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咏荆轲全文译文(陶渊明咏荆轲赏析)

咏荆轲

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 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 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 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 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 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 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 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 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 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 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全文译文(陶渊明咏荆轲赏析)(1)

[燕丹善养士]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他对收养的门客很好。当时各诸侯都收养门客,谓之养士。[强赢]强大的秦国,秦王姓赢。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客居燕国,受燕太子丹的派遣去刺杀秦王。[雄发指危冠]雄发,勇士之发。危冠,高帽子。这句说荆轲的头发顶起高高的帽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西。这句指在易水边饯别。[渐离]高渐离,燕国人,荆轲的至交,善击筑(一种似筝的古乐器)。悲筑,言筑奏出悲壮的曲调。 [宋意]燕国勇士,送行者之一。唱高声,高声歌唱。 [商音]古代五音之一,悲凉的音律。 [羽奏]演奏羽音,羽音也是五音之一,表慷慨之情。 [飞盖]盖指车篷,这里借指飞车。 [凌厉]勇往直前的样子。[图穷事自至]图,指荆轲向秦王献燕国地图,将匕首卷在图中。图展尽时现出匕首,荆轲急持之以刺秦王。 [怔营]惊惶恐惧的样子。

《咏荆轲》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诗人辞官归隐田园以后十六年,即南朝宋永初二年(421),诗人五十七岁。这是刘裕篡晋的第二年。陶渊明写了《述酒》、《咏二疏》、《咏三良》及这首《咏荆轲》。这首诗用诗的语言再现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故事,抒发了对壮士的赞美之情,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壮烈行为。全诗可划分为三大段。前六句为第一大段,咏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己之情,接受派遣离开燕国去刺秦王。这六句全是叙述,交待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委。头两句点明起因:燕太子丹为向秦国复仇,优厚待遇收养门客。三、四句说他网罗了众多的英雄(百夫良),经过长期选拔,到年终才发现荆轲这样的人物。五、六句说荆轲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提剑从燕国京城出发。对这个过程的叙述极为简洁,从燕丹的复仇目的和准备,对勇士的认真选择,到荆轲为知己者死的豪壮思想,都交待得清楚明白。

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大段,是本诗着意描写的重点,主要咏易水送别。《史记·刺客列传》记燕太子丹送荆轲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人即以此为这一段的主调,极力渲染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燕太子白衣白马(丧服)在大道上与荆轲慷慨诀别,以怒发直指高冠、猛气冲动长缨的夸张描写,突出荆轲慷慨激昂的神态。在饯别时,渐离击筑,宋意高歌(事见《淮南子·泰族训》),萧萧哀风,澹澹寒波,激荡着悲壮的曲调和慷慨激昂的歌声,荆轲明知一去必死,为了名传后世,毫不回顾地飞车直去秦国。这些生动的描写正是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化出,有声、有色、有味,情调悲壮高昂。

后八句为第三大段,从“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写荆轲勇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秦国,“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写荆轲向秦王展图,图穷匕见,荆轲急刺,暴戾的秦王惶恐不安。下二句是诗人的叹息,奇功未成化用《史记》“鲁勾践叹曰:‘嗟乎!惜哉,其不讲刺杀之术也!’”结尾两句是诗人的结束语:荆轲虽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人心。

《咏荆轲》是阳刚之作,是陶诗主旋律的变奏,在艺术风格上是豪放的。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不过这首诗豪放与朴素相结合,笔法不作过多的渲染,不追求过多的夸张,只在关键处稍加点染而使气氛浓重。如“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用“指”、“冲”二字突出壮士激昂的神态;“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用“萧萧”、“淡淡”点染悲壮的气氛,也是如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