被洪水冲垮了之后漂了出来,捞上了车。
但这粮食还不能动,因为这是国粮储备。
那个时代的中国周边并不安稳,所以广积粮是国策之一,而粮仓中的粮食都是国家财产,不能轻动,得上报请示。
这不是死板,这是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国家一毫一厘,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闪光之处,亦是在国际困难的情势下,依然难能可贵的廉洁精神。
水慢慢退下去了,一个乘警徒步跑去,向当地政府请示,这粮能吃不能吃,而当地政府的反馈则是“需要多少拿多少!”
这是当时的原话,尽管过了六十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即使国家平时再困难,做什么都要省吃俭用,但在抗险救灾的时候却绝不含糊的作风品质。
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后,张敏媛等乘务组人员决定,将这些面粉烙成耐饿耐放的烙饼,并立刻组织起一个由党员和军人组成的烙饼小队,到附近没有被洪水波及的村庄去借火借锅,做烙饼来给乘客吃。
烙饼的过程持续了四五个小时,但是等到烙饼小队返回的时候,还有更大的惊喜!
随着烙饼小队回返的,还有几十个手拿肩挑的村民,而他们带来的大桶,一掀开,滚滚热气和香气扑面而来。
哪怕到后来,张敏媛回想起那天的事情,依然是幸福的泪花止不住地绽放。
原来,那个名叫上坡的小村庄,朴实的老百姓一听说列车上的困难情况,村干部立刻组织起全村的老百姓,用六百多个鸡蛋做成了鸡蛋汤,用水桶挑着一路涉水而来!
并且,为了解决列车上乘客解渴的问题,朴实的村民还集中了全村所有的黄瓜,一起给送了过来!
党群同心就是这样吧,人定胜天也是这样吧?
获救表彰有了食物和饮水,列车上的乘客吃饱喝好,终于暂时压下了不安,服从列车员的安排,大家安静的等待救援。
而此时,早已经出发的,来自就近的锦州和山海关地区的救援队伍,也陆续赶到了,当一架架冲锋舟出现在远端水面上的时候,所有人都泪目了。
当地铁路部门的领导和附近驻军的部队一起赶来,那位干部听取了车长汇报的工作,尤其重点表扬了车长张敏媛之后,激动地一把握住了张敏媛的手,激动地说,“还活着,就好!”
张敏媛的压抑难耐兴奋,她说,“我们还活着!我们挺好的,挺好……”
说着说着,泪水却是流了下来。
到底只是23岁的小姑娘,虽然已经干了好几年的车长,也经历过几次有惊无险的情况,但何时遇到过山洪、决堤、断粮断水这样危险、可怕的阵仗?
但没有人会耻笑她的胆小和后怕,相反,无论是当地的铁路领导,还是带队抢险的部队干部,都对这个23岁的小姑娘,充满了钦佩和敬意。
张敏媛
因为没有哪个23岁的年轻人,还能像张敏媛这样,遇到这样的险情,能够在镇定自若地指挥列车员安慰、稳定乘客之余,还能操心包括搭救的灾民在内,全车一千多人的吃喝问题。
她毕竟只是个23岁的小年轻,何况还是个女娃娃?她能做到这样的圆满无过,已经很叫人敬佩叹服了,你还能指望她做别的什么吗?
而且所有人更敬佩的,则是张敏媛作为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乘务领导者的责任感。
她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把人性中的害怕和恐惧压到心底,而把责任表现在行动中,这是她作为党员的责任。
除了车长张敏媛的勇敢与负责之外,乘务组的其他人员也都是好样的,乘警队长关锡谦在关键时刻带领几位乘警稳定乘客,阻止了乘客跳窗逃跑的不理智行为。
20多位女乘务员在另一位列车长李桂芹的带领下,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为车厢打扫卫生,向乘客嘘寒问暖。
尽管这些事情都是她们在列车上的日常业务,但是在这样的大灾大难时刻,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保全了所有乘客,还保全了一辆珍贵的铁路列车!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中国的列车都是国家省吃俭用造出的金疙瘩,是珍贵的人民财产,却能够在大洪水过后,仍能再继续使用48年(2007年退休),当真是意外之喜了。
1959年7月25日8时30分,在350位被解救的在灾民的欢送下,列车上张敏媛和列车组成员,连同612位乘客一起,与灾民惜别,列车重新启动,向沈阳驶去。
1959年8月13日,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向12次列车组颁发了“铁道部一号奖状”,作为对张敏媛等英雄车组人员的嘉奖荣誉。
铁道部一号奖状
而张敏媛作为铁道客运先进工作人员,则在当年11月份,来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开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结语:1960年9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12次列车的英勇事迹为蓝本,改编摄制了《12次列车》这部电影,用于纪念这一段不可磨灭、荡气回肠的天灾记忆。
2007年,作为沈阳铁路系统的一面旗帜,在沈阳往广州来回跑了四十八年的“英雄列车”12次列车光荣退休,完成了它为始终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
不过,12次列车虽然退休了,但它和12次列车组的英雄事迹却不会退休,从那以后时至今日,在沈阳铁路上都有一辆继承着12次列车意志的客运列车在隆隆行驶。
12次列车组成员和列车合影
而在车上的乘务组人员,也将秉承着张敏媛等人的精神,也即是“一心想着旅客,一切为了旅客”的人民铁路精神,持续向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