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赤壁哪里拍的(吴宇森赤壁遭遇票房口碑滑铁卢的原因)
吴宇森作为著名导演,曾拍出了许多经典佳作,一直在华语电影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作品无论是荣获华表奖还是台湾金马奖,或者香港金像奖等,均斩获了非凡荣誉。甚至其本人也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宇森凭借《英雄本色》的极大成功,奠定了其暴力美学风格的基础,成为一代神话。
2008年上映的《赤壁》就是其中一部典型的大制作电影,无论是高大的主题还是宏大的场面,或者云集的巨星阵容,无一不是在展现着吴宇森的个人野心。中国大陆的大片时代自张艺谋的《英雄》开始,才处于萌芽的时期,而《赤壁》的横空出世,似乎赶上了时代的风云际会,让08年的影迷过了一把眼瘾。
然而,如此宏大的制作,如此优异的导演,加上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赵薇、佟大为、林志玲、张震、胡军、尤勇、宋佳、侯勇、王庆祥、马精武等等众星璀璨的阵容,可谓是一场巨无霸式的赤壁之战,一经上映,就被口碑的东风一吹,呼啦啦如燎原之势,全部葬身于水底。吴宇森的勃勃野心,犹如曹孟德一统江湖的野心一般,雄赳赳赶赴赤壁战场,却闹得个灰溜溜狼狈逃窜。
说到此处,有些网友可能要站出来指责,说当年看赤壁时觉得非常棒,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看得人热血沸腾——但,这些说辞只能出卖了你的观影水平的低下,因为当年的《赤壁》比起吴导的勃勃野心来讲,确实是一口碑的滑铁卢之作,稍有审美水平的人或者稍有观影习惯的人,都提出了相当的吐槽。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剧作问题:这个问题是关系着一个电影作品死还是活的问题,十分严肃而关键,正如有句俗话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本做不好,就是请再多的明星助阵,依然还是个烂片。《赤壁》的剧作问题是硬伤,没有吃透主题,对类型的界定含混不清,导致了直接的失败。
赤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而且是规模最大的水上作战,这是人尽皆知的背景,剧作的立意首先是把握住"以少胜多"这个命脉,而通常的以少胜多都是在敌对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敌多我少的困境面前,主人公如何来应对突围,这是需要做极大铺陈和研究的,并非一觉醒来就已经胸有成竹了,哪怕你是周公瑾,也起码是个人,而不是神。这就是主题的把握来界定叙事风格的首要前提。
试想曹操八十万大军黑压压杀奔而来,江东集团将面临着亡国灭顶之灾,这样的压力面前人不发疯才怪,但我们知道足智多谋的周公瑾少年英才,胆大包天根本不惧怕死亡——但这不代表周公瑾是个不知死活不分轻重的人,所以我们就应该知晓影片的风格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应该呈现的摸样,绝对不是童话故事般的摸样,不是诗意浪漫的模样,更不是戏谑玩闹的模样。因此,《赤壁》剧作的第一宗罪就是风格定位不准确。《赤壁》呈现的风格偏向诗意,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意识流因子导致了这部片子最终走向了失败。
第二宗罪就是剧作逻辑不严谨,吴导善于驾驭宏大叙事这是人尽皆知的,但《赤壁》中的叙事结构却出现了该紧凑处显得轻描淡写,舒缓时又刻意制造起伏的问题,多处情况下都是如此,比如大军压境之际诸葛亮小乔等人帮助马驹出生等桥段,这是一个什么逻辑呢?这是作死的逻辑,你要知道曹孟德何许人也,竟敢如此儿戏?所以这种逻辑上的荒唐,导致了影片走向失败,背负骂名。
第三宗罪便是死板僵硬的台词,台词中多处出现苍白无力的概念化呈现,导致整部影片的艺术水准大幅下降。即使是一种诗意的风格,但台词的中气不足和文学性不强导致这种诗意化状态不尽人意,注水太大。其中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台词和表演,使人物性格十分雷同,这种要命的设置,让很多人看完影片不知道究竟谁是周瑜谁是诸葛亮,这岂不是太扫兴了?两个人中龙凤长一个模样怎么支撑一场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呢?
除了剧作之外,最严重的就是夸张的场面。似乎一般逻辑认为越是惨烈的战争就越需要夸张渲染的表现形式,而正是这种平庸的一般思维,导致了这部影片呈现出了热兵器时代犹如坦克装甲集群的战争状态,将冷兵器时代那种应有的状态没有做到。张飞甚至冲进人群一阵乱杀乱砍,挥手将一匹马打飞了,张飞不是西蜀的将军吗,不是指挥官吗,何时成了一个莽夫?
而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夜视版保家卫国的以少胜多的海战,就显得高明许多,无论从剧作还是拍摄,还是风格定位都准确无误,成了一部难得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片。同样的类型,吴宇森却将《赤壁》拍成了类似《英雄》的这种童话故事一般的风格,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
所以,《赤壁》的失败不仅在于对主题没有吃透,对影片风格的定位也十分违和,人物扁平,台词苍白,场面极度夸张等问题,导致将一个精彩的故事做成了一场巨无霸式的滑稽闹剧,这是让人痛心的。
影片结尾处的周瑜还有诗意的感叹,对人生的总结,这简直就让人对《赤壁》这个电影的主题和风格要作呕了。战争结束了,琴也弹完了,然后来了这么一出意欲升华主题但却离题万里,留下了两个字:失败!一个美名传了近两千年的周公瑾,最终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印象,不是悲哀是什么呢!
吴宇森的才华不应该如此折翼于《赤壁》,但《赤壁》却名副其实成了吴导的滑铁卢,倘若说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后来的《太平轮》的失败就是极好的佐证。本人批评《赤壁》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对吴宇森导演的敬重和对《赤壁》的失望,所以多年后想起这种情况,就犹如鲠刺喉,不吐不快。
希望我们能在经典故事改编过程中心怀敬畏和感激,认真对待,佳作迭出。
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关注转载分享收藏评论,更多精彩持续更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