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相关书籍推荐(正念的奇迹94岁流亡异国)
文丨淡淡翠
“你真的会生活吗?”
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和所有人一样,都觉得有些搞笑,甚至不明所以。
直到我在疫情期间看完了这本小书,才突然惊觉:原来我从未真正活在当下。
出生在1926年的一行禅师,是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越美战争爆发后,他一直积极投身在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渴望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也正因为他的这种选择,让他被越南政府禁止回国,一直流亡在外。
但是,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消磨他内心对佛法的追求。
在这样的动荡里,他依旧无时无刻不在修行,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佛法转换成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导师之一。
《正念的奇迹》就是他在最困厄的时候,写下的文字。
如今,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了数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帮助数以千万的人度过难关,走出心灵的迷茫。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正念的奇迹》,从一餐一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1
何谓“正念”?
在一行禅师关于佛法的一系列书里,不管是《佛陀传》,还是《与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还是这本《正念的奇迹》,“正念”这个词频频出现。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奇怪了,到底什么是“正念”?
抛开最严谨正规的解释不谈,一心禅师用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生动形象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很多年前,一行禅师和一个叫吉姆的朋友一起在美国旅行。
有一次,他们俩坐在树下,一边畅谈未来,一边分食橘子。
吉姆谈得热情高涨,一度手舞足蹈,甚至忘了自己口中正在吃的橘子,剥开一瓣放进嘴里还没咽下去,就紧接着又把一瓣送进口中。
一行禅师提醒他:“你应该先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掉。”
吉姆这才惊觉,自己已经全然忘记了“吃橘子”这件事,只当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对此,一行禅师总结到:当时的吉姆根本不是在“吃橘子”,而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无独有偶,本书的英文译者摩比·侯也提到了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次,摩比正在手忙脚乱地炒菜,突然找不到汤匙了。当一行禅师走进厨房时,看到的就是摩比在一堆杂乱的锅碗瓢盆间翻找汤匙的景象。
一行禅师问:“摩比在找什么?”
摩比着急道:“汤匙!我在找汤匙!”
一行禅师微微一笑:“不,摩比在找摩比。”
一语惊醒梦中人。
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经常处在这种情况里呢?
一边工作一边吃饭,以至于忘了嘴里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
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以至于孩子对我们说了什么全然不知;
一边走路一边听歌,以至于忽略了路上的风景;
遇到事情就心慌意乱,甚至睡梦中都难逃焦虑……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活在当下。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念”?
正念,就是把心全部安放在自己当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不回忆过去,不担忧未来,只专心致志地做这一件事,哪怕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念头,都保持全然的觉知,念念分明。
2
“正念”有什么用?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就想问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保持正念,到底有什么好处?
对此,一行禅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行禅师的朋友艾伦在结婚之前,过得洒脱不羁十分轻松自在。
可是当他与苏结婚后,随着两个孩子乔伊和安娜的相继出生,艾伦再也没能睡过一个好觉。就连艾伦与一行禅师交谈时,也不得不一直注意乔伊的动态,应对乔伊层出不穷的问题。
一行禅师问艾伦:“你觉得家庭生活会比当个单身汉来得轻松吗?”
艾伦沉默一会儿,微笑着说出这样一段话:
“以前,我把时间分割成好几部分,一部分陪乔伊,一部分陪苏,一部分陪安娜,另一部分做家务,剩下的时间才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读书、写文章、做研究,甚至出去散步。
但是现在,我试着不去分割时间。我把陪乔伊和苏的时间,也当作我自己的时间。为乔伊辅导家庭作业时,我想办法把他的时间看做是我自己的:我和他一起做作业,感受他的存在,并且想办法让自己对我们在那段时间里做的事情感兴趣。我和苏在一起也是如此。
结果,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我有了无限的时间给自己。”
一行禅师惊呆了,他知道,艾伦已经在生活的磨练中,误打误撞得到了“正念”带来的益处。
但是一行禅师也同时提到,如果艾伦想真正拥有“无限”的时间,就必须要在陪孩子做作业玩耍时,对“这是我的时间”保持清醒的觉知。
否则,一旦忘记了这项觉知,他就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迷失在焦虑和浮躁里。
除了摆脱焦虑让自己拥有“无限的时间”,当我们遇到愤怒的事情时,正念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平静下来,以更平和的状态应对麻烦。
一行禅师本人,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有次,一行禅师在美国的一所教堂里演讲,呼吁美国人停止在越南的轰炸和杀戮。
现场有个美国人尖锐地问道:
“一行先生,如果你这么关心你的同胞,你为什么在这里呢?如果你这么关心那些受伤的人,你怎么不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这样的提问砸下来,现场一片寂静。
一行禅师的朋友们都担心地朝他望去,担心他会不会因此暴怒。
在全场人的盯视中,一行禅师终于开口了:
“如果你希望树木成长,给叶子浇水是起不了作用的,你必须灌溉树根,这场战争的大部分根源在这里,在你的国家。我要帮助那些被轰炸的人,尽力保护他们不再受苦,我必须在这里。”
态度一如既往的沉着淡定,语气也如平常一样冷静平和。
这样的一段话,不仅当场化解了对方的敌对情绪,也让一行禅师自己从愤怒中剥离出来,避免了一场混乱的发生。、
所以,正念带来的奇迹数不胜数,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享受生命每分每秒的馈赠。
同时,也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清明的觉知,知道我们是谁,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知道我们对每件事情的反应和态度。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实现身与心的联结。
3
修习“正念”的方法
那么说来说去,我们该怎么样修习“正念”呢?这是否是佛教徒才该做的事情,普通人完全不用在意呢?
答案是,正念的修习不仅限于佛教徒,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从这样的修习中,助益自己的亲子关系、婚姻和工作。
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如沧海遗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那么在书中,一行禅师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日常修习法:
1数呼吸
在正念的修习中,学会“有觉知的呼吸”是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
用一行禅师自己的话来说,“呼吸是连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让你的身心合一。无论何时,心念一旦游离不定,都可以用呼吸作工具,重新看好你的心”。
深呼吸,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呼气,在心里数二……依次类推,一直数到十之后,再从一开始循环。
等到修习几周后,再把数呼吸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还是从事户外活动时,只要觉得心念杂乱无序,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修习。
直到自己的呼吸像潺潺流动的小溪一样,轻柔、和缓、自然、流畅。
因为,“有觉知的呼吸,本身就是正念”。
2想象自己是一颗鹅卵石
除了数呼吸,想象也可以帮助我们收摄心神、放松自己,其中“想象自己是一颗被扔到河底的鹅卵石”,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坐下,挺直脊背,保留唇边一抹微笑,缓缓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想象成一颗被丢进河里的鹅卵石,慢慢沉入河底。
河水清澈透明,轻轻从鹅卵石身上流过,洗去一切的杂念与污垢,只留下无尽的喜悦与欢喜。
河底的沙泥轻柔,稳稳地拖住鹅卵石,在这样的安宁中,放下所有的一切,不管过去,不管将来,只享受这一刻的宁静。
整个过程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即可。
3一举一动都是仪式
不单单是数呼吸和想象,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我们修习正念的途径。
比如洗碗的时候,不要想着快点结束这项工作,或者快点洗干净好做别的事情,要把洗碗这件事,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做;
喝茶时,要深呼吸,缓缓进行每一个动作,不管是拿起茶壶,还是将茶水倒入杯中,还是端起茶杯喝茶,都要确保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
打扫卫生时,把所有的打扫任务分成几个步骤,比如拖地、洗衣服、整理床铺等等,慢慢地进行每一个动作,不漏掉每一个细小的步骤,做到了了分明;
与朋友一起散步时,不要为了追求平静在心里想:“希望这家伙别再说了,这样我才能专心。”而是在回应了朋友的话后,依然能继续安住在正念中,关照自己的呼吸,觉知与朋友正一起在散步这项事实。
……
只有我们真正把修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一举一动都当成仪式、典礼,才能在一天24小时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4
顾好自己,就是顾好别人
佛陀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师徒,是杂耍艺人。他们的杂耍技能是:老师把一根竹竿立到头上保持平稳,然后徒弟顺着竹竿慢慢爬上去,一直到顶端。
这项工作十分危险。
于是,师傅对徒弟提议:“工作时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这样我们就能保持专注,避免发生意外。”
没想到徒弟却说:“亲爱的老师,我想我们最好能各自顾好自己,顾好自己就是顾好我们俩。”
这个故事几乎看得我泪流满面。
是啊,生活中的我们,总是追逐这个,照顾那个,却完全忘记了我们最应该照顾的,正是我们自己。
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在身心都失去平衡的状况下,还怎么去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呢?
永远记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人,就是当下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和身边这个人快乐。
就像这首《金芥菜花田上的蝴蝶》:
化为树篱中静静坐着的芽,
化为微笑,化为这不可思议的存在的一部分,
凝立在这里,无须启程。
这块土地,就像我儿时的故土那样美丽,
请不要伤害它,请继续歌唱。
(本文系作者原创,抄袭必究!)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