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东山曾经就是一座山)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东山曾经就是一座山)(1)

如今的东山港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东山曾经就是一座山)(2)

《清·乾隆瑞安县志》飞云江东山一带的情景

飞云江入海口一带,瑞安第一条古海塘南塘段于唐中后期建成后,随着日月的流逝,塘东的滩涂不断上涨成陆,百姓也纷纷来此鬻盐、垦殖为生,人口不断集聚,渐渐形成了村落。

一个以山为名的村落“东山”,也有人来聚居,人口多了起来。今天,“飞云江人文系列”文章,就走近东海入海口的东山,说一说这里的历史旧事。

入海口有“隆山、东山和安禄庙山”

查看古人的诗词,我们发现明代温州知府龚秉德曾到过瑞安东山,写下了当时飞云江入海口一带“清冷”的一面。

在龚秉德的《登东山塔寺观海》两首诗中,有一首写道:“寺迥逼天都,亭高接海隅。潮来疑岛近,野旷觉村孤。多病非词客,狂歌愧酒徒。南荒开远戍,万里见雄图。”

这首诗意境孤清,描绘的“东山塔寺”一带连接海隅,有“野旷、村孤”的味道。龚秉德是山东濮州人,进士,明嘉靖三十年(1551)任温州知府,后升湖广副使。大概就在他任温州知府期间,来到了瑞安东山,并写下了这首诗。

那么,在明代之前的飞云江入海口一带,真是如此的“野旷、村孤”吗?这一带除了东山,还有哪些山脉和岛屿存在呢?

《清·乾隆瑞安县志》有“白岩山”一则文字,其中讲:“白岩山,在城东南苍龙角,又名龙山。旧有白鹿衔花止岩上,称白鹿岩。连亘东山、安禄庙山,障蔽海门。宋大观吕令劝造浮屠于其顶,号隆山,又号文峰。去城东一里。洞一、井二、泉一。塔详后《古迹》。”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如今市区的隆山,古称白岩山,又名龙山。在隆山的周边,还连亘着东山和安禄庙山,这三座山,并驾齐驱,一起“障蔽海门”。

“东山”原是一座山

东山街道位于瑞安市区东部,东濒东海,北连安阳新区,南接经济开发区,街道总面积28.6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现在的东山是飞云江靠海的地方,其下辖车头、上埠、中埠、下埠、肖宅等17个行政村,但是在瑞安人的记忆深处,东山是一个渔港,印象中远没有山的记忆。因此瑞安人有“东山无山”的说法。

事实上,清代之前的东山远没有现在的东山街道这样靠东,其位置约在现在的飞云江姐妹桥东侧一带的地方。

《清·嘉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山川》记载,白岩山(即今市区隆山),在“去城东一里”的地方,“东山与白岩山接趾,去城东三里。”也就是说,东山这座山紧连着隆山。隆山在县城东门外约0.5公里处,东山在县城东门外约1.5公里处。

按《清·嘉庆瑞安县志》上的说法,东山不仅是一座山,其“山趾有数穴,出泉清冽,名岩井,虽旱不竭。”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东山曾经就是一座山)(3)

 烟墩山就是安禄庙山吗

在飞云江近海的山脉中,除隆山和东山之外,《清·乾隆瑞安县志》和《清·嘉庆瑞安县志》这两本县志上,还讲到一座很重要的山就是安禄庙山。

《清·乾隆瑞安县志》载:“安禄庙山,去城东五里,两岩蛇蜒入海。上有土神惠民侯庙,故名。庙东有黄公岩,形如笔床,有宋许景衡舒啸台遗趾。”

也就是说,安禄庙山在县城东门外约2.5公里处。山上还有宋代许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后人尊崇为“瑞安四贤”之一)建的舒啸台遗址。

此外,县志上还讲到:“舒啸台,在清泉乡东山笔架岩左,许景衡迁居于此,高宗赐额,今遗址尚存。”

可以肯定,宋代许景衡先生曾在安禄庙山安居生活,建有“舒啸台”。

那么,这个“东山笔架岩”一旁的安禄庙山,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查看了多本书籍,在《瑞安市地名志》卷三《地理实体·海域·山(峰、谷、岭、岗、屿)》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烟墩山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紧扼飞云江口。海拔57.8米。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50米。明清时代在此设置寨堠派兵驻守,为海防要地,故又名寨山。旧有安禄庙,庙东有宋许景衡舒啸台遗址。”

至此,《瑞安市地名志》上的这份说明,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份证明。

 北宋之前东山应已成村镇

《瑞安市志》卷十《交通·桥梁、碇步、路亭》记载,瑞安最早桥梁“为唐贞观间(627-649)建的驮山中爿村(今罗凤)半山亭下湖基桥(已废)。现存最早的桥是建于北宋的大桥、祠堂桥、竹溪桥、凤仙桥、上头桥及建于南宋初的栏杆桥。”

原来,在古代社会中,桥梁是不多见的属于社会公有的建筑。无论是官修还是私建,都具有普遍的公用性,修桥补路是公认的善莫大焉的美德。在桥梁建设中,地方长官、豪门望族、寺院僧人都是中坚力量。“桥梁道路,王政之一端”说的就是为官政绩的体现,士绅们以此造福乡里,可以获得美名,方外僧道为了广结善缘,把修桥当做济世渡人的功德。

查询资料,上面说到的上头桥就在东山。

与《瑞安市志》记载相同的还有《瑞安市城建志》,其中第三章《市区桥梁》中记载,上头桥位于东山上埠村,横架上河,疑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系柱式石梁桥,长10米,宽1.70米,3孔,中间桥墩各有3根条石组成,两侧桥台用粗块石砌筑,桥面每孔铺设3条石板。

桥板北侧刻“会首王迪王益叶遇师募众缘建造答四恩三口”19字,南侧有字未详。桥柱横梁内侧刻有“峕政和五”4字,疑为市区唯一北宋古桥。

一座桥梁,也许可以说明东山聚居成村镇的历史应该在北宋之前。

 “东山城”比“海安城”、“梅头城”大很多

虽说东山形成村镇的历史远在北宋之前,但它开始的闻名,应该在建造东山巡检司城之后。

资料显示,元代,瑞安在梅头(今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设巡检司,在梅头后岗建巡检司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巡检司迁至清泉乡东山江口(今东山街道飞云江江口一带),在县城东门外约1.5公里处,并筑新城墙。

当时,“东山城”有多大呢?“城周一百五十五丈,高二丈,门一”块石结构。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沾修筑增高四尺。

在“东山城”内,还建有“巡检司”这样的官方机构。《清·乾隆瑞安县志》的“东山巡检司”中注明了其中的规模状况,“正厅三间,耳房二间,门屋一座,衙舍三间,弓兵房二十间,土地祠一座。皇朝顺治十八年弃界外。展复后仍建厅舍,拨弁兵防守。”

当时,在东山巡检司城建造的时期,瑞安还有“海安城”与“梅头城”。海安所城“周六百丈”,梅头堡城“周四百丈”,而“东山城”的“城周一百五十五丈”,其规模远比“海安城”与“梅头城”要大得多。

东山曾被弃置

满族统治者入关建立清王朝不久,为了防止内地居民对郑成功抗清军队的支持,在沿海实施“迁海令”,从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十年(1681)的整整20个年头内,勒令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内迁15至25公里,筑界制造无人区。烧毁界外民居、船只,砍伐树木,弃置田园,不准片板入海,越界者立斩。

地处东南沿海的瑞安,当然也难逃此劫。不过无人区的范围却减为2.5公里。文史学者宋维远先生认为,瑞安县城东离海5公里,如按15公里筑界标准,整个县城及数万人的家园都将被弃置界外,肯定会使民心动摇,对刚入关的清廷十分不利。

此外,宋维远先生表示,按《清·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公署》:“东山巡检司厅,原在崇泰乡五都梅头,明洪武二十年迁建十一都今址。国(清)朝缺载,厅废。顺治十八年弃界外。展复后仍建厅舍……”与《杂志·寺观》:“净土院,在东山,元至正间建。明嘉靖七年(1528)增建。国(清)朝顺治十八年迁界毁,后复建。”这样看,东山巡检司厅和净土院均在界外,说明东山全部或部分弃置“界外”。

事实上,在查看《清·乾隆瑞安县志》的“安禄庙山”一则说明:“去城东五里。庙,顺治十八年插界毁。”注释称:“清初海禁,在沿海插界碑,界东为无人区。”这点说明,在县城东门外约2.5公里的“安禄庙山”之东,就成为无人居住的地方了。(记者 林晓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