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是一种疾病吗(当了妈妈就好了)
近日,团妈看到一个截图,被乐翻了。一个社恐妈妈,面对儿子的女朋友加微信,竟然说出“不敢”“我紧张”。留言区里,许多网友纷纷表示理解:“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我感觉我也不敢”……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也是当代年轻人喜欢用来形容自己的词汇。这里它的含义并不是指医学上的精神疾病,也不是指性格内向,更多地是表示年轻人对无谓社交的抗拒。
然而,当这些年轻人成为父母,他们惊讶地发现:社交才刚刚开始呢。
本期,我们采访了一些家长,听听他们在带娃过程中遭遇的社交难题:
- 带婴儿出去晒太阳,要加入带娃大军聊聊吗?
- 娃娃不敢跟小朋友打招呼怎么办?我也不想跟他们玩啊!
- 我社恐,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吗?
- 每次接送孩子或家长会,都是大型尬聊时刻!
……
小林说她在生孩子之前,又害羞又内向,当众讲话都会脸红。虽然工作了几年,但每次要去拜访客户、跟领导谈事情的时候都还是会很紧张。
后来,结婚、怀孕、生子。怀孕的时候做很多次产检,从一开始面对彩超、阴超的扭捏,到自己轻车熟路地撩起衣服躺到检查的床上,自觉“丢掉了羞耻心,脸皮变厚了”。
生娃的时候,更是将最后一丝拘谨也撕破了。指检,这个词汇,生过孩子的人都懂,说出来都是泪。更别提产房和住院期间检查时,有男医生在场的尴尬场景了。
生完孩子,医生就开始指导如何喂奶。奶水不好的时候,还要请催乳师按摩推拿,感觉怀孕、生产、哺乳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没有感知的肉体“任人宰割”
,什么社交恐惧,现在全顾不上了。
之后,带孩子去公园玩。他着急吃奶哇哇哭,小林因找不到哺乳室急得满头大汗,找了个墙角就开始喂奶了。休完产假上班,在地铁上看到孩子急着吃奶时,妈妈拿出围巾,将自己和孩子全罩进去,开始哺乳。小林表示:“特别理解!我甚至还有一点感动。”母爱真的伟大,女性也不是矫情。
孩子出生后,小林每天跟他说很多很多话,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跟他说。现在,孩子在家像个话痨,不知道跟那时候有没有关系。带孩子出去玩,他想要跟别人玩、或觉得别人的玩具可爱,小林也愿意主动去询问、去交流:“小朋友,弟弟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你的玩具在哪里买的呀?”她总结说,一般情况下,自己带着孩子,对方也是家长和孩子,交流起来都比较顺畅。
第一次抱孩子出去,莎莎就发现了小区的带娃集中点,就在花园的喷泉旁边,六七个嬢嬢或坐或站、或手抱着娃娃、或推着婴儿车,正聊得开心。她想加入,又不知道怎么办。
好在,她一推着婴儿车走近,就有热情的嬢嬢们七嘴八舌地跟她攀谈:“你们家是弟弟还是妹妹?几月的?小名叫什么?你们住那栋楼?”慢慢地,话风逐渐有所变化。“你们家孩子每天吃多少?150毫升?我们都吃200毫升了。你们现在多重?我们就多了一点!你们吃的奶粉哇?咋回事呢?你得多喝点汤啊!我们家母乳根本吃不完,都冻在冰箱里好多了。”
莎莎的脸上只好维系着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没想到,话题更滑向她不想回答的领域。“怎么你在带孩子?孩子的奶奶呢?外婆呢?你老公做什么工作?就你俩带?”莎莎将这种聊天称为“刨根问底”,没几个回合,她就被吓退了。
又一次,在冬季一个久违的晴天,她抱着孩子去晒太阳。一个阿姨看着她说:“今天太阳这么好,给娃儿戴帽子爪子?晒一下嘛。”不一会儿,又有人跟她说:“看嘛,今天还有风,你怎么不给娃娃戴个帽子呢?”莎莎哭笑不得地说:“似乎再没有一个比当妈更没专业能力的工作了,所有人都可以对我的带娃方式指手画脚。”
她发现,聚在花园旁的家长大多是帮忙带孙儿的奶奶或外婆,年轻的妈妈很少。这也令她觉得共同话题和语言太少,“这种社交,也没什么意义。最开始还想要带孩子认识一些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但后来又想,不着急,等她长大,一起上幼儿园/上小学,总会自己认识的。”慢慢地,她每天出来打声招呼,就自行去别的地方遛娃了。
米小粒最近陷入苦恼。
据她观察,女儿为了交朋友总是退让,别人要她的东西立刻就给,别人抢了她的玩具她也没有夺回来的意识。她教过孩子“别人抢你东西的时候,要大声说,那是我的!”然而无济于事,在突然被抢走玩具后,女儿依然茫然无措,似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好几次,米小粒都自己上场,对抢玩具的小朋友说:“对不起哦,这个玩具妹妹正在玩呢。”有时候,对方家长会礼貌地说声对不起,也有的家长只会翻一个白眼过来。
米小粒说:“我是个又宅又社恐的人,以前不觉得有什么影响,宅在家里,反而能找到更多乐趣。但有了娃之后,还是希望她能有朋友,有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我感觉她的性格还挺像我的,算不算我把她耽误了呀?”
虽然意识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但米小粒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次幼儿园放学接孩子时,她总是匆匆跟其他家长打个招呼就快速回家了,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仍然要孩子聚在一起玩一会儿。
最近,米小粒又释然了。她笑着说:“我发现,可能社恐的家长并不是我一个。有次,我去接孩子,发现家长比起尬聊更愿意刷手机。而孩子嘛,总会交到自己的朋友,女儿就认识了另一个可爱的女生,天天都说她们是好朋友。那个女生也这么认为。就这样,借着女儿的关系,我跟那个女生的妈妈也变得熟悉起来。”
这让米小粒觉得,社交不是一件必须强迫自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们虽然社恐,不一样正常地在社会上生存吗?上学或工作,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又何必急于求成呢。而且,我发现有些二孩家庭,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反的性格,一个外向,一个内向。这能说是家长影响的吗?所以,放过自己,相信孩子。”
蔡蔡在生娃之前,是个高冷的都市丽人,满脸写着“生人勿近”,自带拒小孩子三米之外的气场。生了孩子之后,母爱也并没有泛滥,“除了看自己家孩子可爱之外,看别的孩子依然很平静。”
蔡蔡和老公工作都比较忙,孩子由奶奶来带。奶奶的社交能力惊人,白天菜市场,晚上广场舞,“感觉她认识了全小区的人,而且,全小区的人也都认识了我儿子。每次带孩子出门,到处都有人跟他打招呼。那些人,我全都不认识!”
“都说孩子交给老人带,有诸多缺点。我现在觉得挺好的,最起码在小区社交这一块,奶奶就比我强太多了。就让她继续带孩子认识全小区的人吧,我独自高冷
。
哈哈哈。”
针对这个问题,采访过的家长纷纷支招儿,提供了如下建议:
● 先从亲朋好友之间开始
家长可邀请亲朋好友里有孩子的家庭一起聚餐、出游,放松的家长传递给孩子的信号同样是轻松、安心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不紧张、不拘束地表达自己。
● 多鼓励、不批评、不强迫
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不要强迫孩子与别人打招呼、互动,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及时正面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够好,也不要批评指责,应对其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支持。
● 寻找相同兴趣的小朋友
因为热爱,孩子往往会释放巨大的热情。在孩子学习的画画、音乐、乐高、轮滑等的场所,寻找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 预设场景,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提前带孩子进行场景模拟,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相信他能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中的问题。
最后,希望社恐的家长和孩子都勇敢接纳自己,寻找到支撑自己的强大驱动力,用热爱治愈社交恐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