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难的七首诗(唐朝当真是以胖为美)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是这样描写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种极高的评价,说明在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杨贵妃堪称是“美人的标准”,其倾国倾城的容貌,让唐玄宗深陷其中……自古有“英雄难过美人关”,孔子也说:食色性也。那么,不同的朝代对美女的定义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出现了哪些美女,她们又美在何处呢?
在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女性占主导地位,所以其能够生产劳动,繁衍后代就是美的体现。在那个时期,男性往往选择干活利索,生殖能力强的女人作为自己的配偶,从中体现了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念。粗壮结实的女性往往更受欢迎,也更容易遭到男性们的争夺。但她们依然追求精致,喜欢穿戴一些骨制的项圈和手链等等。
如果谈到人们在女性审美观念上有明显变化的时期,那便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此过程中,对于女性的审美自然也和先前大相径庭——人们开始以“柔弱”为美,提倡女子应该表现得温顺、细腻,应该做到注重形象,梳妆打扮,描眉画眼。西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在如今仍然以“画中美人”的印象存在于大众的脑海里。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施作为西湖的“代言人”,侧面衬托出了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之美。其秀雅绝俗,肤白貌美,身姿窈窕,而如今看来有一些弱不禁风和骨感,恰恰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审美观。
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古代四大美女,汉朝就占了一大半,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其擅长梳妆打扮——“秀外”。汉朝的女子喜欢梳发髻,发髻的款式也非常多,像坠马髻、椎髻、盘桓髻等等。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有椎髻,椎髻是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在今天,梳发髻仍然可以让你在茫茫人海中使人眼前一亮,梳一个好看的发髻显得十分精致。汉朝女子的面妆分为红妆和白妆,区别在于是否施上胭脂。汉朝女子化妆还流行“面靥”即在脸颊上点一点朱砂红。这种妆饰的由来更加奇怪。最初是作为宫中妃子不能侍寝的标志,后来被宫中艺人学会,广为流传。至于“慧中”,笔者认为西汉时期美人赵飞燕即是一个例子,她虽身世平庸,但后来在阳河公主处学习舞蹈,成为一代舞蹈家。一次汉成帝到府上参观,见她婀娜多姿的舞蹈,听她的歌声清脆动人,便带入宫中,宠爱有加。后来更是成为了皇后,大权在握。如此说来,汉朝女子不仅美丽,而且十分聪慧,实属难得。
到了唐代,人们对女子的身材的审美又产生了变化。相比于其他朝代的“柔弱美”,唐代女子以丰满体态为美,这与大唐的华丽繁荣相映衬。女性体态丰满,发髻高耸,衣带飘舞,是极其美丽大方性感的,体现出一派“盛唐气候”。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头戴簪花,身披纱袍,面容姣好,步履轻盈……看到这里,一些体态略为丰满的女性开始认为唐代以胖为美,遐想如果自己生在了唐代,没准也是倾国倾城的美人。的确,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后唐书》中都有记载杨贵妃,以“丰艳”相称,但可惜的是,这些史书作者都没有真正处于那个时代,以至于也很遗憾地没有见过真正的杨贵妃,反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侍儿扶起娇无力”。从中可以理解出,唐人白居易眼中的杨贵妃依然是以柔弱的身姿呈现的。所以,笔者还是建议大家燃烧你的卡路里吧!
宋元时期,由于经济文化政治多方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崇尚淡雅之风,女性的美也由大唐时期的艳丽变得朴素自然、内敛柔弱。元代画家王绎的《写真古决》中记载,完美的脸部应当讲究“三庭五眼”——把脸的长度分为三等分:前额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子底部、鼻子底部到下巴各占三分之一。当今受欢迎的高鼻梁或尖下巴抑或大眼睛,似乎并不与之吻合。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剥削却变本加厉起来。缠足等行为风靡一时,无论贫富贵贱,女性纷纷缠足,为了这“三寸金莲”,将女性的健康置之度外,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一直到清政府的衰败,这种陋习最终被勒令废除。
时至今日,人们对美的定义多种多样,莫衷一是。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笔者希望各位在注重外表美丽的同时,不要忘记最有价值的内在美。如果让你穿越回古代,你想当哪个朝代的美女呢?
感谢观看由「南書(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多多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