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成语典故58字(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离群索居“离群索居”中的“索”为单独的意思;“居”为起居、生活这一成语的意思是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丘成语典故58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丘成语典故58字
离群索居
“离群索居”中的“索”为单独的意思;“居”为起居、生活。这一成语的意思是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典故出自西汉时的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檀弓上》。
檀弓又称檀公,战国时人。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檀弓姓檀名弓,著有《檀弓篇》。本文开篇记录的是一个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所以以“檀弓”为篇名。文中大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高足或同时代人关于礼尤其是与丧葬相关之礼的言行,义理性很强,许多内容为我们揭示了礼文背后的礼意,体现了礼的精神。“礼”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乃至传统中国文明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孔子等人很多重要且深邃的思想都呈现在礼中,丧礼又是礼中之重。《檀弓》表面对丧礼记载之背后隐藏着的思想线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早期儒家乃至整个传统中国的精神面貌。
《檀弓上》记载:“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子夏名商字子夏),女(汝)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这段记载说的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因为死了儿子而哭瞎了眼睛。他的同学、好朋友曾子听说后去慰问他。曾子向子夏说:“我听说过,朋友丧失了视力,应该为他难过得哭一场。”说完就哭了起来。子夏也跟着哭了,感伤地说:“天啊!我没造什么罪孽啊,怎么落此下场呢!”曾子一听便愤怒起来,说:“卜商!你怎么能说无罪呢?我和你都在洙、泗之间跟着我们的老师求学问、学习本领,年纪大了,你就回到了西河地区,你在河西教授的学问,明明是你自个的学问,结果搞得河西人以为这学问是我们夫子的学问,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的父母去世,你没有让人们知道这件事,因此没人来吊祭,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可你的儿子死了,你就哭瞎了眼睛,却让大家都知道了,说明你把儿子看得比老子还重要,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你怎么会是没有罪过呢?”子夏听得很服气,就抛开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而独居,时间也太久了!”
关于子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那一位更强些?”孔子说:“师么,有些过分,商么,有些赶不上。”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是不完美的。”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高培华《〈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考辨——兼谈孔门弟子是“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说,《礼记·檀弓上》曾子责子夏“三罪”一节,后儒多误解,并影响到对儒学史的认识,通过考辨子夏丧亲、丧子的时间地点可知,丧亲、丧子对子夏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有三:一是丧亲时子夏年轻体壮,经得起巨大哀痛的打击,丧子时年老体衰,精神承受力大不如前;二是丧亲时子夏挫败赵简子图谋未久,返乡服丧担心其报复,故“使民未有闻焉”;三是丧亲时子夏远在异国求学为官,服丧能够悄然行事,丧子时已是举国敬重的贤儒大师,势必广被关注。曾子对此早有洞见,责其“三罪”只是一种特殊的劝慰方法而已。孔门弟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君子群体,有认识分歧并且互有批评帮助是正常的,其践行君子之德决不会因孔子逝世而终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子夏听了曾子的批评,仍然认为自己是失礼的。“离群索居”这一成语就是由“离群而索居”而来。
例句:“虽慈颜未复,温清久违,离群索居,甚为得志。(唐代无名氏《灵应传》)“离群索居,日对古人,研精覃思,宁无心得,未若取径乎此之捷而适也。”(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
(234)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