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保留至今的建筑(从秦国到)
文:点点历史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经历二世、共存在15年。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而来,秦朝在原先文化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中原各民族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文化进入最繁荣的时期,修建大量的建筑,宫殿成群,可以说秦朝建筑是中国古代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秦朝的建筑变化可以看出整个秦朝文化走向。
一、在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古典建筑演变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
-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较为落后、资源丰富,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于是人们团结协作,采取木架建筑、穴居的方式,提高生产力,防御外敌。而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开始发现了青铜,人们开始将它运用到建筑当中,提高建筑的美观度。
商朝时,神权政治观念、君权至高无上的观念开始出现。统治者大量修建宫殿、陵墓,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思想激烈碰撞,诸侯国修建城市、城郭来保卫领土,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多采用夯土和高台建造,像魏国的文台、韩国的鸿台以及楚国的高唐台。
秦国修建大量宫城,宫殿形式规模得到扩大,夯台和高台建筑成为潮流。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为达到表示自己至尊的皇权和抵御匈奴的目的,放弃了原本的城郭,修筑宫殿和万里长城,此时长城已经达到了5000多公里。
建筑风格也随着政治的变化由自由变为规整。
二、在不同时期,秦国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战国早期,因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频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影响了社会现状,这些冲击也在建筑之中可见一斑。
秦国经历了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对时代的变化体会更加深刻,我们可以通过秦国历代修建的宫殿、都城以及陵墓可以看出。
战国早期,秦朝的都城在雍城,后来因为军事力量的扩展,雍城无法容纳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于是秦灵公迁都泾阳,将泾阳培养成一个军事重镇,在泾阳修建大量防御工事。秦献公时期,秦国经历长期的内乱,为了秦国的安定,秦献公将栎阳设置为都城。
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秦孝公将咸阳设置为都城。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吸取六国宫殿的建筑特点,在咸阳城的基础上,扩大秦国宫殿的规模。显示出秦国都城的雄壮宏伟。
(一)雍城宫城建筑,雍城最早作为秦国的都城的城市。
整座都城呈现出不规则的长方形,表现了春秋战国早期思想自由、文化学说形式多样的特点。
(二)泾阳宫城建筑,泾阳被称作“八百里秦川之腹”。
秦灵公时期,旧势力在雍城盘根错节。秦灵公为了摆脱旧势力的束缚,迁都泾阳,泾阳位于陕西省。泾阳之名首次见于《诗经》,因位于泾河以北,古代水之北称为阳,泾阳由此得名,秦之泾阳与汉之泾阳不同。
秦灵公在位时期,他主张向东和东北方向扩展领土。泾阳位于东北方,符合秦灵公的讨伐方向。《秦史稿》写明秦灵公在位时期,秦国以泾阳为军事战略中心,扩展领土直至魏国的少梁。在如今泾阳的遗址上可以发现类似封闭式的城郭、夯土台四十万平方米还有一些砖石,据考证这是一座宫殿建筑遗址。
(三)栎阳和咸阳城宫殿建筑
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魏国趁秦国内乱,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献公在栎邑修建防御工事,迁都栎阳。据《长安志》记载,栎阳是长方形,宫殿在中部偏西的位置上。
咸阳城建筑,咸阳是陕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渭水穿过咸阳的南边,嵕山穿过它的北边,因为山水都是阳,所以称为咸阳。咸阳原来的名字并非咸阳,而是因为位于谓河,故名谓城。《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孝公迁都咸阳。咸阳是秦国作为都城最久的地方,咸阳经过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始皇等几位君王的修建,秦国宫殿规模达到最大。
观看咸阳城的宫殿建筑。形式多种多样,规模庞大,形式风格不一。可以推测是秦始皇采取六国不同风格,以咸阳城为中心,建立宫殿群。
此时咸阳宫殿建筑,受到了传统儒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古代人都信奉紫气东来的说法,古代宴请宾客,尊者坐在东面。于是秦国都城宫殿群都采取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宫殿群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三、统一后的秦王朝的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 统一后秦王朝的建筑特点折射出许多文化特征,虽然秦朝以法治国,但是也借助儒家仁与礼的思想统治人民,秦朝讲究孝道,这表现在秦始皇非常重视陵墓的修建上。一切建筑在重视礼的基础上讲究严格与对称。
这种思想不仅是统治阶层的共同思想,而且在下层人民的思想中广为流传。许多家庭修建封建式院落,渴望五世同堂。
宫殿建筑一改周朝建筑以中心对称的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中通“衷”寓意折衷与不偏不倚的理念。秦王朝建筑特点最鲜明的例子是阿房宫,阿房宫的建筑方法已经成迷,但是阿房宫被看作秦朝的四大奇迹之一,阿房宫的空间变化十分大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
阿房宫在高台建筑的基础上大量堆积砖石。这样显得庄重古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神权政治观念。
秦国受到了先前繁荣、衰退的诸侯国的影响,也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博接触了多元文化。神权政治观念没有高度发展的时候,雍城呈现不规则的长方形,作为军事重镇的泾阳,城内主要修筑宫殿和居民区。在此时期,中央官署仍然在雍城。最初的咸阳城规模很小,因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才大规模修建。
(一)戎族文化与秦朝建筑形成的特色密不可分。
在西周朝时,秦国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在周宣王时期,秦国因击败西戎,受封西戎之地。秦人与戎族生活在一起,受到了戎族文化的影响。
戎族人的墓葬方式是屈肢葬,后来秦人也以这种方式埋葬。原先的秦人来自于东方,战争使得他们背井离乡,但是思乡情节可以在他们的建筑风格上发现。坐西朝东,寓意他们最后回到家乡。
(二)秦朝文化与吴楚文化相交融也表现在建筑风格上。
秦灭六国后,吴楚文化与秦朝文化相融合,屋顶呈现反字,宫各自为城,显得庄重古朴、古典大气。此时秦朝信奉日月星辰学说。将宫殿建筑与星像相对应,符合风水学说。所谓汉承秦制,在汉朝建筑可以得到考证。
(三)秦朝建筑特点的形成与西周宗法礼乐制度息息相关。
秦朝建筑经历了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形式由单一变为多元化。原来的宫殿并没有出现人工挖掘的城墙与沟濠,到了周朝城墙才开始出现,此时的院落出现了四合院等建筑新形式,四合院采用风水学说,西周中期出现大量的城墙建筑,宫殿建筑也采用坐西朝东的方位,著名的例子西周都城镐京就是坐西朝东的方位。由于受到了西周中原文化的影响,西陲建筑也使用坐西朝东的方位。
秦朝以东为尊,受到了西周礼制的影响。《礼经释例》中记载“室内以西为尊,堂内以北为尊”在室内举办宴会也是以东为尊,宫殿朝南向。
《礼仪·士冠礼》记载“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时,也有这一描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都说明,战国到秦汉时期,东道主是面向东边坐的。
而曾经作为天下共主的秦始皇修建陵墓,便理所当然是要坐西向东的。史学研究秦国本来就位于西隅,修建陵墓向东的目的是主要是表示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
秦朝修建的宫殿也采用纵横双向、纵横交错的方式,运用高台建筑,表现出秦始皇的王者之气。
参考历史文献:
《史记》
《礼经释例》
《礼仪·士冠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