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茶陵人文特色(株洲地名考想知道茶陵县城区地名的来由吗)
茶陵县城,原名首善镇
茶陵,古称荼陵。“因南临茶山,因以为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县,属苍梧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封长沙定王子刘欣为荼陵侯,筑荼王城(今火田乡莲溪村),荼陵县为其食邑,县治亦驻此。侯国存21年撤,仍存县。东汉建安年间,改称茶陵县,县治迁今八团乡古城营(大约在原八团乡小英村下宇里境内)。唐武德四年(621),迁茶陵今思聪街道大兴村城前组,是为金州城;南宋绍兴九年(1139),迁今治。
境内山环水复,多林竹特产。古为吴楚、湘赣要冲,为兵争要地。明嘉靖四年版《茶陵州志》载:茶陵“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现农、工并举,人文繁育,古迹众多,旧貌难识!
湖南工业大学彭雪开教授深耕地名之学多年,今特撰此文,将茶陵城区古今多少事付于笔端。望读者识而悟之!
茶陵古城墙,风雨800年,今茶陵县城,原名首善镇。
境域唐时建有集镇,县治亦驻此附近。北宋因造船大兴而发展。南宋绍定初年,茶陵县治从“金州城”(今思聪街道大兴村内),迁至“茶陵古城”,即今县治所在地。自此后,县治未迁。民国21年(1932),命名为首善乡。民国30年改乡为镇。
首善之义,《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后多称京师为首善之区。首,古今文本义指:头脑、首领。善,古今文多指:吉祥、美好、善行之意。民国政府,改县城为首善镇,含有劝县治人们首行教化之义,至今仍可鉴。
城关。1949年9月,仍袭首善镇原名,后因位于茶陵县城而得名。城,原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方。旧县治所处,都筑有城墙。城内称“城”,城外不远称“郊”,城墙门外靠城墙大门处称“关”。清末民国时,旧县治城墙,大都毁坏,城关地名仍存,后成为一般县治所在地的代名词。湘东十几个县(市),共和国成立后,县治(党委、人大、政协、人武部)驻地,大都设为城关镇。
湖南省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茶陵南宋石头城(乾隆31年重修)
境域明清时为里、都,民国首设为乡,后改乡为镇。1949年9月,仍袭原名,属一区,1955年改称城关镇,属十区。1956年撤区存镇。1958年为城关公社,1982年由公社复为城关镇,镇治驻交通街。境内行政区划,历有金山街、 交通街、 洣水街、 云盘山、 炎帝街、 腊芜街居委委,及十八丘 曲江村委会之称;今皆为云阳、思聪、洣江、下东四个街道办事所辖。
村落、集市集镇、城区。村落。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荼王城在今火田乡莲溪村,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废荼陵侯国,存县,东汉末改为声乡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又复名荼陵县,县治今八团乡古城营村。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三国志·卷六十》裁:三国吴孙权改荼陵县为茶陵县,属湘东郡。县治近郊,皆有较大村落。隋开皇九年(589)并入湘潭县。
战国时代,军事城邑与县治多同城而治,有城市的都邑,大都建立为县。其时“城”、“县”互称。不过,“城”多具备军事攻战防御性质,而“县”管辖着城市及广大乡村。秦国商鞅变法后,每县设有县令、县丞、县尉之职。县令为一县之长,县丞主管民政、县尉主管军事。《商君书·境内篇》:“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指货币)。”
茶陵南宋古城墙
经考证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今攸县、茶陵己置县。城内军、政人员,加上家属、杂役,人口随增,城市规模初具,且日见繁荣。附近聚居为大村落。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明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攸县,已筑县城,属苍梧郡。《秦置攸县及时间考》有详考。其时,秦置荼陵县治城邑,位于何处,需进一步考证。
茶陵集镇城区。隋唐之交,此地当有“草市”之兴而为集市,集市繁兴渐成集镇。中国两汉而后,县治有城垣,多为军事而设。《三国志·卷六十》:“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作者注:阴山县城,在今湖南攸县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合众拒岱(吕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孙权)留岱镇长沙。”即属此况。
其时,城内有街坊,属官方管辖,与基于民间商品交易的“草市”有别;更与水陆要津由草市生成的集镇,不可同语。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茶陵县,县治即驻此处(茶陵集镇)。 清光绪《湖南通志·茶陵州古城考》:茶陵“隋省入湘潭而此城废,唐复置即今州治。”文中“州治”即今县治附近思聪乡大兴金州城遗址。
昂首在洣水河畔的南浦铁犀
金州城遗址,很可能为唐圣历元年所筑,宋大祥符年间(1008~1016),邓宜任茶陵知县时修筑。宋代因造船兴,扩大规模。南宋刘用行《筑城记》载:茶陵于南宋绍定四至五年(1231~1232)筑城,即指今治“茶陵古城”。
南宋绍兴九年(1139)茶陵升县为军,县治设原址,将城关区域定为茶陵镇。次年,在茶陵镇的前进三角坪建成县衙。金洲城遗址,离今县城不远,可视为茶陵古城之域。自此后,县治未迁。元、明、清时期,城关开始成为茶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聚集中心。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展筑西城,城区扩大1/3,面积约1平方公里。清同治《茶陵州志·州城》 载:茶陵州城 “阔凡五里一十三步。址广为尺十三;头广损之高,为尺二十有五;为五门。东南因江为险;西以北为濠。濠深为尺一十有五;阔为尺六十有五。南导江流,灌注其中。”“其门东曰聚星,南曰迎薰,北曰朝天,西曰紫微,又西曰通湘。”另有大城门。城内有州治、文庙、武庙、文昌宫、尊经阁、漕倉、城隍庙、青霞观等。书院 、铁犀位于大成门外不远处。
茶陵笔支塔
城内有街巷通向6条城门。共和国《茶陵县志·县城建设》载:清代略向城外西南、西北方向发展。民国末城区约2 .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约1.5平方公里。“全城有长1790米的主街1条(一至七总及汽车站路)支街1条(高基巷)总长690米;巷13条,总长2821米。”多为青石街面。
共和国成立后,县城经多次扩建,具有一定规模,有14条街巷。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区加快规划发展,新建了炎帝、云阳两条大道,城西工业区,以及早禾、长岭坪居民区;开发了省级云阳经济开发区。城区面积由过去的4.5平方公里,至2008年扩展到7.8平方公里。城区有农贸、木材、土特产、水果、工业品等专业市级9个,因定摊位4300余,常年市井繁华。镇区水、电、通讯、网络实施齐备。城区有文化站、农科站、敬老院、活动中心、影视室、图书室等。县各委、局、办等单位驻此。城区有县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活动广场、公园等。城区内有中学4所,小学2所。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4所。另有多所幼儿园、诊所。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外景
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云阳山,位于县城两3公里,方圆70里,“其峰七十有一”,主峰正阳峰,海拔963.2米。山中多溶洞。《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明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徐霞客考察云阳山今水源村麻叶洞后,称“此衡中第一奇也。”“余所见洞俱莫能及。”古籍称之(云阳山)为炎帝神农氏的雨师赤松子封地。清光绪《湖南通志》亦有载。民间传说神农曾在此种五谷、尝百草,后崩驾于此。有云阳山寺。宋代黄庭坚有《云阳山寺》诗句“松风半入烹茶鼎,山鸟常啼桂月枝。”境内峰峡环廻,层峦叠翠,流泉飞泻,山鸟常啼。1992年,辟为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辟为国家森林公园。因古迹众从,风景独秀,交通方便,今游人如织,逐成湖湘名胜。
明代大学士张治府邸假山实物图
铁犀亭及铁犀牛。位于古城洣水河畔。南宋绍定五年(1232)茶陵知县刘子迈,因江水荡毁南城,遂“铸铁犀数千斤置岸侧压之”。高1.1米,长2.1米,宽0.8米,重约3.5吨,系白口生铁分三次浇铸成牛状,俗称铁牛。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遗址(三角坪)位于城关镇前进街三角坪。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建立工农兵政府。为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谭震林任主席。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县(州) 署衙,占地10521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1928年毁于战火。1971年,渐次依原貌修复。城内还有工农革命军驻地(洣江书院)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
境内另有笔支塔、茶陵文庙遗址,以及梳妆台、宋代古城墙、张治府邸假山等保护文物。
国家森林公园——茶陵云阳山
作者简介:
彭雪开(1953~)男,湖南攸县人,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现任湖南工业大学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现聘为湖南省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株州巿地名研究首席专家。
来源/ 方志株洲
编辑/清浅
投稿邮箱:610255300@qq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