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油画艺术欣赏(当代油画24写意专辑入编艺术家)
王在邶
1940年出生于辽宁省灯塔市。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作品八次在全国获奖。曾任全国广告评审委员会委员。1999年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收藏。职业画家,现居北京。
历史的质感
——王在邶绘画作品的精神性特质
吴鸿 |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王在邶先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简单而平淡的简历更不足以说明他的经历和内涵。他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继而又升入本科继续深造,并于1967年毕业于鲁美工艺系装潢专业。之后在邶先生长期从事设计工作,并在环境艺术、雕塑、平面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领域多有建树。直至1999年临退休之际,先生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设计界的地位和事业,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并他几十年的理想、学识、思考、经验都倾注在油画创作中,可谓厚积而薄发。
司马图一
180cm×180cm
2016年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从未为了名利而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参加官方的主流展览;而且,每每自觉时间的宝贵,所以亦无兴趣周旋于市场和圈子之中。故而,先生的作品并未被世人所熟知,他的艺术成就也未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可。这是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和所谓的艺术市场的不幸。但是,先生每谈及此事,反而平淡而豁达,笑称自己更能自由的创作,自由的活着。我想,在邶先生的艺术成就终究有一天会为艺术界所认识并推崇的。
司马图二
150cm×180cm
2016年
我与先生相识已近三年,对于他的印象首先是他的个性和艺术见解的独立性。先生学识广博、见闻颇丰,但是从来不人云亦云,对于艺术史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评价标准。而且他长于东北,后又长期工作在南方,从来不将自己归于某个地域性的圈子而混迹于其中。这种独立性直接反映在他创作中的特征便是,他从来没有想去追求某些或许能带来一些名利上的成功的肤浅的流行符号和地域特征,反之,他的艺术理想是超越地域和时代的,他的思考是试图贯穿于现实和历史之中的。更为可贵的是,先生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建立在自我封闭的狭隘基础之上。在我和他的交往中,在邶先生表现出强烈的对新事物的包容、欣赏和求知,这种开放的艺术态度和平等的包容精神,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在他近年移居北京生活和创作之后,他常说,自己还要多看、多想、多学习。所以,我坚信他的艺术表现力还会绽放的更加彻底。
司马图三
180cm×180cm
2013年
王在邶先生的艺术观是和他的人生观、社会观相统一的。这首先表现为人性的自由和独立。他以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试图证明,只有建立在精神自由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标准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同理,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对于社会、人生思考能力的艺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并且引发观众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激发对于真和善的追求。基于此,在邶先生从来没有将艺术视为一种仅仅满足于人的低级视觉愉悦的平庸手段,反之,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能够直指人的心灵、叩问人的灵魂的精神方式。
司马图四
所以,由此而涉及到王在邶先生关于艺术价值的第二层思考——艺术表现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他一直认为,艺术不是“现实”的奴隶,真正的艺术不应该匍匐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庸常世界的脚下。常人所能看到的现实物象特征,王在邶先生称之为“物体的质感”。仅仅满足于表现物体质感的艺术,其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是艺术家自身思想的平庸,或者是被社会主流所裹挟而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
司马图五
王在邶先生所推崇的是那些能够表现“历史的质感”和艺术家自身的“生命质感”的艺术方式。在这里,我认为所谓的历史的质感和生命质感其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真正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经验来思考现实问题的艺术,无一不是建立在艺术家对于自我灵魂拷问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家只有将自己视为一个艺术殉道者、精神殉道者之后,他才能超越个体“小我”的局限,从而进入到一种深广的历史空间中去发现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支点和共同价值。由此,我们又进入到了王在邶先生关于艺术价值的第三层思考——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为了自我还是为了大众?显然,在经过上述两个层面的思考之后,艺术创作的终极意义对于王在邶先生而言,并不是用来抒发自己的一点人生的小情小调,更不是用来比喻自己人生的“夫子自况”。
司马图六
固然,艺术表达需要艺术家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社会思考,但是,这种丰富和深厚必然是建立在个体对于社会、历史广泛而独特的思考基础之上的。所以,基于上述的思考,王在邶先生认为单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并无实际的价值,它只有建立在艺术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维度之上,从而自由流露出来的风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风格。
司马图七
综上所述,固然王在邶先生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已经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将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作为前提,仅仅是就他作品的表象来分析,或许就会将他等同于一般的所谓艺术语言至上的艺术家。那么,也正是基于对他的思想观念系统分析和剖析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他作品的形式和语言,就会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
寻马图一
王在邶先生习惯将自己的绘画风格称之为意象表现主义。但是我认为简单的风格化的定位并不足以说明他的创作的全貌。首先,风格化定义的表现主义并不是他的真正追求,王在邶需要的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的表达方式,唯如此,才能自由地表达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其次,他的这种思考又是基于历时性的前提,而并不是拘泥于个人或现实的直接感触式表达。所以,在他的作品图式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诸多历史性的信息和线索,但是这种信息和线索又不是通过直观易辨的图像或符号来完成的。这样,我们便要通过其作品中的那些悲剧性的气氛和情绪、沉郁而有张力的形象处理方式、凝重而内含爆发力的线条、躇踌而满含情感的小笔触肌理处理……这些视觉语言方式,都准确而又持续地传达出他的个性、人格、思想和精神秉性。
寻马图二
180cm×180cm
2016年
当然,所有这一切,又都传达出一种中国的文化方式和情感方式。我想,这应该是他作品中最为有魅力的地方:带有半抽象性的表现式的传达方式,并没有使我们感觉到食洋不化、距己千里,反之,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感受通篇都是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情感。而这种视觉效果的形成,与那些生硬的“油画中国化”或用油画材料简单地模仿水墨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王在邶先生的作品是用纯正的油画技法,通过颜料本身的厚薄处理以及类似中国书法的书写性运笔方式,再假以留白的方式,使他的绘画风格将油画语言的纯正性与中国的文化意味结合的浑然天成。但是,王在邶先生并不是一位唯技法论的画家,所以在此我们并没有感觉到那种炫技的油滑与肤浅,反之,这是一种从思想和观念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痕迹。
寻马图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