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

今天(2019年 2月5日)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共同欢庆的传统猪年(农历己亥年)最重大节日—春节。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1)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传统名称有阴历年、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俗称“度岁”或“过年”、“年初一”等。这是汉族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又称阴历或夏),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与当今的公历元旦不同等。

作为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第一大节日,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2)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也就是到现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以前,新年开始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以夏商周三代为例夏朝的夏历把春季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冬季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冬季十一月为岁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史称"太初改历"。他敕令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传。到现在大约有2100多年,但这时候的农历新年习俗主要还是祭神祀祖,

到了唐宋时期,农历新年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年的重点开始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转型”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换句话说,直到唐宋时期,过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民狂欢的“中华第一节”。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3)

虽然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1913年7月,大总统袁世凯批准以农历新年为春节,例行放假,从1914年实施。自此,农历新年就改称“春节”了,可以看出,现行的春节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公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制度。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其实新年也好,春节也罢,只是形式和称谓的变化,几千年积淀的维系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稳定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改变。今天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的释放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重要支柱。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4)

正因为老百姓及其重视春节,在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所以广义的春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活动一般包括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5)

春节不仅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期间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汤圆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汉族春节的来历(汉族春节的来历)(6)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