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感亲切的灵寿话怎么说(倍感亲切的灵寿话)
文/崔金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寿独特的水土和人文环境,不仅造就了独特的灵寿历史,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灵寿话。灵寿人到外地,无论走多远,只要听到耳熟的灵寿话,心中一定会倍感亲切,那个说灵寿话的人肯定是灵寿老乡。灵寿话是中国的唯一。
灵寿话属晋语方言与冀鲁官话过渡地带的一种语言。按照李荣在《汉语方言分区》中的划分,石家庄方言中有6个市县属于晋语的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分别有灵寿、平山、井陉、鹿泉、元氏和赞皇。而其他12个市、县,则属于冀鲁官话。实际上,由于地域的连接融合,6个山区县的晋语与其他12个县的冀鲁官话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特别是大部分方言比较一致,构成了标准的石家庄本地话。而6个县与12个市县还是有些区别的,6个县的晋语成分多一些,而12个县冀鲁官话的成分多一些。严格说来,灵寿话属于带有冀鲁官话成分的晋语。
灵寿话是伴随着灵寿的历史形成的。汉代的扬雄《方言》中把西汉方言分为13类,其中一类就是秦晋类。扬雄所说的“晋”,并不仅仅指山西省,而是源于春秋时的晋国。更严格来讲,晋语的真正前身是晋国分家后的“赵、魏之西北方言”,由于魏国曾与赵国交换土地,故而魏国西北部除晋南地区被秦国占领,其余地区后来均属赵国,因此今日晋语区的大部分地区同战国时的赵国领地相吻合。赵国灭中山国后夺得石家庄西部地区,灵寿作为中山都城必然归顺赵国,这就是灵寿话属于晋语的起源。
中国的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声调则由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构成。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而灵寿话音低促而韵律多变,除古汉语所具有的平、上、去声外,还保留了晋语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大量的入声。灵寿话的平声使用率最高,但不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如“全乡人民都来开渠”一句八个字,全为平声,而正定、行唐等东部市县的声调则分阴阳,比灵寿话要婉转许多。灵寿话的上声高昂短平,与普通话婉转的三声悬殊很大,使用率仅次于平声。灵寿话的去声低而曲折,近似普通话的三声而声调低沉。灵寿话的入声短促急降,类似普通话的四声但不是全降,使用率高于去声。中华民国前期,本县一些老先生们常用一首“四声歌诀”教导学生:“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别哀怨道,入声急促短收藏。”
灵寿话在声韵方面与普通话也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汉语拼音中的所有声母、韵母,不足于为灵寿话注音。比如“万、歪、瓦”等字,汉语拼音是“wan、wai、wa”,而灵寿话是“van、vai、va”。“车、蛇、折、热”等字,汉语拼音是“che、she、zhe、re”,而灵寿话是“chai、shai、zhai、rai”。“腿、追、对”等字,汉语拼音是“tui、zhui、dui”,灵寿话是“tei、zhei、dei”。更特别的是“桥、脚、尿”等字,汉语拼音是“qiao、jiao、niao”,灵寿话是“qi-e,ji-e,ni-e”。北洼乡几个村由于历史上属于行唐县,“车、蛇、热”和“桥、脚、尿”的发音就与灵寿本地话不同。记得刚到灵寿读书时,同学们笑话我说话硬,把脚“ji-e”说成“jiao”,却不知应该是“jiao”而不是“ji-e”。
灵寿话的语法特点,一个特点是“圪”头词明显多于普通话。比如圪渣、圪巴儿、圪痂儿、圪挤、圪走、圪蹴、圪翻、圪溜、圪料、圪崴、圪节儿、圪吱、圪针、圪拉瓣儿、圪都、圪登、圪鹿儿、圪咚等等。另一个特点是“ji ba”随口说。“ji ba”在北方语言中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在过去的灵寿话中却并不是一个骂人词,确切说应该是一个表示不悦的虚词。这个虚词,放在每一句话中的每个字词中间都能使用。比如说“我吃饭”,就可以说,“ji ba我吃ji ba饭”。过去曾听人说过一个笑话,说是刚解放时,有一个灵寿人,参加八路军后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干部进了北京。他母亲去世得早,于是他几次给家里去信,想让他爹到北京看看。后来他爹也同意了,并让别人给他写了封信,说大概什么时间到北京。他就告诉门卫地说,我爹这几天要来北京,我没有时间接他,他来了你一定要让他进门。看门的说,现在特务这么多,万一有人冒充你爹呢!你爹有什么特点呀,我怎么知道哪个是你爹呢?他说,这好办,脾气火爆、一口气能说出五个“ji ba”的就是我爹,不会说“ji ba”的肯定不是。过了几天,门口来了一个乡下老汉,说要找自己的儿子的,儿子名字也正好与那个干部相同。门卫是个很负责的人,不动声色地问了老汉几个问题,老汉也回答了,但就是不说“ji ba”。眼看等了好长时间,门卫就是不让进,这个老汉立时急了,提起行李就往外走:“ji ba不来,非让ji ba来,ji ba来了不让ji ba进去,还得ji ba回哩”!门卫一听说够了5个ji ba,马上追了上去。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用语气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意。比如,“你敢!”等于“你不敢”,“你会不来?”等于“你会来”,“不是他才怪哩。”等于“不可能是别人”,“吃兰般?”等于“吃了没有?”,“吃安般?”等于“吃不吃?”。还有些土语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灵寿县最体现本县语音特点的是鲁柏山前的慈河以西、以南广大丘陵和平原地区,包括燕川、慈峪、狗台、城关、三圣院、北洼、青同、南寨等8个乡镇,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为标准的“灵寿话”。横山岭以上广阔的山区,语音介于灵寿话和五台话之间;西北角的南营乡基本为五台话。其他靠近周围各县的村庄语音近似于邻县而兼有两县的特点,比如谭庄乡东北部几个村接近于行唐话,牛城乡西部几个村兼有平山话和获鹿话,塔上乡西部几个村接近于平山话,三圣院乡的同下、义合庄村接近于正定话。比较特殊的是京昆高速东边的东纪城和党家庄两个村。东纪城村一条街说两县话,村西边说灵寿话,村东边说正定话。党家庄这个村位置也比较特殊,位于灵寿、行唐、正定交界处。该村是1956年由新乐县划归灵寿的,但却与目前新乐县的任何村不搭界,说话倒是像新乐音,也兼有正定和行唐音,独缺灵寿音。
灵寿县“一条线”,地域狭长,语音也随着地理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灵寿话分上边(山区)话与下边(丘陵、平原)话。横山岭以上广阔的山区,en和eng两个韵母恰好交互使用,en读作eng,eng读作en。靠近山西的南营乡一带,X、C、S不与i、u相拼,而用j、q、x与i、u相拼。南营一带还有一些与灵寿话区别比较大的词句,比如有跟随之意的“厮跟”,读音“xi geng”,“去不去”读作“ke bu ke”,“顺沟下去了”读作“heng gou ha ke lou”。丘陵、平原地区讲话也不尽相同,比如普通话“怎么啦?”,平原地区一般说“攒儿兰?”,而塔上、燕川一带丘陵地区却说“杆儿兰”;普通话“玉米”,平原地区说“棒棒”,部分丘陵和山区却说“玉蜀蜀”,真是一片地方一种说法,一方水土一种语音。
灵寿方言与石家庄其他市县的方言基本差不多。太阳叫“日头”,昨天叫“夜个儿”,晚上叫“黑呀”,去年叫“年剩”,上午叫“前昂”,中午叫“晌胡”,男孩叫“小子”,女孩叫“小妮”,青少年男孩叫“半古桩子”,成年未婚女子叫“大闺女”,连襟叫“挑担子”,妻妹叫“小姨子”,脑袋叫“头子”,前额叫“叶留盖儿”,腋下叫“胳肘窝”,眼屎叫“眵麻糊”,腹泻叫“跑茅子”,缺心眼叫“半肝火”,好出风头叫“劁不净”,吝啬叫“嘎古”,梦游叫“撒呓怔”,倒霉叫“背兴”,不相上下叫“平杵子”,挪动叫“肯儿肯儿”,滚动叫“骨碌”,滑下去叫“出溜”,裹东西叫“古罗”,说话叫“唸唸儿”,蹲下叫“骨得”,手在物体上轻轻滑过叫“扑劳”,用点力滑过叫“木履”,下垂叫“耷拉”,不端正悬挂叫“不来”,反感叫“格腻”,不讲卫生叫“邋遢”,孩子骑在脖子上叫“儿搂”,蛇叫“长虫”,蜥蜴叫“蝎出林儿”,蝈蝈叫“蚰子”,蜻蜓叫“蚂螂”,蚜虫叫“油龙”,猫头鹰叫“呱呱有”,红薯叫“山药”,黄花菜叫“针金”,手电筒叫“电棒”,肥皂叫“姨子”,厕所叫“茅子”......
灵寿话和灵寿人一样,主要特点还是“傻实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灵寿话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一些不常用的土话特别是那些被历史淘汰的物品土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由于新鲜事物的出现而形成的新土词也在逐步补充。但无论如何,正像“灵寿”这一地名2000多年亘古不变一样,作为灵寿文化标志之一的“灵寿话”永远不会消失,倍感亲切的“灵寿音”永远响彻在中华大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