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

1984年,粟裕病逝,“虎军长”王必成一扫往日冷峻失声痛哭,老首长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犹在昨日,而在此时他失去了一位老首长,更失去了一位识他知他的知己。

身在南京的他拖着病躯前往长江畔,与粟裕夫人楚青一起将粟裕骨灰撒在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其实,一早楚青便电联王必成,传达粟将遗嘱不搞送别,但王必成一世执拗,尤其是面对他崇敬的粟裕大将,说什么也要送粟大将最后一程。

当听说张文碧前去参加学习不来送别,王必成勃然大怒,呵斥道:你敢!张文碧闻之,不敢多言。王必成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生活中却将古道热肠隐匿于冷峻面孔之下。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

(王必成)

王必成“虎军长”的美称由何而来?他究竟如何赢得粟裕的“偏爱”?二人又有着怎样的相知相属的故事呢?

  • 沙场征敌寇,同舟生死情

1912年王必成降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中,时下中华民国新立,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诡云谲,许是上天有意安排,早早便将救亡图存、谋求国兴的种子播种在王心中。少时的王必成对太平天国等十分感兴趣,常央求伯父给他讲故事,当讲到杨泗寨的故事时,小王必成道自己也要当“长毛”,打杀为富不仁的地主老财!

惩治恶霸的机会很快到来,由于形势所迫当地成立义勇队,队长由此后的开国将领许世友担任,年仅17岁的王必成难耐心中意,踊跃报名,并进言“擒贼先擒王”助力许世友清剿了当地的地主武装。

年少时期的王必成虽然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但大大小小的“实践”已使其初具军事思想,为今后的“虎军长”打下基础!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2)

(王必成和江渭清)

1929年,王必成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随军辗转多地,多以游击战与日军斡旋,从镇江到丹阳、延陵,王必成率二团避实就虚、歼灭日军,屡战屡胜,二团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威名,“老虎团”因此得名。王必成也在实战中总结出“一打二拼三猛,外加两速游击战”的作战战术,不断积累作战经验。

彼时的粟裕,历经南昌起义、反“围剿”战争等决定性战役,已然成长为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优秀指挥官,而提及“王老虎”,粟裕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二位算是神交已久。

1941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同室操戈”,在抗日战争白热化阶段残杀新四军同胞,史称“皖南事变”。新四军受此重创被迫重建,王必成由此投入粟裕麾下,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王必成任其直属下的第一师第二旅旅长,二人缘分就此展开,并在日后的大小战役中结下深厚的战友情。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3)

(王必成与战友)

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王必成率领着他的“老虎团”挥师北上,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决战于黄桥,开拓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事实上,陈毅此时仅手握七千兵力,而黄桥北却盘踞着韩德勤号称的10万之师,以少战多犹如 ,陈毅为何毅然决定北攻黄桥、进驻苏北?

究其原因,其一,苏北物产丰饶,盛产粮棉等重要物资,在外忧内患的战争年代能够自给自足,实现战略补给;其二,新四军新建苏南根据地,苏北劲敌不除,苏南人民仍将陷入水深火热中。而黄桥作为连通苏南、苏北的“水上枢纽”,要塞地位显而易见。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4)

(粟裕和王必成)

以少战多的战役,正面交锋从来不是上上策,智取才是解题关健,但无论如何,这都将是一场大战、恶战。陈毅以叶飞、王必成分别带队于黄桥西北设伏,陶勇则带兵防守,“叶王陶”配合密切,诱敌深入、各个击破,豪取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叶王陶”以此一战威名远扬,成为陈毅、粟裕指挥作战中得心应手的“铁拳头”。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5)

(黄桥战役)

这场战役中还有着一段流传至今的“一条毛毯半个世纪”的佳话。它陪伴了王必成半个世纪,尽管毛毯褪色变黄、不再保暖,尽管家人已偷换上无数次崭新的毛毯,他都无动于衷,执拗地将它视为珍宝、盖在身上,“因为盖着它有意义”,因为它,是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英烈徐绪奎将缴获的军用毛毯留给了他,却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上。铁汉难掩柔情泪,王必成手捧毛毯,眼含热泪,见毯如见人,他强忍悲痛,“带着‘徐团长’,追赶敌人去”!此后,王必成带着这条毛毯南征北战,直至病逝。

面对侵华日军,“铁拳头”更是拳拳生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王必成率部队作战于苏中、苏南等地,与日军殊死搏斗,进行反“扫荡”、反“清乡”、反“磨擦”战斗,开辟和巩固了苏浙皖边等抗日根据地。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6)

(黄桥战役作战图)

1945年11月华中野战军组建,王必成任六纵司令员,后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由王必成担任。这支劲旅从苏北打到山东,又西进河南,历经苏中战役、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再度威震四海。

苏中七战七捷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堪称奇迹,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的兵力抗击4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王必成率六师与一师、七纵、十纵密切配合,在粟裕“既灵活,又勇敢”的指挥下,仅用45天便歼敌5.3万多人,其中王必成率领的六师五战五捷,歼敌1.6万余人。毛主席高度评价此次战役,并从中提炼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1946年,王必成迎来军事生涯中的最大劲敌,国民党军精锐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王必成三战张灵甫,智慧与权谋的角逐,结局如何?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7)

(粟裕和“叶王陶”)

  • 胜不赞败不贬,“偏爱”造就英雄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戎马生涯的得意之作,在粟裕的直接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整编74师。

这场被陈毅元帅盛赞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战役,得益于粟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改攻敌薄弱、使敌孤立的传统打法,采用先打强敌、直击敌军主力的“中央突破”战法,而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当属王必成,他指挥的第六纵队日夜兼程断敌后路,打进74师师长张灵甫指挥所,终报昨日之仇。

王必成与张灵甫的较量早在抗战胜利后便初见端倪,两战涟水、决战孟良崮,较量的结果想必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昔日抗日战场上与日军殊死搏斗的骁勇战将,而今却充当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敢死队”,终究是历史弄人。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8)

(苏中战役作战图)

1946年6月,蒋介石授意50万大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张灵甫率74师长驱直入,占领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并迅速攻陷两淮地区,解放军被迫后撤至苏北根据地。蒋介石显然不满于此,张灵甫继续深入,企图攻占苏北重镇涟水,74师依靠先进装备发起多轮猛攻,尽管解放军顽强抵抗,却还是在城南防线中央被撕开一个缺口。

值此燃眉之际,幸得王必成率六师增援。后六师抵挡住74师的八次突袭,并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如猛虎般扑向74师,74师落荒而逃退回淮阴城中。

一战涟水,王必成便让张灵甫见识到了“虎将”的虎威,六师的勇猛精进令74师胆颤。然而,想在74师的美式装备下取得胜利,阻挡住这支国民党“御林军”的多次突袭,实属不易,连王必成都不由得感叹道“姓张的有一套”,全军上下将士深知一战涟水的胜利来之不易。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9)

(张灵甫)

古言云:“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一战涟水的全面胜利,该庆祝,却不应是现在,74师还在虎视眈眈,此诚危急存亡之时,掌握敌军作战特点、做好下一步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才是重中之重。

一战涟水一个月之后,74师便按捺不住再犯涟水,六师能否再战再胜?答案是否定的。败于何处?轻敌。而这一战也成为王必成心中的痛,直至孟良崮一战攻入张灵甫指挥所后,王必成才仰天长叹,“此仇终报,可安睡矣!”

一战涟水后从谭震林到王必成都沉浸在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中,认定张灵甫会从南边强攻涟水,甚至侦听人员监听到的西南方敌军信号也被置若罔闻,大家都觉胜利在望。总指挥谭震林将王必成率领的6师部署在涟水之南,与张灵甫正面交锋。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0)

(粟裕在孟良崮指挥前线)

实际上,张灵甫敏锐狡猾地佯攻城南,实则强攻城西,尽管王必成率六师火速回防,与74师拼死血战,却难抵敌军,解放军被迫后撤。王必成站在无边硝烟中,望向一个个身死国殇的战士,望向城内突围失败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迟迟不肯离去,“怒发冲冠”,握拳透掌,心中暗誓“‘王师北定中原日’,必取尔等性命以慰英灵”!

涟水失陷,仅六师就有5000多名指战员在疆场殉国,解放军伤亡惨重。一战涟水积攒的士气被这场战败消磨殆尽,战士们情绪低下,意见纷纷。

此时的王必成悲痛愤恨充斥心中,恨不得马上手撕敌军,但面对上级的责备、战士的埋怨,他却不做申辩,勇将责任揽于己身,被革职查办也毫无怨言,只求能再一次战场杀敌,作为一名战士。他对陈毅和粟裕说:

“日后打74师决不要忘了六师!”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1)

(粟裕大将和陈毅元帅)

粟裕深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可因一次失利便抹杀王必成的功劳,力主将王必成的处分改为留职检查,坚信王必成一定会在日后的战场上大放异彩,并叮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将命令“以后凡华东部队组织歼灭 74 师的战役,一定不能少了六师,一定让你王必成上”记录存档。

毛泽东也曾致电安慰:“关系全局的宿沐前线(即宿北战役)取得大胜,涟水暂失,不足为患。”

粟裕对王必成的“偏爱”可见一斑,或许在王必成的内心早已将粟裕视为自己的伯乐,他的赏识与知遇之恩让王必成更加果断勇猛,在日后的孟良崮之战中得以一雪前耻。

实际上,纵然张灵甫取得二战涟水的胜利,74师却在此战中死伤八千余人,“元气亏损,一蹶不振”,为日后孟良崮战败埋下伏笔。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2)

(孟良崮战役作战图)

静夜沉沉,一封电报令王必成猛然清醒,粟裕命6纵飞兵北上、合围74师,他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欣喜若狂的王必成高举电报,一改往日冷峻,在黑夜中振臂高呼,“马上要打74师了”,6纵上下一片沸腾,暗誓:“报仇之时,就在今日。不歼74师誓不还!”

王必成接令围歼74师后,便昼夜行军,日防敌军飞机大炮,夜防敌军围追突袭,两天两夜奔袭240华里,到达后随即协同1纵,半小时内夺取垛庄,断74师后路,将其围困于孟良崮一带。

此时的张灵甫还在做着黄粱美梦,企图拖住华野主力,与蒋介石调来的10个整编师一道,内外夹击,尽歼华野军。殊不知陈毅、粟裕早已看穿蒋介石的“磨心”战术,火速下令:阻援速攻。王必成接令阻援,凭借孟良崮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顽强阻击国民党整编第25师和第38师,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3)

(王必成和皮定钧、张震等)

后方战事稍缓,王必成便按捺不住渴望直面74师,请战抽出两个师六个团的兵力直接参加围歼74师的战斗得首长批准。王必成剑指74师,率兵从孟良崮西北、正西、西南三个方向加入战斗。

5月16日粟裕下达总攻指令,华野主力悉数登场,合围74师。王必成亮出底牌,将他藏在袖中的“小老虎”特务团派上场,命令他们要“像刺刀一样刺进去,像猛虎一样扑上去”。他们不负众望,连夺多个高地,直扑74师指挥所。此时距涟水失陷已过五个月,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在华野全面围攻下全军覆灭。

王必成百战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可唯有孟良崮一战最为压抑却痛快,74师的覆没足以慰藉英灵,王必成的压抑终得解脱。“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些“一寸丹心图报国”的战斗英雄也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4)

(孟良崮战役)

胜不赞败不贬,粟裕深谙用人之道,若说二战涟水为王必成争取轻罚是一种袒护,那莱芜大捷则是需敲打敲打了。

涟水保卫战后,王必成率六纵挥师北上,剑指鲁中,攻口镇、歼援敌、设伏兵,协同华野各纵队历时三昼夜取得,莱芜大捷,以自损八千人的代价共歼敌六万余人,仅王必成率领的六纵便以伤亡四百余人的代价歼敌两万四千余人。

然而胜利背后,粟裕关注更多的是过程中的不足,六纵在战斗初期未能完全攻下口镇,歼灭敌军,且我军伤亡较大,幸粟裕调整战略诱敌突围,才避免战况的进一步恶化。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5)

(莱芜大捷)

实际上,口镇久攻不下情有可原。6纵的苏中子弟北上山东,首次离家作战,从外部环境到饮食习惯都需加以调整。战士们怨言颇多,“玉米饼、小米汤”、“一手煎饼、一手大葱”难以下咽,寒冷的冬天难以适应。王必成经常下沉连队,倾听战士们的心声,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强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民子弟兵呢?我们要四海为家,开辟新战场,解放全中国!”战士们深受鼓舞,6纵稍加调整便投入到了攻打口镇的战斗中。

粟裕看在眼里,埋在心底,他想着借此机会是该敲打敲打王必成了。之后粟裕将莱芜大捷第一功归于叶飞,王必成也心服口服。

自此以后,王必成对粟裕多了一分敬重,他的赏罚分明不断熏陶着王必成,对其日后治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6)

(王必成夫妇为朱德庆生)

  • 噩耗突袭双泪垂,残躯掩泪送君别

新中国成立后,王必成仍活跃在军事舞台上,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前往朝鲜战场。1955年9月,赫赫战功的王必成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必成从战场转向训练场,先后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狠抓军事训练,大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尽心尽力。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7)

(王必成中将)

粟裕和王必成在各自新的“战场”继续发光发热,尽管相隔千里,工作上的联系日益减少,但是距离无法王必成与粟裕的情谊隔断,反使之愈加深厚。王必成为老领导仗义执言,粟裕替王必成担忧,二人隔山隔水不隔心。

1984年,“常胜将军”粟裕病逝,享年77岁。素以冷面著称的王必成闻此噩耗,泪流满面,脑海中浮现出与粟大将相处的点滴过往,粟裕于他而言,不只是老首长,更是一位真正识他知他的伯乐。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8)

(粟裕大将)

粟裕的一生,谦逊与隐功贯穿始终,他为民族解放、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世人传达着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他的《老兵乐》,我们看到了一位战场上弯弓挥剑、叱咤战场的将军,“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是他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是老当益壮的老将随时准备身死国殇的义薄云天。

粟裕走后,其夫人楚青强忍悲痛,轻装简从,按照粟将遗愿,未举办告别仪式和追悼会,带着他的骨灰南下,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他们来到了繁花似锦的南京,这里见证了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等重要职务之时立下的赫赫战功。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19)

(晚年的粟裕)

王必成知道老首长“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而今却连自己的告别会都要免去,身在南京的他悲痛欲绝,说什么也要去送老首长最后一程!王必成不顾身上疾病,前往南京火车站,迎接楚青,为粟裕送行。

两人忆起粟裕生前的一幕幕往事,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王必成陪同楚青来到长江畔,将粟裕留在了这片他曾经挥斥方遒的土地上。

其后,王必成常怀忧思,对老领导挂念于心,并撰文一篇《杰出的军事家——忆粟裕同志》追忆老领导。

井冈山粟裕带伤归队第几集(王必成为何勃然大怒)(20)

(晚年的粟裕夫妇)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王必成从懵懵懂懂的山里娃,受大小战役的历练,一路成长为指挥一方的战将,粟裕对王必成的“偏爱式”领导功不可没。

自古沙场征战苦,残酷的战场却催生出最为纯洁珍贵的战友情,正是这份战友情让粟裕力保王必成,也正是这份战友情让王必成为粟裕仗义执言、为粟裕沉冤昭雪而不辞辛劳,粟裕与王必成深厚的革命情谊终将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沙场早已不是我们施展抱负的主战场,但曾经沙场报国的先烈不应被忘却,我们要秉持先烈遗志,坚守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进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丁星.王必成驰骋大江南北(下)[J].大江南北,2021(01):22-24.

[2]凤图.“冷面虎”王必成与张灵甫的三次热战[J].铁军,2020(06):17-19.

[3]陆仁.淮海战役:王必成两次击溃敌援军[J].益寿宝典,2018(25):48.

[4]何立波.被誉为“王老虎”的虎将王必成[J].党史博采(纪实),2016(08):28-32.

[5]夏明星,高桃源.粟裕:师承大家,终成大家[J].党史博采(上),2021(05):43-47.

[6]张瑞安.“常胜将军”粟裕[J].文史春秋,2021(04):21-26.

[7]夏明星,高桃源.粟裕:反常用兵,出奇制胜[J].党史博采(上),2021(04):55-59.

[8]夏明星.粟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J].党史博采(上),2021(03):54-58.

[9]赵海军.七战七捷:苏中战役[J].轻兵器,2018(03):64-6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