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经典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经典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1)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比作梨花,形象的写出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奇特景色,是传颂千古的名句。

然而,此诗古今学者在肯定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对诗中描写的事物和传达的感情提出了质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经典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2)

先看对该诗表达的情感的质疑。

不少学者认为岑参这首诗充满奇思异想,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篇基本都是写景,送别之情不强,因此虽然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但岑参与武判官关系应当一般。只是借题发挥而已。

这点很多人是认可的。这首诗岑参作于第二次出塞时,其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充任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可谓辞旧迎新之际,说点送别的客套话,应当和武判官没有多少情感!

其实这在唐代送别诗里比比皆是,比如李白著名的《赠汪伦》诗,虽然其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曰: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问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

也就是说,李白根本不认识汪伦,只是汪伦为了追星,送了李白厚礼,李白才写诗吹捧了他几句。

另外再看对诗中描写事物的质疑。

古今不少评家,对“瀚海阑干百丈冰”一句“瀚海”的理解意见不一。

唐代以前,“瀚海”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北方的大湖,唐以前人注释《史记》、《汉书》,皆解作一大海名。甚至考证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二是指山,认为“瀚海”就是杭爱山,音近似。杭爱山古代又叫燕然山;

三是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简单说就是“戈壁沙漠”,这种用法在唐代特别流行,比如高适 《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陶翰 《出萧关怀古》:“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瀚海”都是指的沙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经典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3)

但是沙漠怎么会结冰呢?施蛰存先生在著作中言:

这一句却有问题,已有人指出过。‘瀚海’就是沙漠,没有水,不会结成百丈坚冰。大约作者用错了名词,指的是蒲类海之类的大湖泊了。

施先生这里引述了古今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瀚海”指的是湖泊。

但更多学者认为,这首诗都是围绕“雪”和“冷”而写,那么如此严寒,飘着大雪,沙漠也能结冰!甚至从历史气候学角度辩解:当时的安西四镇气候寒冷,而且湿度过重,沙漠结冰正是当时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比如

清代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简单明了的注解“因雪成冰”。

其实我认为,“瀚海”在唐诗中是常见语,更多的是表明沙漠广阔的意象。而诗是文艺作品,不是严谨的科学教材,诗人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即使当时的沙漠无法结冰,也不必苛责诗人写错了,更不能因此贬低诗作的文学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