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寒食节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清明节)

唐宋以来有不少关于“寒食”的诗,由此可以证明唐宋时期“寒食”是个重要的节日。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写寒食的诗最有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这首诗里可知的信息是“寒食”在春天,诗里的“春城”指的就是春天的长安城。寒食还要禁火,所以宫中才会以蜡烛颁赐“五侯”以示恩宠,而且至少在汉朝就已经有这个习俗。

清明节为什么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寒食节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清明节)(1)

寒食禁火在唐代另一个诗人沈佺期的诗里也有所描写,“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可见寒食节是普天之下都要熄火的。为什么寒食要灭焰禁火呢?这个习俗传自于先秦时“改火”的传统。《论语*阳货》里有一段提到“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的谷子没有了,新谷长成,燧石钻木取火轮替一遍,一年已经过完了。“改火”是当时四季用火的制度,每一个季节取火所用的木头不同,春天用榆柳,夏天用枣杏或是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一年轮一遍称之为“改火”。

在古代,掌握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府职能。《周礼*秋官》中的“司烜huǐ氏”就专门掌管:遂取明火于日,鉴取明水于月。“遂取明火于日”里的“遂”即“燧”是指“阳燧”,也叫“金燧”,这是一种取火的金属工具。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就有一面取火的阳燧,是一面凹面镜可以向日取火。“改火”这个风俗昉于上古、行於三代是个重要的典仪,尤其在春天“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仲春的时候天干物燥,要防备火灾,所以要在国中摇动木铎,意思就是警告国人要严格遵守有关用火的禁令。

清明节为什么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寒食节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清明节)(2)

改火也并不是熄了旧火马上取新火。换季改火中间有几天是没有火的,而新旧火交替之间的这些日子不能生火就要食生冷,故而叫“寒食”。最初寒食的日期及时间长短都不固定。甚至有的观点认为从冬至熄旧火,到清明前几天取新火,中间一直都要寒食。汉代的寒食已经从食生冷一个月缩短为食生冷三日。《后汉书*周举传》“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南朝《荆楚岁时记》明确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南北朝时期的寒食节时间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要禁火三天。

在唐宋写寒食的诗文里记载寒食还有“上冢”、“插柳”、“扫春”等习俗。春天取榆柳之火以顺阳气,因为古人认为到了季节不改火会致疾。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认为戴之可免虿毒。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寒食祭扫也一直是盛行的风俗,《唐书》里也记载:寒食时要上墓拜扫。

清明节为什么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寒食节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清明节)(3)

清明是一个节气,因为和寒食时日相近,在唐宋时往往官员连起来放假,于是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以后对清明的重视慢慢超过了寒食,于清明扫墓踏表成为风俗。到了清代,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止。也不再仅限于寒食或是清明。江浙间在清明日吃青团、红藕,还保留着寒食的本义。

南宋赵鼎写的《寒食》诗至今读起来还能略知当时风俗,又格外苍凉有韵。“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清明节为什么叫做寒食节(寒食节的来历以及寒食节后来为什么变成了清明节)(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