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经典赋文 苏轼佳作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7月16日,我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大。我举杯向客人敬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来了,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月光像是一片白露横在江上,水光似乎与天相连成一片。我们任凭这条苇叶般的小舟随波荡漾,飘摇在万顷波涛之上好不快意。浩浩荡荡如凌空飞行一般,飘飘淼淼像遗世而独立,简直就是羽化成仙了。
于是我们继续快乐地饮酒,并拍打着船舷唱歌。歌词唱道:“桂木的杆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月光下的清拨溯流而上。我的胸怀飘飘渺渺迷迷茫茫,眺望那贤明的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人,随着节拍伴奏着。洞箫之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余音渺渺,丝丝缕缕不绝于耳;使得深谷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不由得正襟危坐着。问吹箫者:“箫声为何这样凄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鸟雀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川接壤,郁郁苍苍。这不是孟德被周郎所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破荆州,拿下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饮酒,横执长矛吟诗,固然是一时之英雄人物,可是他今日安在?何况我与你在这江中小舟上打鱼砍柴,与鱼虾和麋鹿们为伍,驾着一叶扁舟,举杯饮酒,像是蜉蝣们在天地之间,渺小如沧海中的一粟。哀叹我们的生命之短暂,羡慕长江之无穷无尽。真想携挟着飞仙于空中遨游各处,想抱着明月而一直永生下去。知道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只能将遗憾化为萧音,寄情于秋风中罢了”。
我说:“客人可知这水与月吗?逝者如斯,其实水并没有逝去;圆缺者如月,最终也没有消长。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则天地间每一瞬间都在变化;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万物与我都没有变化;所以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完全不是我们所具有的,一丝一毫也取不到。唯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为声,眼睛看到的为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造物主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我与你可以共同享有。”
客人于是喜不自禁地笑了。洗了酒杯再斟上酒,菜肴吃完只剩皮屑果核,一片杯盘狼藉。之后大家相互靠着枕着在船上睡去,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泛白。
赏析:
创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公元1082年,苏轼正因为三年前的“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友人泛游赤壁,写下了这篇《赤壁赋》。
第一段:先介绍自己和朋友乘舟游览赤壁的时间。然后写了周围风平浪静的美好风景,以及自己吟诵诗篇的愉快心情。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过去三年,苏轼已走出那段阴霾日子,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第二段:苏轼和客人举杯畅饮,互相敬酒。之后,他还拍打着船舷唱歌。客人合着他的歌声吹箫伴奏。但是,客人的萧声越来越悲泣。
第三段:苏轼的心也随之愁苦起来,他忍不住问吹箫的客人,箫声为何如此凄惨?客人举了曹操的例子。说这里不远就是周瑜围困曹操的地方,想起当年曹操乘船在此,如何英雄气魄,不可一世,如今早已不复存在。由此想到我们如沧海一粟,生命太短暂了。羡慕长江之无穷尽,幻想能挟飞仙遨游不尽,抱明月将永存。因之不能实现,故奏此遗憾的悲泣之音,寄情于风中而已。
第四段:这一段是本篇赋中的核心段落,写出了苏轼对世间事物的积极的心态。他针对客人的悲观心态,用辩证的思想,分析了变与不变的观点。从而宽解了对方的悲观心态。他说,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他认为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由此我们看到苏轼的心胸是多么宽广,认识事物的角度是多么豁达。所以,苏轼才能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活出自己快乐的一生。
第五段:客人被苏轼的积极心态所感染,恢复了笑容。于是他们继续饮酒作乐,不知不觉间杯盘狼藉,互相依靠着睡了。
写作手法:此篇赋文,把景色、心情、道理三者结合起来,内容丰富多彩。既让我们看到了江上泛舟的各种美景;又看到苏轼和朋友心情愉快地喝酒唱歌,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哲理教育课。
通过学习欣赏这篇赋文,更加感到苏轼的人格伟大,他的才华与人品都令人敬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